当今缅甸国旗
或许对一些年纪稍长的读者而言,这面缅甸国旗感觉相当陌生。因为目前的缅甸国旗是2010年10月21日下午三点整开始正式使用的新国旗,而境内的所有旧国旗则全部回收并烧毁。
缅甸自2006年底便开始研议要修改国旗,并采用黄、绿、红三色以星星作为基底来进行设计。2008年政府修宪更改宪法中有关国旗的叙述,并于2010年10月21日使用新国旗,并将国号由缅甸联邦(Union of Myanmar)改为缅甸联邦共和国(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国旗中,黄色象征团结,绿色象征和平、安宁以及代表青葱翠绿的国家,红色则象征勇敢和决心。白色五角星代表联邦永久长存。
过去缅甸在王朝时代也曾制订过国旗,其中最常被使用的标志就是代表皇室的孔雀,如贡榜王朝的白底孔雀旗。贡榜王朝于1885年为英国所灭后,被并入英属印度殖民地成为其中的一个行省,1937则将英属缅甸自印度殖民地分开,成立独立的殖民地。期间则使用英国米字旗加上孔雀的旗帜作为殖民地旗帜。
贡榜王朝国旗
英属缅甸自印度殖民地分离后所使用的旗帜(1937-1942, 1945-1948)
日本在1942年入侵缅甸地区,并扶植了缅甸国作为傀儡政府,利用国内的反西方殖民力量对抗在东南亚与印度地区的英、法势力。当时所制订的国旗与目前的国旗配色一模一样,只是当时使用在中央所使用的标志是孔雀而非白星。
缅甸国时期(1943-1945)
1948年,缅甸正式脱离英国独立,成立缅甸联邦(Union of Burma),并制订了独立后的国旗。据说在独立之际由于中华民国政府给予其许多协助赶走英国势力,因此将国旗基底设计成跟中华民国国旗一样,以示感谢。在左上角部分则是放上一大星五小星,其中大星代表的是联邦政府,而五个小星则代表境内的五的主要民族:缅族、掸族、克伦族、钦族与克钦族。
缅甸联邦时期(1948-1974)的国旗
自1960年代开始,以奈温(Ne Win)为首的军人开始把持缅甸政府,废除联邦宪法、排除民选制度,同时建立「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进行统治。1974年奈温颁布新宪法同时建立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并采用一般国人较为熟知的前一代国旗。
军政府时期 (1974-2010) 的缅甸国旗
国旗仍采用红底蓝天的设计,不过在左上角图案改成稻穗、齿轮与14颗星星。其中14颗五角星,象征十四个行政单位,齿轮和稻穗则象征着缅甸社会主义中最重要的工农。此外,红色则象征人民的勇气,白色用来弘扬缅甸人纯洁天性与美德,蓝色则是和平与统一的象征。1989年将国号改为缅甸联邦,并将缅甸的英文国号由Burma改为Myanmar时,仍延用这面旗帜。
印尼 (Indonesia)印尼国旗
印度尼西亚的国旗被称为「红白」(Sang Merah-Putih)或是「红白旗」(Bendera Merah-Putih),自1945年印度尼西亚独立以来开始使用,至今从来没有更改过。其中红色代表着勇气与人的肉身,而白色代表纯洁与人的心灵世界,两者合一则构成一个完整的人。
关于这面旗子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是说红白双色是古代的满者伯夷帝国(Majapahit Empire)的配色,其中白与红分别象征天与地,因此在争取独立时使用这颜色来代表印度尼西亚的自我认同。另外一说则是反荷兰殖民的人将荷兰的红白蓝三色旗中象征皇室的蓝色那块给撕掉,作为反抗荷兰统治的象征。不论缘由为何,这面旗子在荷兰殖民时代都是被禁止使用的。
文莱 (Brunei)文莱国旗
文莱国旗启用于1959年,当时文莱还是英国的保护国,1984年文莱正式独立时则沿用当时的旗子作为国旗。文莱国旗的组成相当复杂,在黄底中加上白色与黑色的斜纹,正中央的国徽由下至上分别是滚动条、新月、棕榈树干、一对四羽翅膀、华盖(Payung Ubor-Ubor)、旗子,以及一对双手。
黄色是代表皇室的颜色,这在马来西亚和泰国一样。白色跟黑色则是代表统治文莱的两个主要大臣,包括用较粗的白色所代表的首席大臣(Pengiran Bendahara)以及以黑色所代表的主管外交事务的第二大臣(Pengiran Pemancha)。国徽中双手代表的是政府对人民的慈爱以及为人民带来的社会福利、和平与繁荣;新月代表文莱为伊斯兰教国家;四羽翅膀则代表国家对人民所应尽的义务,即正义、宁静、繁荣与和平;华盖与旗子则是代表皇室的符号。
文莱早期并没有国旗,不同的贵族有属于各自的符号,一直到1888成为英国保护国以后,才采用象征苏丹的黄色作为保护国旗子。1906年则加入了代表两位大臣的白色与黑色斜纹,一直用到1959年文莱新宪法实行时才加入了国徽,成为目前的样子。
1906-1956年的文莱国旗
菲律宾 (The Philippines)菲律宾国旗
菲律宾国旗被当地人称为「三星太阳」(Tatlong Bituin at Isang Araw),最早启用于1898年菲律宾第一共和国时期(The First Philippine Republic)。左半边的等边三角形象征自由、平等、博爱,其中的三颗黄色五芒星分别代表菲律宾的三个主要群岛:吕宋(Luzon)、维萨亚斯(Visayas)与民答那峨(Mindanao)。中间的太阳代表团结、自由、人民、民主与主权,而其八道光芒则代表在1896年菲律宾革命时对抗西班牙殖民者的八个省份。右边的蓝色则代表和平、真理与正义,而下方的红色则代表爱国主义与勇气。
菲律宾在西班牙殖民时期用的是西班牙国旗,1896年反西班牙殖民社团卡蒂普南(Katipunan)在巴林塔瓦克(Balintawak)发起反西班牙殖民革命,并延烧至菲律宾的其他岛屿。卡蒂普南虽然于1897年解体,由甲米地(Cavite)地主阿奎纳多(Emilio Aguinaldo)所率领的势力继续领导革命进行,并于1897年11月1日宣布在解放区成立「边那巴多共和国」(Republic of Biak-na-Bato)。不过在12月14日,阿奎纳多就与西班牙殖民政府议和,签订《边那巴多条约》(Pact of Biak-na-Bato),并解散革命政府,并流亡香港。
1898年4月美西战争开打,流亡香港的阿奎纳多受到美国的保护于5月返回加米地领导当地反西班牙势力,并于6月12日发布独立宣言,宣告菲律宾独立建国。至8月,除了马尼拉等少数地区,革命军几乎攻占菲律宾全境。1899年1月颁布宪法,阿奎纳多当选为总统。同年初,由于西班牙总督与美军密约,将马尼拉让美国,美军遂入驻马尼拉,阻挠菲律宾共和军收复马尼拉。2月4日,美军突然进攻马尼拉市郊的菲军,翌日菲律宾第一共和便向美国宣战,使得菲律宾同时陷入美西战争和美菲战争当中。美西战争结束,美国获得了菲律宾统治权,并于1901年3月21日全境落入美军手中,阿奎纳多被俘投降,菲律宾第一共和结束。
边那巴多共和国时期所使用的红底白太阳人面旗
边那巴多共和国时期,菲律宾用的是一面红底、白色八芒太阳中有人脸的旗帜,其中红底代表革命者对抗西班牙殖民者的勇气,而太阳的八道光芒则代表参与革命行动的八个省份。1898年菲律宾第一共和成立之后,便采用太阳中有人脸的「三星太阳」旗至1901年成为美国殖民地为止。
菲律宾第一共和时期所使用的「三星太阳」旗,其中太阳中有人脸,而右边的蓝色则为浅蓝色
1919年起,除了美国国旗之外,菲律宾当地再度使用「三星太阳」旗作为地区的标示,只是将人脸拿掉,并于1936起将旗子中的蓝色部分统一为海军蓝,以配合美国国旗。日军占领时期,于1943年成立了傀儡的菲律宾第二共和(Second Philippine Republic)也是采用同一面国旗。
1946年菲律宾独立以后,采用了1936年起所使用的「三星太阳」旗,只不过蓝色部分曾多次进行修订,由海军蓝改为天空蓝再改回海军蓝。1998年在菲律宾独立百年纪念之际,对国旗中的蓝色部分再度进行修订,改为目前所看到的色码编号80173的蓝色。
目前菲律宾国内对于国旗的修改也有所讨论,其中包括要将八芒太阳改成九芒太阳,以纪念在革命中也曾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穆斯林,另外也有提议将三颗五芒星改成四颗五芒星,以象征属于菲律宾,但是目前在马来西亚统治下的北婆罗洲(North Borneo,沙巴)。
东帝汶 (East Timor)东帝汶国旗
东帝汶自16世纪起,原本是印度尼西亚群岛上的葡萄牙殖民地,并于1859年将帝汶岛分为东西两块,西帝汶归属荷兰而东帝汶仍属葡萄牙,因此1945年印度尼西亚独立时,并未脱离荷属印度尼西亚一起独立并加入其中。1974年起由于葡萄牙国内的财政负担,开始放弃其海外殖民地,于是东帝汶于1975年11月28日自葡萄牙独立,建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Democratic Republic of Timor-Leste)。不过9天后,印度尼西亚军队入侵并并吞了东帝汶,并于1976年7月成立东帝汶省(Timor Timur)。往后的20年间当地居民与印度尼西亚政府间发动多次流血冲突,死亡人数高达10-25万人之间。1999年8月30日,在联合国的监督上东帝汶公投宣布独立,并在以澳洲军队为首的维和部队统治下进行托管,于2002年5月20日再度独立建国。
现行的国旗是1975年首次独立时便采用的国旗,在印度尼西亚占领时间被禁用。其中黄色三角形代表的是东帝汶被殖民的过去,黑色三角形代表要打破过去统治者所加诸的愚民政策,红色底代表的是争取国家独立的过程,星星则代表着引领国家未来的光明,而白色则代表和平。
国旗是凝聚一国人民向心力与民族团结的重要象征之一,因此国旗的更迭往往背后带有相当重要的政治内涵。不论是独立后所使用的国旗,或是殖民时代所使用的旗子,每面旗帜上的不同配色、样式、徽章等也都各有其不同的意涵,有些述说着国家的历史文化、有些则述说着对未来的期望。
笔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能让读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东南亚各国,进一步了解她们的历史与文化,并发现一个更为立体的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