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征文# 1949年9月,梁晓声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个农村家庭。
他的母亲是个文盲,黑土地上一个屯子里最普通的农村妇女。
梁晓声母亲与孩子们合影
他的父亲是随着老辈从山东闯关东来到东北扎根的。后来父亲放下锄头进城当了一名建筑工人,在梁晓声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离开哈尔滨去建设大西北去了,每隔三年探亲,全家人才有机会团圆一次。因此,梁晓声从童年起,基本都是在母亲的陪伴下成长的。
1⃣️梁晓声是幸运的,他有一个善良慈爱、顽强温暖的母亲,给孩子们讲述着流传千古的悲情故事,给少年时代的梁晓声心里埋下了崇尚正直、善良的种子。对梁晓声而言,母亲是他最初的文学启蒙老师。梁晓声的母亲虽然不识字,但是她出嫁前在梁晓声外祖父家庭中长大,曾经喜欢听一些旧戏、评书,知道许多书中的人物故事。所以母亲在养育自已的儿女时,经常把这些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尤其侧重于对排行老二的梁晓声讲述悲情故事:《秦香莲》、《风波亭》、《赵氏孤儿》等等,善良的母亲讲到情深之处,止不住总是边讲边落泪。
一家人留影
他的母亲属羊,这位中国贫穷家庭的主妇,逃不脱“属羊的命苦”这一宿命旧说,对困苦生活的适应力和忍耐力是极其可敬的。她凭一种本能对未来充满憧憬,朦胧的期望孩子们长大成人后都有出息。对于梁晓声母亲更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一个心底善良的人。
梁晓声上学以后,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而他的语文成绩尤其突出。不但对课堂上读的书如饥似渴,对课外读物也感兴趣。可惜自己没有钱,只好鼓足勇气向母亲要钱买书。
这天放学后,梁晓声来到母亲工作的车间里。只见不足二百平米的一个街道小厂房,四壁潮湿颓败,空间低矮,光线阴暗,在行行排列的破旧缝纫机嘈杂声、四溢飞扬的尘埃中终于找到了母亲。就在这样嘈杂焦燥的恶劣环境下,为了每月能挣到27块钱,蜷缩在角落的缝纫机旁,瘦弱的脊背弯曲的母亲,像一个落满尘埃的雕塑,一双粗糙的手却在不停地工作。
见到儿子伸出胆怯的小手,问妈妈要钱买书,梁晓声母亲二话不说,就把买书的一块五毛钱给了儿子。
就是这样一个出身在底层的农村妇女,哪里曾舍得给自己花过一分钱?再穷也不能亏了孩子上学买书的钱,一分一厘都是塞给了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儿啊。
人世间母爱是伟大的。后来梁晓声谈起母亲时说:
“父亲常年在大西北,我们从小接受的是母亲的教育。她注重人格、品德、礼貌和学习方面,至今仍对我为人处世有着深刻的影响。”
2⃣️ 寻寻觅觅,梁晓声终结良缘;心地善良的焦丹,不但没有被梁家的贫苦吓跑,反而在筒子楼里,围着锅碗瓢盆,闪现出了不平凡的美德1968年梁晓声高中毕业,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战士”。
在梁晓声下乡的第七年,由于他擅长写作,兵团连队推荐他上了大学。1974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那年他25岁。
1977年从复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文学编辑工作。28岁的梁晓声在厂里是最年轻的编辑,心里期待着能碰到有缘的姑娘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然而,一直等到了32岁,奇迹也没出现。
1981年7月的一天,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的领导把正埋头电影剧本创作的梁晓声,硬是拉下了楼,给他介绍了一位叫焦丹的姑娘。
初次见面,梁晓声就坦诚直率地向女孩告知了自己的家境:“我出身在工人家庭,人口多,小时候就是个穷孩子,如今仍是一个穷光蛋。我自己身体也不好,有胃病、肝病、早期心脏病等等。而且家庭包袱实在很重。参加工作后,我不但要赡养父母,还要给疯大哥治病,并要供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上学。”
按常理,许多姑娘听了男方这番说辞,肯定就找个借口抽身而退了。没想到,这个女孩儿不仅没有被贫困吓退,竞然被感动得哭了。
她抬起满是泪花的大眼睛,望着梁晓声说:
“我真的没想到,看起来瘦弱的你,肩上竟有这么重的担子,那你就更需要一个人爱护你了……”
梁晓声这时候突然觉得,这就是他一直期待的缘分,爱神这一刻终于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姑娘眨起了眼睛、热泪盈眶……
俩人相识10个月后便登记结婚了,他们采购了简单的新婚生活用品,新房就是梁晓声那间11平方米的单身宿舍。
结婚成家后,焦丹喜欢干净,也喜欢烹饪。她不忍心辛苦写作的爱人日渐消瘦,就变着花样地做饭为梁晓声增加营养。一天,灶台上叮叮当当声,让烦恼的梁晓声大声吼道:
“一顿饭而已,你每天弄这么复杂做什么?吵得我都写不下去了!”
写作,是个苦思瞑想的活,需要宁静,需要思考。而一日三餐,锅碗瓢盆交响曲不带响声才怪。
焦丹没想到自己好意却遭到丈夫的抱怨,委屈地坐到床边轻声哭泣。
眼见妻子委屈的泪水,梁晓声知道自己发错了火。连忙道歉说:
“对不起,写作的时候,有一点儿响动我都会心烦意乱。”
梁晓声一家三口
从此以后,焦丹轻手轻脚的,慢慢练就了一种能在十几分钟内做成一顿饭的本事。生活就是这样,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结婚一年后,就在那间单身宿舍里,焦丹生下了他们的儿子梁爽。为了不让儿子的哭闹声影响到喜欢安静的梁晓声,焦丹经常耐心的哄着孩子,还承揽了所有的家务活。
有了妻子这个坚强后盾,梁晓声的创作开始进入了收获期,相继创作了北大荒知青题材的系列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等。
1984年梁晓声的成名之作《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发表了,获得了当年的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获得了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
3⃣️内心坚韧、秉性善良的焦丹对梁晓声、对梁家默默的奉献,这份人间大爱伴夫走向高远。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丈夫,背后总站着一位贤惠的妻子。焦丹就是这样一位贤妻良母,而且还承担了一般儿媳很难接受的梁晓声原生家庭的苦难。
梁晓声父母共有六个儿女,大儿子因刺激得了精神病,姐姐三岁时因病夭折,梁晓声排行老三,下面有二个弟弟、一个妹妹。
1986年,随着梁晓声创作的作品不断发表后,家里 生活水平有所好转,而且也有了一些积蓄。“子欲养而亲不待”,在文学作品中,梁晓声总是带着深情去塑造和描写天下父母的挚爱。焦丹深知自己的丈夫内心是十分孝敬父母的。在焦丹的建议下,梁晓声把父母从黑龙江接到了北京。
梁晓声与父亲
因为梁晓声工作繁忙,制片厂的邻里同事们,常常是看见瘦弱的儿媳妇焦丹蹬着三轮车带着二老去医院看病,又是儿媳陪着公婆去逛逛北京的公园、商场。每当梁晓声创作的作品报刊上发表后,编辑部寄来的稿费总有一半都是由焦丹去邮局,毫无怨言的寄去接济梁晓声的弟弟妹妹们。
1998年,梁晓声的母亲病重,在弥留之际,母亲将围在病榻前的儿女们看了又看,然后紧紧地攥住梁晓声和焦丹的手,泪流满面地把自己身后全家人的牵挂托付给梁晓声和焦丹,夫妻俩从母亲临终前的目光里读懂了老人的心思。
送走母亲后,夫妻俩商议买了一套稍大点的住房装修完,把30 年来一直住在哈尔滨江北精神病院的大哥接到北京来照顾治疗。为了便于治疗康复,焦丹听说大哥会弹琴,买了电子琴,桌上摆放着砚台、毛笔和厚厚的宣纸,把房间打理的井井有条。
梁梁晓声夫妇(左)与朋友合影
2006年4月,梁晓声的四弟媳妇得了尿毒症,发现的时候已经到了晚期,当梁晓声把这一消息告诉妻子后,焦丹着急地说:“咱就把弟媳接到北京来治。”善良心细的焦丹为了分担梁晓声的负担压力,把自己单位给配发的公司股份卖了,交给梁晓声一个20多万元的存折。于是,夫妻二人赶紧坐火车北上哈尔滨,将这20万元救命的钱交到了弟弟手上。经过3个多月的治疗后,弟媳妇终于战胜了病魔,健康地走出了医院的大门。
后来有记者采访梁晓声时,他感慨万分地说:“这一辈子,真心视我的父母、弟弟妹妹为亲人的,除了妻子焦丹,别无他人。”
妻子真诚的爱,使梁晓声内心常常产生无限的感动、感激和感怀。
于是在他的长篇小说《雪城》中,借男主人公给女友写的一封情书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感激:
“好女人是一所学校,好女人使人向上,一个好男人通过一个好女人走向世界。
纵览梁晓声的作品荣誉不断:1985年《今夜有暴风雪》获第五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1988年《雪城》获第六届中国电视剧金鹰奖,2019年8月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人世间一家亲
春节前,根据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改编,长达60集的电视连续剧《人世间》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展现了普通人家在大时代下始终如一的顽强精神和温暖力量,向人们传达了向善向美、乐观拼搏的时代面貌,彰显出中国人的善良本色。
一个成功的作家,背后站着一位贤惠的妻子;一个家庭的苦难,由妻子毅然担当,这就是焦丹,温暖了梁家而又付出大爱的女人。参考文献:梁晓声《慈母情深》、《父亲》、《爱妻助我成平民作家》
《家庭生活指南》刘夏文《平民作家梁晓声》
(祁连鲁冰·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