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则关于乐山大佛“闭关”维修半年之后,“破关而出”的新闻小小霸屏了一次。这尊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造像,在经历过1000多年的漫长历史之后,又一次以新的面貌,静静看着面前护佑的山水还有这片神奇之地上越来越多的游客。
其实,每次去乐山,都会去看大佛,或远或近。因为在对大佛的最初记忆里,这里就已经是梦中憧憬的地方。当年那部经典的《风云雄霸天下》中,“水淹大佛膝,火烧凌云窟”这句让很多人记了很多年的台词,描绘的场景就是这片三江汇流之处,乐山大佛照看并护佑了1000多年的地方。
乐山佛佛
我们可以追随史料,来梳理一下乐山大佛从无到有并延续至今的历史脉络。历史上的乐山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汇流之处,是一个过往船只都需要极其小心避讳的地方,三江汇流处水下和水面的水势都极为凶险,经常会发生船毁人亡的惨剧,尤其是在夏汛的时候,江水会变得更加凶恶且难以揣摩。
也正是基于此,唐代高僧海通禅师,本着佛家普度众生的慈悲胸怀,开始募集资金和人力,准备在凌云山麓开凿大佛,镇压水患,造福一方百姓。公元713年,也就是唐开元元年,大佛正式开凿动工,正如世界上每一件伟大事情都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一样,乐山大佛的整个开凿过程也同样充满了变数。
乐山大佛
根据史料记载,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禅师就去世了,此时募集的人力财力也相继中断,这使得大佛的开凿工程一度中断。直到多年后,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禅师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但乐山大佛在随后不久,再次经历了停工。据记载,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又到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直至公元803年,也就是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大佛前后经历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终于完工。
那么,开凿完成的乐山大佛,对于后世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甚至对于整个中国来说,有着怎样的一种的意义呢?
通高71米,历时90年才完成的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造像!
乐山大佛整体依山而凿,真正是传说中的“山是一尊佛,佛为一座山”。乐山大佛通高71米,有将近20多层楼的高度,这对于前去参观游览的游客来说,非常震撼。这样的数据更是证明了乐山大佛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造像。
90年,三代工匠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景将大佛开凿完成,这对于古代中国来说,是一件非常庞大的事情。也正是每一个心诚开凿大佛的工匠,为乐山三江汇流处带来了千百年来的安稳局面。据称,自大佛建成至今,这处水域极少发生水患事件,也鲜有听说船只在此倾覆。海通禅师造佛普渡众生的愿景已然实现。
此外,关于乐山大佛,还有一些能够用数字表达的数据你需要了解一下: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乐山大佛设计特点及巧妙工艺,证明当时石刻艺术的先进程度
近些年我们一直在说工匠精神,这个遥远却令人敬服的词汇放在乐山大佛身上,显得极为贴切。在乐山大佛身上,我们从其设计的特点还有其开凿的工艺上,都能感受到古代匠人的智慧。
上世纪60年代,乐山大佛维修的时候,工作人员以粉笔编号数出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而这些螺髻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这么细致巧妙且耗时的工程,当时的匠人一定也用了很久的时间才将其完成。
南宋范成大曾在《吴船录》中对于乐山大佛有这样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在后来维修之中的发现,也确实证实了大佛的双耳乃为木质。
此外,在乐山大佛内部,还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后来的发现,都证实了当时唐代对于石刻造像开凿已经有了非常先进的工艺水平,即使到现在也不过时。
乐山大佛选择弥勒佛,跟当时唐代崇拜弥勒有关
乐山大佛是一尊巨大的弥勒佛,在唐代整个佛教氛围当中,还是比较崇拜弥勒佛的。弥勒佛是能够带来幸福和光明的未来佛,所以当时海通禅师选择佛像为弥勒佛也是有道理的,后来也确实如此,乐山大佛开凿完成之后,造福一方百姓的愿景基本实现。
乐山大佛的弥勒造像,跟我国唐代的社会审美进行了一些宗教的融合。但开凿的目的却是一直本着佛家教诲,镇水消灾,造福百姓。
成为世界遗产之后的乐山大佛,成为整个人类世界的财富
乐山大佛在1996年12月的时候,随着峨眉山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开始接纳普天之下的游客,成为整个人类世界的财富。
其实,不管是漫画还是影视剧中的某些情节和台词,亦或者是偶然看到的一则照片,乐山大佛都有一种能够吸引你前去游览的魔力。在经过去年和今年跨年半年多的维修之后,乐山大佛再次向世人敞开了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