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点史事汇
众所周知,我们祖宗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隋朝建国的时候,统治者想要巩固他的统治并且向各地扩张他的统治网,因此就增加了各个机关的官职。隋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的是三省六部制。
其实在选举的过程中,不管人才是用哪种方法选举的,选了谁,最终都会是中央朝廷直接任命。这种情况下,在选举时,吏部就发挥了重大作用。
全国各地的人才都在京城聚集,等候选举。所以吏部难以合理任用的情况也就时有发生,紧接着就暴露出传统的选举方法存在局限性。因此隋朝统治者就罢免了中正的选举方法,一一放弃了传统历史上的各种选举方法,并且结合当时的政治情况与现实需要,隋朝的统治者创立了适合国情要求的新型科举制度。
隋文帝建国之初,一直实行着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员。但是在施行的过程中,他很快就发现了这个制度的弊端,所以他下令淘汰了这个制度。
之后,隋文帝又沿用之前朝代的多种选官制度,以供朝廷选用。后来,隋文帝又下令命令各个机关当地政府向朝廷分别选送三人入朝为官。
隋炀帝即位,继续推行分科选举的办法,下诏令,明确规定分设十个科目。从诏令的内容上来看,每一科都有很详细具体的科目名称。并且十分重要的声明,前来参加应试的人,只要有一项特长,几乎都可以参加考试。随后,隋炀帝又另外设置了四个科目,下令给各地按特长、品德、身体健康、为人态度四个科目来选拔人才。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背景可以分为下面三个方面1.九品中正制形式慢慢地衰退。选举制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九品中正制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虽有中正设置,但是名存实亡。所以无法改变朝廷的选官制度和选官体系,笔试选官也已经成为了选拔官吏的主流。选举制度的大变革,笔试选官制度的逐渐兴起。由此可见九品中正制慢慢接近尾声。
2官商阶层日益衰败。士以下阶层慢慢的兴起,所以科举制度的变革一定是会顺应历史潮流发展。从东晋后期到南朝这一段时间,门阀制度已经到达了顶峰而一直在走下坡路,九品中正制正在逐渐消亡。
3.玄学的大加盛行。误了国家误了个人发展。害人的玄风,把读书士子引入了不归之路,世家子弟被世俗所牵绊,不愿学习,研究学术;但是很多的寒门子弟却一直潜心学习,不谙世事,使自己具备治国、平天下的能力。所以随着寒门学子势力的上升,学风的改进也是必然的趋势。
科举制度的巅峰时期是在唐朝,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一般在每年的十月份来到长安准备考试。从唐玄宗那时候开始,一般都是礼部侍郎来主持这个考试。进行考试的时候,考场里面一般用荆做的席子围着隔起来,参加考试的考生坐在地上参加。考生进入考场之前,需要自己准备好纸笔和墨水等,进入考场时要被搜查衣物,之后才能依次进入考场。
被录取的考生被称为及第,第一名被称为状元。新科进士们互相称为同年。新取中的进士都要去杏园去参加进士的晚宴,这个会宴被称谈话宴。
在唐代,虽然考中了进士,但也只是有了头衔而已,也就是说中了进士就有了入朝为官的资格。接下来,吏部还是会对这些进士进行考核,选试,之后才有可能被授予官职。选试涵盖了身、言、书、判这四大内容。先考书、判,也就是考核文本是否工整、对于文化历史政治通达的程度,然后再试身、言,也就是考核身体状况和说话能力。
如果有些进士无法通过选试,也可以通过一些官僚的举荐步入仕途,如果这样还是不能入朝为官,这些进士可以选择去一些藩国当幕僚,这也有很大的机会能步入仕途。
有大部分人一提到科举制度,就觉得这一制度摧残人才,他们脑子里可能都是范进中举、孔乙己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
第一,通过科举制度,古代的中国各个阶层一直保持着流动性。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是古代中国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武器,就是当时社会的稳定器,这让很多寒门子弟和一些人才得以涌现出来,这样的人才都尽入皇帝的囊中。因为科举制度,国家里的很多士阶层以下的普通居民,都能够有机会当上官。
第二,四书五经是考试的主要内容,这个就是典型的以文治国,安邦。
众所周知,在那个科学技术相对较为落后的时代,就算是十分专制的国家,皇帝的眼睛视线范围也就那一点,顾得上这一头,就顾不上那一头。如果不去建立一个听话的官僚体系,皇帝怎么把国家治理好?
但是天高皇帝远,如何管理好地方,如何命令吩咐的较小的机关?这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一批听话的官员。所以用四书五经作为选官的考试内容,然后略微地改变一下四书五经,将忠君爱国的思想贯彻进去。
这样就能批量生产那些听自己话又有能力的官员替自己办好事情。每个人读了这套东西几十年,大部分的官僚心中是真心相信这套东西的。
第三,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做到统一,保持统一。在客观的角度,边界的框框有一定的影响。主观的角度上,为什么有合久必分,分就别合的说法呢?诸侯们纷争不断,但为什么总会有统一的结果呢?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思想已经像烙印一样保持在在每个人的心中,四书五经中和睦也是它的精髓所在。
所以,每一个制度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他的影响可能不能立即体现,有时候评判一个制度的时候我们也需要了解这个制度的影响的意义。四书五经是科举的考纲内容,这个科举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的大一统所服务的,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人才,统治者集贤纳士所服务的。
所以在当时,这个科举制度为统治者统一国家,振兴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真算得上是一个无可替代的伟大成就。因为政客们都清楚知道在这个科举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官员大都是与四书五经一同成长的官员。但是后来很多人都来批判这个制度,这也是因为制度的时代性体现出来了,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也是很重要的。
三:康熙皇帝不推广科举制的原因分析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康熙皇帝自己学科学、研究科学,但他却没有讲科学大为推广。其实不是他不想推广,而是不能推广。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康熙皇帝把人体的解剖图给予文武百官看,你觉得他们会怎么想?至于现代的那些科学技术如果也去推广,这些完全和当时人们的认知背离,这些东西要怎么才能推广开呢?
但是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不学你不推广,那么不代表别人就不去学习,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遵循着客观的规律。总有一天,中国的大门会被别人打开,面对西方列强进入。对于科学的革命,西方已经率先完成了。那么,这个时候,国家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肯定会改变。原来的四书五经被改革这是历史改革的必经之路。
制度都具有时代特征,都有鲜明的时代。科举的内容,科举的实行在当时那种大环境下,也许是最好的选择结果。科举的确为统治者巩固国家政权,将大家的思想制度化,统一化,是对于国家来说的,但对于时代发展,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创造不出新的东西,也接受不了新鲜事物,这样一定会被时代所抛弃。
我们都知道,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学习,学习新知识,学习别人的长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生产力决定了上层建筑,经济政治军事,哪一个不需要生产力来巩固,如果我们所有人的思想都一样,千篇一律,那何来进步何来创新?科举制度的时代特征表现的太明显了,优弊同存的科举制度给当时的时代给了很大的好处。
参考文献:
《二十五史》
《旧唐书》
《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