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知识季#
【引言】
古人说:“六月雷大雪飞,正月雷有瘟疫”,打雷虽然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古人的心目中却是非常神秘的。古人对于雷声的解读是十分多的,那么春秋冬打雷又分别代表着什么呢?又有哪些谚语呢?现在还准确吗?马上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只要您看完,定会涨知识!
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既害怕又充满好奇的。打雷这一自然现象,在人们眼中就是这样一个的存在。
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人们对打雷是非常敬畏的,更是把神秘莫测的打雷现象和农耕生产联系在了一起,总结出了很多关于打雷的农业气象谚语。
常言说:“正月宜雪,二月宜雨”。正月下雪,二月下雨属正常现象,但如果正月出现了雷打雪的情况,那么之后的日子里,雨雪就会特别的多,尤其是到了二月份,下雨将会不停歇。频繁的降雨降雪,在低温环境下,就容易形成冻雨,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到了农历三月份气温逐渐回暖,受前期降雨降雪过多影响,又有可能会发生桃花汛,出现洪涝灾害。等到真正要下田插秧的时候,这时候往往又会无雨可下,出现干旱的现象,到了四月里天气转暖秧上节的时候,因为干旱少雨,田地都裂开了,民间亦有“正月雷发声,大旱一百八”之说。因此,古人认为正月出现“雷打雪”的现象不好,不仅要防旱,还要防涝。
打雷是夏季比较常见的现象,到了秋冬时节就比较少出现了。秋三月,正是田间作物即将成熟收获的好时时候,这个时候打雷下雨,会对农作物的收成产生影响,预兆农作物歉收,古人亦有“秋后雷,遍地贼”一说。
冬三月,是世间万物阳气藏起的时节,以干燥的冷空气气候为主,很难出现打雷的情况。一旦出现,说明违背了自然规律,出现了异常气候现象,对农业生产是非常不利的,会出现冻雨、暴雪等恶劣天气。如果冰雪多、气温又低,放在外面的家畜容易遭受冻害而死亡,“十个牛栏九个空”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近些年来随着气候的转变,冬天不在寒冷,暖冬的现象比较多。暖冬的出现,土地会干旱不说,还会使得藏在土里的病虫害顺利过冬,从而造成农作物减产和疫情的产生,来年可能还会出现倒春寒等一系列自然灾害,这时人尚且缺少粮食吃,又哪里会有多余的粮食喂牲畜呢?所以说,不管是寒冬打雷还是暖冬打雷,都属于比较反常的气候现象,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古时候,不同的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旦出现自然灾害,人们往往都是束手无策的,其结果不是减产,就是绝收,人们没有了粮食,自然也无法生存下去。在古人眼里,一个风调雨顺好的年景,是比什么都重要的。
如今,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产早告别了靠天吃饭的状态,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也是有着很多办法的,如人工降雨抗旱、温室大棚防冻技术等等,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越来越强。
不少古人流传下来的农业气象谚语,随着时代发展,参考性也越来越小了。但它们仍然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如果我们能熟识这份民间的“农业气象预报表”,并结合现代科学的天气气象预报,就能够更好了解自然界不同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做出最好的安排!
那么你们认为,古人流传下来这些关于打雷的农业气象谚语,如今还准确吗?欢迎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