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西影拍摄的彩色故事片《爱情与遗产》,是富于现实教育意义的。这是一部极其浓郁的八十年代的电影。
《爱情与遗产》这名字有点像外国片,实际是一部歌颂型的国产电影。
电影一开始穿插倒叙,颇有悬疑色彩。
在命运的驱使下,眼科女医生韦伟与海军战士钟海,一对年轻人相隔十年再度邂逅,彼此心中萌生好感。
男女主角都是话剧演员,都是银幕首秀,之后他们没再演过电影,所以知名度很低。
女主张玉玉,是一位十分文静的姑娘,总是微笑着,一双水灵的大眼,一对深深的酒窝,显得特别甜——无可挑剔!
她演得也很棒,表演真实、自然、朴素、大方,虽然不是那个时代的标准美女,却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为观众所喜爱。
钟海是个骨子里透着淳朴和忠厚的军人,演员形象好,海军的身份很酷——就这两套(夏天白衣蓝裤白帽、冬天蓝衣蓝裤蓝帽)的军装,简直是简约现代设计的典范,配上红领章——很拿得出手,找对象就找他这样的!
她和男主之间是纯洁的爱情——纯真的年代!人们单纯而崇高,连演员都有股天真劲儿,并且是惊为天人的纯真!
另一方面,韦伟的弟弟,韦佳,则与如孔雀一般骄傲的芭蕾舞演员韩莎莎周旋往复,他们的恋爱蒙上了浓重的铜臭味,在那个年代,爱情和金钱都带有某种程度贬义。
这部电影就是赞美爱情事业兼顾的崇高美好,鞭挞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爱情观的低俗可弃的。
姐弟俩的父亲韦沧州,是眼科医生,也是那个年代高大上角色的首选之一。本片中的韦家父女、之后《人到中年》潘虹演的陆文婷,还有很多片子里的医生大夫,在八十年代全国人民、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地位,是非常之高的。
电影对眼睛这个主题反复强调,从一开始刺绣绣眼睛图案,后来在石头茶几上画眼睛,后面又经常有这句:让我看看你的眼睛,等等……眼疾既是一种身体创伤,也是一种历史创伤。
眼睛治好了,爱情也来了。
韦沧州对儿女的要求极其严格——只许工作,不许谈恋爱。
"现在爱情领域也已经染上了癌细胞"是一句很有想象力的话,那个年代渴望在公共领域实现个人价值,无论男女。
所以老爷子忒爱生气——只要捕捉到儿女恋爱的一点点蛛丝马迹,就大发雷霆。
这样的价值观当然让现在的观众难以接受——他好像不懂二者其实可以相辅相成,但那个时候的电影都是这种模式,一对正面一对反面,老和少、新和旧、先进和落后的冲撞,电影就是以姐弟不同爱情故事和父亲的矛盾冲突为主线,用很大篇幅阐述了事业与爱情的矛盾。
韦沧州自己最心爱的,就是在医学事业上最寄予希望的女儿韦伟,无疑,爱女韦伟在老人眼里或心理上就意味着自己的生命——至少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与事业的延续。
所以,女儿因爱情远离他(这在老人的潜意识中一直是难以忍受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这里隔断的不光是跟自己的骨肉血缘的联系,同时又是一种事业继承的联系。
女儿因此背负了巨大的精神负担,她对钟海的态度变得犹犹豫豫,若即若离,难以敞开心扉,遭到误会也难以辩解,此情此状,令人心疼。
最后,她向父亲坦白了这段恋情,最终得到父亲的理解和支持。
不过,父亲对子女恋爱态度的转变还是太突兀了,把四化建设塞进来也让爱情变得不够动人。
作为故事背景的女主韦家的独栋别墅,是主要的影片场景,据说在南京琅琊路拍摄,由于是民国建筑,现在保存很好,和电影中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这栋别墅小院——开敞的院子、宽大的房间,无论在尺度和规模,再加上海牌小轿车,在当时绝对是顶级配置。
从外观上看,似乎是西式(德式暴露木框架)外观,内部其实是现代钢筋混凝土现代风格,家居陈设让人联想到苏式东欧的西方现代家具和摆设。
尤其是那一套满墙绿色的书柜,符合女主父亲高级知识分子、眼科教授的身份定位。
电影对男主海军基地,包括潜艇、水上飞机等实景都进行了展示,另外各式火车、老公交、老无轨、军舰、潜艇、水上飞机、三叉戟飞机都有登场,难得这些四十多年前的老物件儿留下如此清晰的影像。
南京是极美好的——电影专注了南京的外景,捕捉1980年代电影里的南京点滴,回顾当年南京的风光,这是难得的超清版本!
南京长江大桥最先出来,标志性的火炬桥头堡,还有大江……后来多次出现,包括韦沧州在轿车里看到男女主桥上漫步——南京长江大桥是从江北进入南京的重要通道。
影片中两次重点出现、烘托了重要情节的场景是南京赫赫有名的明孝陵、钟山景区。
这里展示的灵谷塔内外部、最具特色的紫金山鸟瞰等画面,极具观赏性和画面感,与男女主的故事结合在一起,以景托人、以景托情,推动并描绘了二人的美好爱情。
南京兼具了南北的灵气和大气:濒临长江,背倚钟山,五彩紫金(山),灵秀玄武(湖),秦淮人家,鸡鸣古刹,城墙之上起风云,林荫道下话家常……
既有山林的骨骼和江湖的清奇,在繁华和宁静中还有一分器宇轩昂的从容。在这部片子里有限的场景和片段中,已经传达出来……
片中还花了几分钟专门展示了一下男主家乡、青岛郊区的海边农村风情,很有气氛,也很美……
回到主线上来看,这姐弟俩分别有两种爱情——为事业的爱情与为金钱的爱情,一个是物质依赖,一个是精神依恋。
老眼科专家韦沧洲无疑是遗产的化身:他有两笔遗产——体现眼科医学事业的著作手稿与积蓄的N万元巨额存款。
父辈的遗产是要传给子女的,子女的两种爱情似乎刚好亦可以从父辈的两笔遗产中分别得到满足或找到归宿——也就是,两种爱情,两笔遗产。
影片的矛盾焦点,也是影片的戏剧性楔子,显然是在遗产这个问题上。
确实,眼科专家韦沧洲年迈病笃,冠心病随时可能发作,他自觉死期将至,因而他的一笔巨额财产必然要成为留给子女的遗产。
但是遗产归谁,这个问题在剧尾成为老人考虑的主要着眼点。
“今天,我感到特别孤独……”
影片的这一场面,就是从韦沧洲独自一人坐在自己未开灯的黑暗书房里的内心独白开始的。
影片在这里表现了主人公与世隔绝环境的幽静,日夜不息忙于事业的主人公第一次辍手工作、深夜独思时的寂寞与不安。
一颗本来衰弱的心在平静的夜幕下反而动荡不安起来——他需要一种力量、一种安慰、一种来自身外的依靠……
影片编导刻画与展开了主人公的真实内心世界的本来发展——表现老人对自己已故的爱妻的眷恋,并与之进行了一场“人鬼对话”,这是从老人注视墙上镜框里亡妻的遗像开始的——在这场戏中,是惊心的一笔。
原本“远在天边”的“恋妻”情结通过“近在眼前”的亡妻的遗像而萌生了出来,亡妻慢慢地出现了,来到了需要力量、安慰与依靠的老人跟前……
这就是达到了心领神会的意境!
表现活人对亡灵的眷恋与怀念的“纯”回忆镜头,在一般影片中比比皆是;但是像这部影片中这样处理现实的人与亡故的“幽魂”在意识中的直接对话,则是鲜见的!
这场“人鬼对话”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是揭示影片主题思想的重场戏,也是导致老人后来做出对遗产问题重大抉择的思想酝酿的先声。
老人独自一人从室内到室外心绪焦灼地徘徊。这又是一个富于心理性效果的意识流式的场面。
当老人漫步到庭院,无意中从二楼儿子的卧室被传至耳鼓的一场谈笑,是老人难以料想的。它使老人刚刚温暖平和下来的心霎时又灰冷和破碎了——
窃窃私语,娓娓嬉笑,终于使老人对儿子儿媳寄予的最后一点希望破灭殆尽。
影片在这一场戏中真实展示了老人临终前决定遗产安排的全部客观的心理依据与主观的心理过程。
老人死了。
但是围绕老人遗产的处理,有遗产而无形迹的老人同一心要继承遗产的儿媳韩莎莎的冲突,才终于激化起来。它成了整部影片矛盾冲突的高潮,并构成了影片最后的最富于戏剧性的悬念与结尾。
遗产的情况对于子女媳婿还是一个谜,但是韩莎莎知道揭开谜底的关键在哪里。
的确,老人留下了两笔遗产,即象征事业的《眼科学》文稿与等于金钱的N万元银行存折,而后者曾经正存放在老人的一个装有手术刀的手术盒里。
当韩莎莎好不容易怂恿韦佳接过手术盒,回到自己房里,打开,却发现除了手术刀外,盒子里边只剩一张收据。
等于巨款金钱的存折已变成了仅仅象征这笔巨款金钱的党费收据凭证——这党费真是亮瞎了!
韩莎莎终于原形毕露,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怨恨与愤懑,撕下手臂上的黑纱,一扭头就奔出了韦家。
影片在这里运用了一个垂直摇拍的跟移镜头,从迎面拍韩莎莎从室内无地自容地奔跑到庭院。
跟摇到顶俯视,继而很自然地直摇拍成一个全倒的镜头,使影片按规定情境达到了审美效果的顶峰。
——影片在此结尾处运用的这个镜头,其审美意义,既可以说是表现出主人公莎莎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效果——莎莎在老人生前留给她这样一种臆想不到的结果而受到的致命打击的心理效果的直接表现。
因为对于莎莎来讲,没有钱,没有了遗产,不仅是没有了爱情,也就没有了一切、而这一结果又是如此突如其来,全无预料,它似晴天霹雳,又如乾坤倒转、天地翻覆。在这颠倒的环境中颠倒奔跑的莎莎,完全到了失魂落魄的地步。
另外,这个全倒镜头无疑也代表了公众舆论的隐喻性评价——对影片中莎莎的全部道德、品行,恋爱观、人生观的极大戏谑、极大揶揄和极大嘲弄,也是一种庄严警告,一种从良心上给予的批判。
影片最后又用了定格,并且镜头又倒转了回来。
这是影片告诉我们:父辈应当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遗产和正确对待子女的爱情;而子女又应当如何选择父辈的遗产和选择自己的爱情道路。
——还是不要忘记父辈的教训吧,不要把他们的谆谆教导,全都看成迂腐的教条;我们要闯自己的路,但必须警醒,不能向庸俗的浅薄的市侩哲学屈膝。“我愿以此短文作为一束感谢的花,敬献给我的老师和年青的朋友们,共同庆祝和纪念这个灿烂的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修订一下吧,这一束感谢的花,再次献给这个43年后,表面依旧灿烂的第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