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廖维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锂电专业好找工作吗?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锂电专业好找工作吗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廖维
编者按:
作为新能源车的“心脏”,动力电池的产业格局正加速重构。
一边厢,头部效应依然明显,宁德时代、比亚迪牢牢占据市场大头。在电池装机量激增背后,除了利润的大爆发,还有忙得像陀螺般的电池厂工人。另一边厢,资本正加速涌入这一赛道,不仅电池概念越来越香,且在车企和科技大厂的投资下,二三梯队的电池企业正酝酿更大的变局。玩家增多,电池厂间抢人大战也愈演愈烈。而在电池技术、市场风向不断演变下,不少“高校天坑专业”正在被唤醒。
时代财经汽车频道推出专题“风口下的电池行业:一场关于钱和人的战事”,一起看尽动力电池江湖的“刀光剑影”和“快意恩仇”。
“目前,我们公司研发部门中,材料、化学专业出身的工程师占比超80%,在工艺、品质等岗位的比重也在50%以上。”5月17日,某二线动力电池企业工艺工程师王超(化名)告诉时代财经。
另有多位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内部人士向时代财经透露,2020年下半年后,就职的公司对材料、化学类专业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研发、测试等岗位几乎全是相关专业出身。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达186.0GWh,同比累计增长182.3%。今年一季度,动力电池装机量约46.87GWh,同比增长140%。
“总体来讲,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对于高校化学、材料等专业学生来讲是非常好的机会。电池企业扩产上量和规模的扩大,一定程度促进人才需求和就业机会的增加。”5月17日,雄韬股份总裁助理、电堆总工程师高鹏然告诉时代财经。同日,某动力电池企业中层人士黎辉(化名)告诉时代财经,“近两年来,化学、材料类高校毕业生市场行情看涨,新入职的校招生薪酬明显高过老员工(即薪酬倒挂),且该情况愈发凸显”。
此前,由于不好学、就业难、赚钱少等原因,化学、材料、环境类专业长期位居四大“天坑”专业之列,劝退“生化环材”(即生物、化学、环境、材料类专业)等调侃也屡见不鲜。以知乎为例,在其“天坑劝退”话题下,讨论多达4.1万个,大部分都涉及“生化环材”,内容也多为博主“现身说法”,以自身经历告诫对上述专业有想法的年轻人。
那么,在新能源汽车浪潮下,动力电池等行业对“生化环材”专业就业前景的影响,还将如何演变?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曾被嫌弃的生化环材:就业难、赚钱少?往前数十年,很少有人是自愿就读“生化环材”专业,即便有,其中大部分也很难在深入了解之后还坚定守住那颗“初心”。
“我中学时喜欢化学,那时都宣传21世纪是材料的时代,高考完还比较懵懂,就投身进去了。”对于选择材料类专业的原因,某头部动力电池企业测试工程师张海(化名)如是说。
“同学说化学好,我信了,然后就选了材料,结果他却学了石油。”另一家头部动力电池企业研发工程师程功(化名)吐槽道,“到学校学了几个月后就感觉被坑了,但只能硬着头皮学下去,真的后悔没有选择计算机。结果我本科搞水泥,硕士玩石膏,就业之后弄电池”。
不同于张海、程功的随遇而安,部分学生在得知被“生化环材”专业选中之后,表现堪称激烈。
王超告诉时代财经,“我们化工院系当时有个同学是被调剂过来的,他在得知自己专业后,便向院里申请转专业,得知大一学年成绩是班上前10%的同学才有资格,那时我们一个班也就十几个人,于是当天晚上他就决定退学了”。
来源 | pixabay.com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相关报告,在2012届就业率较低及2012届半年后就业满意率较低的前十大主要本科专业名单中,“生化环材”类专业各占4席。
“2020年指标290多个,只招了170多人,还有很多学生进来之后转专业了。”2021年,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红兵接受采访时称,与计算机、金融等热门专业相比,他所教的专业确实存在招生失衡状况。
据悉,就业难、赚钱少是“生化环材”彼时被“嫌弃”的主要原因。
“当时我们院的同学基本上都会读研、读博,大家要么去研究所、央企,要么考虑公务员考试,要么就直接冲着留校任教去的,很少会有人在本科毕业就工作,因为当时行业就业前景并不好。我当时本科毕业之后就直接去了体制内。”王超的母校是C9高校联盟的一员,在王超看来,其境况尚且如此,其他普通学校同专业的学生选择只会更少。据悉,C9高校联盟成员都是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一流大学,涵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9所高校。
“之前我们化工、材料类专业毕业之后,大多是在车间工厂干活,而且工资比较低,一个月基本是3000元上下,涨薪很难。还有一部分同学会从事销售,但我们理工科的很多都不善于沟通交流,所以干得比较一般。”程功说道。
根据麦可思相关数据,在2013届读研比例较高的前二十大主要本科专业中,“生化环材”类专业占据其中一半。化工厂和系统操作员位列2009届本科毕业生工作3年后薪资较低的前十大主要职业,平均月工资仅3767元,而全国本科平均月薪5350元。在统计的2012届本科生从事的前50高薪职业及对应专业名单中,计算机类和金融类专业位居前列,而“生化环材”类专业则无缘上榜。
新能源浪潮下,就业机会越来越多2009年,“十城千辆”工程(“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正式启动。
彼时,鲜有人预料到,这个项目为十年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埋下了重要的铺垫,也在如今进一步提高了“生化环材”类专业的就业率。
“我2013年从母校环境类专业毕业,考公一年多无果后,在2014年底被一个同校师兄拉进了锂电行业,成为了一名一线工程师。”牛斌(化名)告诉时代财经。如今,牛斌已经是某二线动力电池企业中层管理人员。
据牛斌回忆,2014年,新能源行业和锂电行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仅从业人士相对较少,周边听说过这个行业的人也不多。“其实刚开始进入锂电行业也很苦,收入比较低,刚入职时月薪只有3000元,经常加班到晚上12点钟,近年来情况好了很多”。
来源 | pixabay.com
Wind数据显示,2012年,格林美、欣旺达、骆驼股份等电池概念企业人均年薪分别为4.34万元、4.47万元、4.9万元。另据时代财经测算,格林美2012年人均年薪约为3.7万元。而根据公开资料,201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年薪为46769元,私营单位为28752元。
经过数年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2015年至2018年间进入第一个发展高潮,产业链上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据时代财经不完全统计,在这期间,至少有20家电池概念企业于A股上市,其中,宁德时代于2018年6月正式登陆创业板。
锂电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从业者也获得利好。据了解,这期间,大部分成规模的企业涨薪20%以上,部分企业涨薪幅度超过100%。
“2017年左右,各大新能源公司就开始和高校进行合作,引进技术种类的管培生。”牛斌表示。王超也告诉时代财经,“2018年前后,我身边的同学开始陆续投身锂电行业,他们现在年薪40万元左右”。
另有业内人士告诉时代财经,“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当时动力电池产业规模有限,所需人数总体并不算多,所以对‘生化环材’专业学生就业率提升程度有限”。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为56.89GWh。而据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刚突破820亿元。作为参考,今年3月份,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就已达到39.2GWh。
“2020年下半年以来,整个行业发展势头更加迅猛”。前述业内人士表示。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越过5%拐点,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均增长1.6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3.4%。据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约为60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2.3万亿元。
在此行情下,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保持着高增长态势,动力电池也不例外,产品供不应求、业绩超预期、扩产扩招成为整个大环境下的普遍现象。
Wind数据显示,相较2020年末,78家动力电池概念企业去年在职员工数量增加19.86万人,增幅达23.19%。这其中不乏材料、化学等专业出身的学生。以宁德时代为例,去年,其研发人员较2020年末增加了4482人,增幅约80%。
“基本上研发都是材料、化学等专业出身,而且大多是硕士及以上的学历。”某动力电池中层人士告诉时代财经。高鹏然表示,“一般而言,化学、材料专业出身的人才主要聚集在研发、技术、工艺、品质等环节。行情之下,锂电池的大企业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整体对于研发人员的需求量也增加了很多。另外,锂电产业链公司扩产的很多,进一步带动新岗位的扩招,而且都是偏技术、生产、品质等岗位”。
来源 | pixabay.com
“2020年以来,我们部门新进的同事几乎都是材料、化学专业出身,公司在招聘时,研发、测试这种岗位基本也只会要相关专业的。”张海告诉时代财经。王超向时代财经透露,“以往大家工作会选择央企、研究院、华为、手机厂等企业,但现在明显变了。我们院系本硕大约300人,去年光是去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就超过50人”。
根据第三方职位搜索引擎职友集数据显示,各专业就业前景分布中,新能源行业已成为“生化环材”专业学子就业的重要方向,部分生物类、环境类细分专业前往新能源行业的比例在20%以上(行业分布占比前三);该比例在化学类、材料类专业基本在30%以上(最热门),其中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专业比例在40%以上,远超排名第二的行业。
薪资水涨船高,人才需求出现结构性变化越来越多的“生化环材”专业应届生投身新能源行业,除了专业对口外,还因为行业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同时,其薪资也在不断攀升。
以宁德时代校招数据为例,公开数据显示,宁德时代2017年秋招中,给本科、硕士、博士学历人才的年度薪资待遇区间分别为11万~18.5万元、13.5万~22.5万元、21.5万~30.5万元,其2019年春招信息显示,相应学历人才的年薪酬区间变为12万至20万元、15万至25万元、23万至33万元。
“我2021年也收到了宁德时代的offer,算下来平均月薪在1.2万元左右,我现在就职的公司则给我开出了25万的年薪。据了解,他们今年校招薪资比去年平均每月上浮2000元左右,我们公司和其他同行则是上浮1000元。”王超告诉时代财经。黎辉也向时代财经透露,“基本上这两年的校招工资都在往上走,幅度算下来也不小”。
Wind数据显示,78家动力电池概念企业去年人均薪资由2020年末的12.41万元增长至2021年末的14.17万元,涨幅约为14%。有47家公司去年人均薪酬较2020年末增长1万元以上,26家企业增加2万元以上,有8家增加5万元以上。54家企业的人均年薪酬在10万元至20万元间,而人均薪酬在20万元以上的有11家。
在行业整体扩招背景下,不少从业者还通过跳槽,获得薪资的翻倍上涨。
雷鸣是某头部动力电池企业研发工程师,已经有了4年工作经验,他向时代财经透露,其现在年薪30万元左右,还拿了一部分股权激励,“现在猎头每天都给我打电话。按他们给的信息,如果跳槽,我最高能拿60万年薪”。
“基本上成熟一点的一线工程师在跳槽之后,薪资能往上升30%左右,部分优秀者或业内精英的幅度可达50%及以上,并配备一定股权。”黎辉告诉时代财经。张海说,“之前有位同事综合薪资比我还少一点,后来跳去了一家产业链上的小企业,最近又被挖回来了,成了我们的上级,薪水也涨了不少”。
行业内跳槽不断、平均薪资水涨船高的原因,主要源于人才的供需失衡。高鹏然表示,现在行业内不管是普通人才,还是高端人才都非常缺。
“行业里面的头部及腰部企业都会要求核心员工及技术类岗位员工签署竞业协议,一般是两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端人才的流动性”。张海称。
“行业内的高端人才有哪些大家心里都有数,他们薪资不算低,不会轻易‘挪窝’。之前也有同行挖过我们的核心人才,薪资涨幅在两倍以上,还能有股权,但是他们也没去,一方面是家庭原因,一方面钱对他们来说已经没那么重要了,个人价值的实现更重要。而普通人才紧缺是因为行业扩产速度太快,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要。”黎辉向时代财经表示。
“我们公司校招基本上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不然本科学校就要特别好。普通学历的学生即便能够入职,也无法突破助理工程师岗位晋升为工程师。”王超如是说。雷鸣告诉时代财经,“公司校招学历要求很高,本科基本都只要双一流学校出身的,要么就是211、985等学校的硕士”。
对此,黎辉向时代财经透露,这其实是行业内的普遍现象,大家更想要专业水平更高、学习能力更强的应届生。黎辉进一步解释称,“公司里普通学校校招生可能平均月薪只有8000元左右,而985院校硕士平均能到1.2万的样子。双方成长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工程师周期也略有差异,前者可能需要两年甚至更长,后者可能一年半就可以”。
如今动力电池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快,时间周期短,行业对人才专业水准的要求也必定会越来越高。据时代财经观察,大多数有10年以上锂电行业从业经验者,其本科专业大多数为机械工程或自动化类,而如今研发、测试、品质、工艺等环节的岗位则大多要求对口专业出身的学生。
另外,在企业加大扩产的背景下,为满足用人需要,部分电池厂不再将挖人视野局限在产业链内部。
一家头部电池企业工程师告诉时代财经,他原本并非新能源行业从业者,而是在某智能手机产业链企业就职的,有数年工程师经验,在2021年下半年的电池行业扩产潮中来到现公司,“我的本科专业和此前岗位工作内容虽与当前工作有点相关,但差异也比较大,他们之所以选择我,主要在于他们急需要人,而我算是比较成熟的工程师,能够比较快地上手当前工作”。
“电池生产制造整个环节都很缺人,但相较而言,生产环节的缺口更大。”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跨行挖人的情况,黎辉告诉时代财经。根据前述多位动力电池企业工程师的观察,在动力电池整个生产制造流程中,越前端的工序(如研发、测试、工艺),材料、化学等专业的“含量”越高,机械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在越后端的工序中的“含量”会越高。他所在的企业研发环节几乎能达到100%,工艺部分在50%左右,而模组部分则不到10%。
如今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正处于“军备竞赛”的火热态势中,几乎每一家规模以上的动力电池企业都有不小的扩产扩建计划,但在动力电池技术及工艺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扩产对前端环节工程师的需求虽不小,生产的需求则更大。
Wind数据显示,大部分动力电池公企业去年人数增加最多的岗位为生产制造类工种。以宁德时代为例,其去年员工总人数增加50523人,其中生产制造类岗位达44690人,占比88.5%,增幅为216%。
宁德时代人力资源部招聘经理詹铭敏今年4月份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公司有大量技术员工的需求,未来可能更多通过高职的校招来解决问题。长远来看,未来高职校招生占比将远大过研究型校招生的占比,或会达到10:1的比例。
产教融合需要进一步推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生化环材”专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但其曾经“天坑专业”的称号还是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
5月18日,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研究部副主任张家勇向时代财经指出,“所谓天坑专业,也就是冷门专业,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后果。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才培养单位不顾师资、办学条件、社会需求等盲目上马专业,在培养环节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可能也存在缺陷,例如课程结构不合理、学生实习见习、学校实践育人做得不够扎实等,导致毕业生社会适应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
在此背景下,部分高校相关专业学生专业水平不够,适应能力相对较差而无法满足产业界的需要,企业只能提高标准及门槛筛选出相对优质的人才,被剩下的那部分学生要么进入薪资相对低廉的电池小厂,要么自寻他路。
对于如何改变产业界与学界在人才培养方面节奏不同步的情况,张家勇认为,“倡导高校内涵式发展,一般本科应该重新定位,向职业教育方向转型,从所谓精英化培养模式中走出来,侧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专业技术技能,相应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有可能取得较好效果”。
“未来大规模的扩产,需要很多类似技术、工艺、生产等专业技术人才,这些建议可以参考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为行业提供特定的专业人才。从应届毕业生的角度上说,产业目前更缺一些能迅速上手的毕业生,另外,一些研究比较深入的学生,像硕士、博士,要往高端人才上培养,发挥研发的作用。”高鹏然称。
据时代财经了解,在新技术、新材料及研发等方面,多数动力电池企业会选择同具备实力的顶尖院校进行合作。如鹏辉能源在2019年之前便与天津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著名高校合作攻关,并取得不错成果;而宁德时代也早与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开展研发技术合作项目及人才培养,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今年5月初的业绩交流会上表示,“公司与交大的合作研究非常深入,今年有将近200个研发项目启动合作,进展顺利”。
而在产业工人培养方面,业内人士向时代财经透露,宁德时代会与很多职高或大专进行人才培养合作,部分院校甚至有“宁德班”。黎辉却表示,“这一般会是企业到地方建厂办企业时,地方政府提供的配套方案之一”。
“长期来看,随着多方发力,相信一批日益壮大的技能人才队伍将为我国迈向制造强国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有业界人士向时代财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