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莱阳,风光无限,景色撩人,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热潮。
夏收紧张有序,现代农业项目区展现着勃勃生机;工业园区和企业生产车间里机声隆隆,生产繁忙……一项项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孕育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
今年1-5月份,莱阳“再考高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6.7%,外贸进出口预计增长61.9%……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莱阳再次迎来新机遇——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和烟台振兴县域经济三年行动。
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莱阳上下正抢抓重大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十四五”时期“基本建成区域融合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创新动能迸发的先进制造业强市、全国知名的文旅康养目的地和开放包容、生态宜居、文明和谐、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市”的目标定位,全面塑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引擎”,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奋力朝着全国县域百强方阵迈进。
厚植营商沃土育繁花
“近年来,莱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依然存在不少差距。”莱阳市委书记李胜刚说,在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后,莱阳进一步梳理了自身发展的差距和短板——
从经济总量上看,相较于烟台“第一方阵”的区市,基础欠账仍然较多,相对落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从发展质量上看,莱阳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偏低,产业层次、企业质量、创新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面对现状,莱阳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形成了一个共识: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必须对标看齐,奋起直追。在这个过程中,一支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干部队伍,是做好一切的基础。
5月30日,在中国科学院《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等联合发布的《2021中国工业4.0创新50强》榜单中,上榜的个个都是国内掷地有声的顶尖企业,覆盖家电、汽车、科技等众多行业,莱阳海尔智慧厨电不但榜上有名,而且位列第五。
这座代表目前全球厨电行业领先水准的成套智慧厨电一体化工厂,之所以能够落户莱阳经济开发区,正是靠着干部攻坚克难的执行力和亲商惠商的发展环境,从众多竞争对手中“抢来”的。
“这是海尔集团海尔厨电的第3个互联工厂,也是布局工业4.0的关键一步。因此海尔集团对该工厂的选址,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莱阳经济开发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第一次接触后,有的干部甚至打了退堂鼓,“这么顶尖的项目,我们恐怕盛不下”。
“引进一个好项目,可以盘活一片园区,激活一个产业。这个项目必须争取。”确定了目标,莱阳调整方式,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展开洽谈,“县域可能没有发达地区给出的优惠条件多,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
过程并不轻松,最终决定成败的,还是营商环境。海尔看中了莱阳深厚的工业底子,不仅有大量的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更有不少企业设备一更新,就迅速实现了与海尔的配套对接。更关键的是,十多个企业一听海尔落户,纷纷从浙江、深圳等地搬到莱阳设厂,莱阳积极承接,“只要达到要求可以享受和海尔一样的优惠政策”。如此一来,形成了人力+区位+配套的优势产业规模,让海尔在莱阳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十几个百分点。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莱阳多部门协调包帮,助力莱阳海尔智慧厨电在海尔全国几十个工厂中,最早实现了复工复产。
“选择落户莱阳,是因为莱阳具有明显的整体发展优势。”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如是说。营商环境的好口碑,可以口口相传。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广东华鑫尔克玻璃、温州盈艺电器等多个配套企业已成功落户海尔零部件产业园。
采访团走进车间,顶尖“工业4.0”的震撼感扑面而来,颠覆了对上个时代工厂的所有刻板印象——偌大的车间内工人不多,一排排智能化设备上的机器手臂挥舞,冷静地发出沙沙声响。拍下几张照片的功夫,生产线上一台台烟机,已经完成了上线、安装、检测、包装、出厂……全部流程实现了智能化操作。
“这里主要面向全球市场生产卡萨帝、海尔等5大品牌的成套厨电产品,用户只要拿起手机,就能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实现从用户到工厂的‘全面私人订制’。”在车间,海尔厨电莱阳事业部部长李青尧一边介绍,一边向记者展示一台带着大屏幕的电冰箱,“各个厨电可智能联动,在海尔食联网中,冰箱能主动提供健康饮食完整建议、设计饮食菜单,还能通过线上一键下单购买全球生鲜食材,为用户开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服务好、配套好,让海尔智慧厨房电器产业园项目安心扎根莱阳。目前,项目产能和产品线年年扩容,一期工程达产可实现年销售收入80亿元、税收4.5亿元,成为莱阳市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主力“引擎”。
传统劣势变动能转换新优势
县域,通常被认为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弱势”,资源区位和企业实力等方面与中心城市存在天然差距。但莱阳不同,因为这里就是一个“中心”:位于胶东半岛中部,曾是胶东行署所在地,有着非常好的工业基础,“莱动”“莱拖”等企业都从这里叫响全国,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莱阳遇到了与很多工业老城一样的问题:产能落后、创新力弱的传统产业占比偏高,逐渐成为束缚发展的因素。
然而,面对传统产业的暂时困难,莱阳并未一筹莫展,而是找准突破口,把握新机遇,迅速采取措施迸发出后发优势。
5月28日,采访团来到莱阳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园项目。这里是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四大整车生产基地之一,以新能源客车、物流车、中轻卡为主攻方向,山东汽车产业园、舒驰新能源客车两个龙头项目,均列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
在山东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大干二季度,向建党百年献礼”的标语下,一条现代化流水生产线正马力全开,工人有序忙碌着,一辆辆刚刚下线的崭新轻卡从记者身边驶过。
“今年我们计划达成3万辆的目标,目前每5-6分钟就有一辆整车下线。”生产部负责人姚涛介绍说,从一个“光秃秃”的车架,到安装各种管线、动力总成,再到驾驶室的装配,最后装上轮胎成为一辆全新轻卡驶下生产线,整个过程需要33道工序。2020年,这里共生产中轻卡1.3万辆、实现销售收入约12亿元。
“这里的很多工人就是来自过去人们熟悉的‘莱拖’。”莱阳经济开发区党群工作中心主任郝柏俊告诉,山东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始建于1948年,原名烟台汽车制造厂,半个世纪来创造过辉煌,也经历过低谷,现在隶属山东重工集团。“机械加工和汽车制造是莱阳市的传统产业,悠久的历史、成熟的技术工人、门类齐全的配套,成为莱阳在新能源汽车和装备制造业发力的最大筹码。”
山汽项目正是莱阳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的一个缩影。项目于2019年8月建成投产,其中总装厂从开工到完工仅用108天,刷新了山东重工建设速度的纪录,再到投产首年年产量破万辆,刷新了新卡界制造之最,也创造了新的“莱阳速度”。
目前,莱阳市抢抓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快现有汽车生产基地转型升级和新能源汽车布局,计划到2023年,产业直接经济规模达到315亿元,打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百亿元企业2家,生产能力达到15万辆,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企业达到15家。
“两大引擎”赢得竞争制高点
在莱阳“看振兴”,一个个项目走下来,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张城市未来产业布局的战略蓝图,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行动果断——
将于下半年建成投产的龙大调理食品和低温肉制品深加工项目,引进国际最先进的顶级节能环保生产设备,达产后日可生产肉食制品150吨。这也代表着以龙大、鲁花等企业为引领的莱阳绿色食品产业,加快了由“食品加工”向“食品制造”的转型步伐,力争到2023年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基本完工的富耐克智能换热装备项目,生产的产品看起来简单,却是配套上汽、一汽等各大品牌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高科技部件,通过智能化实现对氢燃料电池的精准控温,目前已申请发明专利达11项。在未来的布局中,力争成为新基建充电桩领域全国最大的散热系统生产基地。
近年来,莱阳市持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引擎”的培育力度,因地制宜推动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眼下已经进入收获期。与此同时,高端化工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养老产业、现代物流产业,都以实实在在的一流项目为依托,让莱阳在振兴县域经济三年行动中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莱阳市振兴县域经济三年行动方案》中,莱阳高点定位确立了奋斗目标:实现“两个明显提升,两个赶超进位”。未来三年,莱阳市县域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综合实力和发展质效明显提升,到2023年,力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36亿元。在全国、全省排名中赶超进位,到2023年,莱阳力争进入全国百强县,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进入前50位。
奔跑的莱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YMG全媒体记者 邵壮 高少帅 刘昭洋 通讯员 李梦 王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