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光倒回100年前,漫步在北京大学,你也许会偶遇一个老头儿:
这个老头儿拖着一根黄色的辫子,穿着长袍马褂,长的却是眼深鼻高,一副混血模样。这个打扮的像是满清遗老的老头儿,却在北大教授英国文学。
他是谁呢?
他就是被称为“清末怪杰”的辜鸿铭。
说他怪,是因为,他一生的经历,的确和平常人大不一样:
那时候,有识之士都剪掉辫子,穿中山装,穿西服;从西洋回来的辜鸿铭却脱掉西服,穿上长袍马褂。
那时候,大家都忙着革命,他却当起了保皇党。说他是保皇党吧,在慈禧过生日的时候,他又痛骂慈禧:”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那时候,大家都跑去学习西洋文明,他却操着一口英文,向外国人宣扬中国文化。
这样一位怪咖,有什么奇闻异事呢?
01
辜鸿铭轶事2则,从中你看出了什么?1) 轶事一: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
辜平静地说:“我知道大家都笑话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要割掉很容易。可是诸位心里那根无形的辫子,怕是不大容易割掉吧。”
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2)轶事二:学贯中西,意译《论语》、《大学》、《中庸》
辜鸿铭学贯中西,又致力于”让普通英语读者能看懂这本给了中国人智力和道德风貌的中文小册子”,所以他在翻译这几本儒家经典的时候,都采取了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译文与原文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
学过英文的我们都知道,翻译本来就不容易,更不要说翻译儒家经典了。
而辜鸿铭在翻译时,把《论语》、《大学》等著作中的诗歌部分,同样用诗歌表述出来。不仅如此,他还引用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这在儒经翻译史上还是第一次。
从上面两则轶事,不知道大家从中看出了什么?
我看到的是,不管学习任何技能,都要“活化”知识,不能让“无形的辫子”束缚我们,让我们裹足不前。
02
学习“固化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活化”知识辜鸿铭出生在马来西亚,自幼读莎士比亚,培根,14岁去德国学习科学,后又去英国学习。精通9国外语,在爱丁堡大学和莱比锡大学获得13个博士学位。24岁后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后被清廷授予“文科进士”。
辜鸿铭可以说是一个天才,他所学的知识,涉及文、哲、理、神等多个方面,学问扎实。但他没有把自己学成一个书呆子。
相反,对于学到的知识,他能活学活用,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举一反三,所以,在翻译儒家经典时,才能得心应手。
我们的大脑,并不会产生出大脑内没有的东西。所以,想要从大脑内组装出优质的产品,就必须有足够多的零件。而这些零件可以通过大量的学习获得。
在学习时,我们大量阅读、记忆书中的知识,在行动时,我们会被这些“固化”的 知识束缚,如果不加思考,活学活用,就会变成书呆子,或者行走的书架。
所以,学习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活化”知识,应用起来。
03如何才能“活化”知识,打破思维的墙
创造力源于知识量,知识的取得是基于不断的学习。但学习无止境,所以,我们不能一味沉浸在学习知识中,而是要把已经学到的知识,梳理出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使用起来。
要做到“活化”知识,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看问题的角度:
小时候看机器猫,机器猫在一张纸上画了两个点,A点和B点,问大雄,你知道从A到B最近的距离吗?
大雄觉得很简单,他拿过笔,用一条直线连起来了A和B。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嘛。
但是机器猫说:错了。然后他把纸折叠起来,把A和B粘在一起起,说这样才是最短。
亲爱的朋友,你看明白了吗?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有新的发现。
就如同北大学生看辜鸿铭,只看到了辜鸿铭古怪的小辫子,但是,辜鸿铭却没有和他们纠缠外形,把有形的辫子化为“无形的辫子”,从思想上启发学生。
你能从这幅图看出什么?
2)近能看的清楚,远能激发想象:
大家都坐车走过高速,在告诉路上,我们一般能看到的,就是眼前的路况,是否有车,有多少车,路上是否有坑,是否要转弯?
而如果看远呢?路的尽头会有什么?我们看不到,但我们可以展开想象。只要敢想,就会有无数种可能。
比如《论语》,大部分人看到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而辜鸿铭不仅看到了道理,还看到了《论语》背后,中国人的影子。所以,他写了一本《中国人的精神》,并指出,中国人具备深刻、博大、简朴和灵性四种美德。
辜鸿铭读书,从书里看到书外,书里看到知识、道理,书外看出人的精神,把“活化”知识应用到极致。
3)逆向思考,是“活用”的捷径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怎么解释呢?比如我们要射箭,要把箭射出去,就必须先把箭往反方向拉,这样它才有足够向前的动力。
小草柔弱,大树高大。但是,狂风来临时,往往小草柔柔吹不断,大树过刚易折。
辜鸿铭先学西学,后研究国学,他没有像其他学者一样,强调西方科学的先进。而是被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一直致力于宣传中国文化,并主张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解决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造。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此书一出,轰动西方。
那我们不管在读书,或者职场上,当发现不能精进时,如果变本加厉去接受各种挑战,只会让自己不断消耗、透支,过刚易折。
这时,不妨稍微停下来,休息一下,或者沉淀下来,去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时,打出更有力的拳。
04
总结:能够活用知识,才能最大发挥人生的价值清末怪杰辜鸿铭,一生特立独行,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在中西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不拘一格“活用”知识,他的翻译,超越了中西观念,超越了常人的思维方式。
《论语》英译本出版序言:辜先生不小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他不仅是忠实的翻译它,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超越了中西方观念与思维方式的鸿沟。
而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不妨多多学习辜老先生,打破思维的“墙”,活用知识,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
欢迎关注@百年树妖,一起读书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