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是岁月的沉淀;镇,是文明的集聚。浙江这片土地,散落着一个又一个古城古镇古村落,宛若一颗颗闪耀的明珠,串起数千年的历史文明。
台州黄岩有着千年文化底蕴,文风鼎盛、文脉绵长,其中宋代是黄岩文化发展的黄金期。被誉为“宋服之冠”的丝织品,展示了古代手工业怎样的巧夺天工?保存完好的南宋墓葬里,又藏着怎样的稀世珍宝?在黄岩这片土地上,有哪些传承下来的宋韵文化至今绽放独特魅力?
这是一件中国南宋时期的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它历经800年,色彩却依然鲜亮,织造工艺精湛,被专家称为“宋服之冠”。通常情况下,中国古代墓葬中随葬的丝织品很难完整地保存下来,那么这件800年前的纱袍为什么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它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2016年5月2日下午,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前礁村的村民在建造房屋时,挖到一个红色棺椁,考古专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经过初步勘察,发现这是一座夫妻墓,右穴墓已遭破坏,而一墙之隔的左穴墓却保存得非常完好。在考察过程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块墓志铭,墓志是墓主人为妻子所刻写,铭文尾处落款“文林郎前平江府长洲县丞赵伯澐”,结合《赵氏宗谱》、《黄岩县志》,专家确定墓主便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伯澐,于是专家组决定抢救性发掘。
考古人员迅速制定发掘方案,很快发掘出一个完整的棺木,棺木外表的漆面光亮得像新的一样。古人髹漆工艺高超,赵伯澐的棺木髹10层朱漆,所以棺木能够历经800年不褪色,那么棺木里会有什么样的陪葬品呢?
终于等到了开棺的一刻。当人们打开棺盖,墓主人赵伯澐穿戴整齐静静地躺在棺中,棺内随葬有一块玉璧以及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璧,也是赵伯澐生前的心爱之物。其中,这块玉璧上有49字的铭文,佐证这块玉璧乃南唐开国君主李昪的祭天之物,水晶壁也是完全复制了这块投龙玉璧。古时,“君子无故玉不离身”,腰间佩戴一块美玉,闲庭信步,由此看出,贵为皇室之胄的赵伯澐是一位热爱收藏的高雅之士。
除此之外,随葬品中有大量丝织品,它们将棺里塞得满满当当。丝织品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难以长时间保存。中国古代墓葬中随葬的丝织品绝大部分都在千百年的掩埋中化为泥土。那么赵伯澐墓出土的丝绸服饰为什么能穿越800年的时光保存得如此完好呢?这有赖于南宋人以防腐为追求的“深埋而密闭”的葬制。放进棺木后,在棺木与墓壁之间的少许空隙处,填进去松香、糯米汁、三合土,整体“浇灌”,石板压顶,从而保障了棺木的干燥和封闭性。
经专家初步鉴定,出土的服饰形制丰富、织物品种齐备、纹饰题材多样、纺织工艺精湛,堪称“宋服之冠”。涵盖了衣、裤、袜、鞋、靴、饰品等,并且纹饰题材多样,包含双蝶串枝、练鹊穿花、云鹤莲花等。同时,出土文物织物品种齐全,有绢、罗、纱、縠、绫、绵绸、刺绣等品种。
距今800余年的文物“重见天日”,成为宋室徙居、南宋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等历史的有力见证,棺木洞开,就像打开了宋人的衣柜,宋人的风雅及对衣饰文化的讲究,一览无遗地展现在今人的面前。
而最被人称道的,就是这件曾亮相G20杭州峰会的,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它呈黑色,领口与袖口处衬以宽边的淡黄色素罗,上有莲花纹样,花叶间隙还饰有四片心形叶环供八瓣小花的图案。
通过这些随葬的精美服饰,专家认为赵伯澐生前的穿戴较为讲究,是一个爱美风雅的皇族后裔。南宋朝廷统治的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百姓的生活也比较富裕。而且当时理学盛行,人们都以雅致为美,作为皇室一员的赵伯澐,自然也成为追求时尚的风雅之士。
宋代的服饰文化在中国服饰文化史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以莲花、菊花、蝴蝶等作为服饰图案,既展现了士大夫阶层尚雅的审美情趣,也融合了市民阶层祈愿吉祥、长寿、平安的内心理想。穿不同款式、花纹、材质的衣服,直接展现了每个人不同的审美与气质。这些丝绸服饰为后人研究南宋的历史文化以及科技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在黄岩博物馆中,国家一级文物101件,其中宋代文物占据大半。这里有以宋服之冠为代表的宋服文化、以沙埠青瓷为代表的宋瓷文化、以朱熹弟子为代表的朱子文化,以南湖学派为代表的宋学文化、以北宋戏砖为代表的宋戏文化等,宋代雅韵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穿越千年,宋韵文化沉淀出的智慧,不仅是一块瑰宝,更是一座亟需多层次、全方位挖掘提炼的富矿。拥有千年建县历史的黄岩,更是在宋朝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华章,繁荣先进的艺术文化、优雅文明的生活风貌,如同一条绵延不断的河流,浸润出流传至今的黄岩宋韵文化。
来源: 浙江新闻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