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原著的都知道,电视剧《人世间》的剧改,那是相当的大。
改动虽大,但是遵循一个规律,就是把调节明暗的那个按钮从左往右拖,尽量增加整部剧的亮度和暖色调。或许从剧改的角度来讲,还是很有必要的。电视剧播出后的巨大成功就是实证。
除了过审等因素外,单从观众的角度来论,观剧本身就是图个乐子,并不想弄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思想深度来讲,没有任何一部电视剧,可以和原著比拟的。小说可以通过文字,引发读者无限的联想;电视剧则通过图像,固化观众的思维。无限和有限之间,有什么可以比拟的呢,根本不是一回事!
所以电视剧比较适合仙侠和轻质化的爱情故事,这是由它的表现特点决定的。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人世间》改得不赖!当然原著更是了不起,扒了一层皮,还不失那份厚重感,还是那样的震撼人心。
《人世间》总体上是一部比较压抑的作品。但不应该把它归类到怀旧的纲目上去,《人世间》确实是在体味人生,咀嚼苦难!但人生的艰辛、人世的苦难,是每一代人都要经历的,所不同的是苦难的形式不同而已。
每一代人之所以总是觉得自己是最苦最累最“倒霉”的一代,是因为人总是更多地在乎自己的感受和遭遇,而容易忽略或无视他人的苦难。
言归正传,剧版在郑娟结婚后,郑光明就出家了。此时郑光明大概十四、五岁的光景吧,没有仔细去考究。
而且剧中是光明主动要求出家的,因为此前就和庙里的和尚商议好的。似乎这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似乎这就是他本人的理想和追求。
实际情况当然完全不是这样。
郑娟和周秉昆结合后,周秉昆托干妹子乔春燕帮忙,把郑光明安排到了春燕她们澡堂做技工。这个澡堂有修脚工、搓背工、按摩工等。光明成了按摩师。可能盲人做按摩比较有天赋,手艺相当的不错,慢慢地在那一带还小有些名气。
凭着手艺和力气有口饭吃,在那样的年代,对于他这样一个有眼疾的人,那是很不错的!
只是世事无常。1986年人民大浴池改成了红霞洗浴中心,政企分开了!除了春燕本人去了妇联,其它的人都下岗了。郑光明在人民浴池干了近十年,按照时间推算,这时候应该有大二十好几了。对于一个临时工来说,澡堂散了就散了,甚至补偿都没有。
其时周秉昆一家老小还挤在光字片那两间小屋里。作品中没有明说,但隐约可以推测,再回去挤在一起会有诸多不便;再说如果回去,何以为生计?
恰好此时,北普陀寺的主持问光明愿意不愿意出家为僧!一则可以给寺里有劳作的和尚按摩疗伤,二来也可以为附近的老百姓免费按摩做善事。主持曾经在澡堂让光明按摩过,知道他手法很好。当然更重要的是主持心善,想赏给他一碗饭吃。
对于那时的光明来说,这是条生计,也是条出路。于是乎就上了北普陀寺。
郑光明的出家,多少也是为形势所迫,说什么有慧根尽是胡扯。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多数人也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当然后来他在庙里干得也不错!但要搞清楚,他是因为上了山,然后才成了个好和尚;而不是因为有慧根,知道可以做个好和尚才上的山。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这样处理的好处显而易见,符合文章开头声明的规则来:增加暖色调。
在原著中,自从光明做了和尚,他们之间是没有往来的。周秉昆因为忙于生计,其实都差不多把他给忘记了。到后来楠楠客死他乡,郑娟精神上出了问题,经蔡光明提醒,才想起来有这么一个内弟。当时周秉昆还很内疚,怎么就把光明这个弟弟给忘记了!
这又是人生的一大无奈:人生中有些重要的人,走着走着就走散了。像周秉昆这么讲感情的人,概莫能外。
郑光明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在那个一个艰难的岁月,大家都过得很不容易,何况他一个残疾人?早点出家,早点脱离这滚滚红尘,或许就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