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尤其是慢性便秘,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而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未来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也将继续增加。慢性便秘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也会加重其经济负担。
然而,实际生活中,很多便秘患者却不以为意,觉得这都是小问题,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慢性便秘虽然不容忽视,但并不是所有的排便异常都属于便秘,正确判断是关键。那什么是慢性便秘呢?
按照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的定义来看,最关键的有3点:一是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二是排便困难,三是症状持续最少6个月,基本上符合这三点,才能算是慢性便秘。除此之外,很多人因为一段时间内生活方式或者环境改变所诱发的排便障碍,并不属于慢性便秘。慢性便秘在不同地区发病率并不一致,这主要是由环境、基因、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便秘发病率较低,全国发病率在4%-6%,不同省市地区便秘发病率也完全不同。相比较而言,北方地区慢性便秘发病率普遍高于南方地区,这可能与北方气候干燥、饮水量少、蔬菜水果吃得少以及肉食吃得多有关。
相比于地区,年龄和性别方面的差异性更为明显。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大,慢性便秘的发病率越高。数据调查结果显示,60-65岁的老年人患病率为8.7%,85岁以上的老人,慢性便秘发病率达26%,且长期卧床的老人中发病率更高。除了年龄,性别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慢性便秘的发病原因并不十分明确,属于多因素共同作用。一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器质病变、功能障碍以及部分药物影响。其中,大部分慢性便秘患者都是由功能障碍所引起,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和便秘型肠应激综合征。
按照慢性便秘发病原因,将慢性便秘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其中,功能性便秘占到慢性便秘的大多数。而功能性便秘按照症状表现和发病原因,又分为四种:慢传输型便秘、排便障碍型便秘、混合型便秘和正常传输型便秘。其中,正常传输型便秘多见于便秘型肠应激综合征,主要与精神心理异常等有关。
除了正常传输型便秘,剩下的三种功能性便秘,主要诱因是膳食纤维摄入量不足、肠蠕动慢和肠道菌群失衡。而这些原因皆是由我们不良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目前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衡,是功能性便秘的主要诱因。
针对慢性便秘,目前已有的治疗方案,都是以改善症状为主,主要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心理治疗(主要针对正常传输型便秘)以及其他治疗方法。按照治疗方案介入的早晚来看,慢性便秘患者应该首选调整生活方式,当生活方式调整无效的情况下,再寻求药物治疗,并且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不能停止非药物治疗。
合理膳食、增加饮水、适当运动以及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是慢性便秘患者的基础治疗措施。其中,保证每天摄入25-35g膳食纤维(水溶性膳食纤维为主)、1500-2000ml以上的水可以有效改善便秘;而适当运动,对于运动量较少的患者来说帮助更为明显;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干扰(手机、pad、报刊杂志等)可以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有助于解决便秘问题。
当持续一段时间的非药物治疗无效后,可以尝试药物治疗。而在选在通便药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依赖性以及效价比,在第一次尝试用药前,最好咨询相关医生,避免自我盲目用药出现不良后果。毕竟,不同的药物有着不一样的作用机理和副作用。
当便秘症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时,而且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药物治疗后依然无效,那么就可以考虑手术治疗。目前针对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手术方式,常见的有结肠切除术、结肠旷置术、直肠前突修补术等,手术治疗一定要慎重,而且手术治疗后有一定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而且术后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
另外,一些其他方法也被用于便秘治疗。研究表明,中药(中成药和中药汤剂)可以有效改善便秘症状,但是适用人群有一定的限制;针灸能改善慢传输型便秘的症状;按摩能促进肠道蠕动,从而改善便秘症状;目前有研究证明,采用骶神经刺激,可以改善经过综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便秘。
便秘的治疗,要多管齐下才能更加有效,除了治疗之外,预防才是最重要的,多喝水、适当运动、保证一定量的粗粮、薯类、蔬果摄入,可以有效预防便秘,从而让你一身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