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对于中国安防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在这一年,大华(3月)、海康(11月)相继成立,与19年后今天二者在全球安防市场上呼风唤雨不同,初生的他们面临市场环境简直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
“四面楚歌”。
在当时,国内的安防市场几乎被外企包圆了,据调研显示,全国安防设备占比中日本货占45%、美国货25%、台湾地区货20%。且当时的监控设备大多用于政府机构、博物馆等公立设施建设,很多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都对这些贵到离谱的外国货怨声载道。
但他们有办法吗?没办法,因为根本没得选。
一方面,当时国际安防设备拥有很大的技术优势,国内企业的摄像头生产技术远远落后于国外,前端产品更是几乎被日系产品垄断。更有专家直言我国的安防产品在技术层面上落后美日二三十年。无论是在产品质量还是在生产效率,我国当时都处在被动的层面。
以松下为代表的日系安防企业占领了我国安防大部分市场
另一方面,受9.11事件影响,全球安防产业迎来飞速发展时期,一些世界500强企业纷纷通过并购进入安防市场如霍尼韦尔(Honeywell)并购了C&K、安定宝、西屋等;BOSCH(博世)并购了DS和飞利浦旗下通讯及视像保安系统业务;Tyco(泰科)并购了先讯美资(先讯美资此前收购了ADT)等等。
雪上加霜的是,2000年中国加入WTO给了更是给了外企直接进入中国安防市场的机会,各大安防头部企业纷纷取消自己在中国的总代理,开始自营对华业务。这下就连原本做代理挣得盆满钵满的国内代理们利润开始缩水,蛋糕又进一步缩小。
在那个年代,多数大代理商对当年销售持悲观状态,也意味着取消国内总代理对他们的利润冲击很大。
代理商的日子尚且如此,经销商就更不好过了。据统计,当时安防经销商作为传统主流销售的地位已经动摇,安防市场从90%产品都要经过经销商之手的格局已经不复存在,更多的经销商为求生存只能以宣传、包装甚至削价的形式投入市场战,日子大不如前。
那时候卖安防设备的销售主要出现在电子城一带
不过受到采购量和市场不透明等因素,安防从业者还是可以获取不菲的利润。但更多明眼的安防人已经看到了利润下行的趋势,如果再不发展自研的安防产品,未来只能被外企进一步压榨生存空间,对其听之任之。
很急,很气,但是又没有什么办法,毕竟产品这条命脉把握在老外手里,这就是当年安防人普遍的内心写照。
而在这种不利的外部条件下,海康大华诞生了。
彼时,海康团队包括胡扬忠在内总共只有28人,基本上都是52所研发出身的技术人员。他们看到了音频编码技术由MPEG1升级到MPEG4变革带来的机遇,却一点也没有经营公司的经验,如何完成产品实现盈利,在列强环伺的安防产业通过自己对于技术的独到理解而活下去就是他们最大的目标。
海康创世三巨头龚虹嘉(左一)、陈宗年、胡扬忠(右一)
而大华的的准备则相对成熟一些,有大华电子设备厂的创业经验和做嵌入式硬盘录像机实践经验的双保险。傅利泉本人对安防这个市场有着自己的想法,他看到了数字信号将取代模拟信号的发展趋势,但大华电子的员工质量显然无法满足高精尖安防设备的研发需求,因此组建公司后如何快速组建班子生产成品成为了初生大华的首要任务。
大华总裁傅利泉
说这两家公司就像风雨飘摇中的“雏儿”一点不过分,一个不小心折的无声无息也没有人会在乎,而谁又能想到正是这两家公司,日后把全球的安防市场都搅翻了天。
02 救命稻草DVR正在国内的经销商和代理商面临疲于奔命时,海康和大华迎来了他们第一次的发展机遇。
据傅利泉时候回忆说,成立大华的契机就是他发现银行每天都要派专人更换存储录像资料的磁带机磁带,既费人力又费资源,而数字化潮流的来临则为大华的创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2年,大华推出第一款8路音频嵌入式DVR,可能就连傅利泉自己也没想到,这款产品不仅是一炮而红,而且是红的大红大紫。虽然因为大华2002年还未上市无法查询它的财报,但从这款DVR被国家经贸委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就可以看出,这款产品的问世,给当时还在苦苦挣扎的国产安防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DVR让大华飞速发展
2003年,大华推出16路嵌入式DVR,这一产品一经推出便彻底引爆了市场,便宜又好用的国货开始在安防市场大肆流通。更重要的是对于从事安防行业的人来说,他们开始认识到美日并非无法超越,做国货一样可以赚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DVR的问世不仅之于大华有重要意义,对于整个国内市场来说都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也难怪当时傅利泉就放下豪言要3年达成5亿销售额,这款产品它真的值得。
那么海康这个时候在做什么?好巧不巧,胡杨忠等一批骨干从52所带出来的,正是DVR所需的核心技术——MPEG4视音频编码技术。
而海康威视推出的基于MPEG4标准的板卡则成为了国产安防市场的又一个“炸弹”。当年就占领了国内60%的市场份额,整个安防市场都四溢着国货的香气。
技术革新的板卡帮助海康掘得了第一桶金
到了2003年海康又推出了基于H.264技术标准的H系列压缩板卡,成为国内第一家将H.264标准产品化的公司,熟悉技术的朋友都知道H.264标准在如今都是安防行业最常用的标准之一,而海康当年推出18年后依然流行的技术板卡,怎么吹都不过分。先不说技术意义,光说市场表现当年就占据了主流板卡市场80%的份额,为海康带来了1.6亿元的销售收入。
可以说自此,海康完成了资本上的第一步飞跃,开始大幅领先国内其他厂商。
03 来自国内的主要竞争者压力都来自国外了,国内的压力就相对小些。
在那个年代,国内真正做安防研发的厂家其实不多,一方面很多人没有那个魄力和资金实力去和美日安防叫板,另一方面,做经经销商代理商工程商确实来钱容易,据业内老前辈口述,当时一台成本几千元的监控摄像机卖2万元都大有市场,放着好好的“倒爷”不做,谁没事和美日叫板,这不是和钱过不去么。
从2005年的安防品牌10强榜单上可以看出,当时除了海康大华外能与美日企业较量的屈指可数,国内品牌也以港资、台资品牌为主,大陆品牌也主要集中在报警/对讲类等相对易制造的领域,代表企业有对讲类的视得安、安居宝、门禁类的捷顺科技等等,在外资企业强大的实力面前,这些企业能顶住压力,实属可贵。
2005年监控企业榜单
2005年对讲类安防企业榜单
然而就是在这么一个外敌环伺的情况下,国内还真有一个安防巨头。那就是亚安科技,在05年的榜单上,亚安的销售仅次于海康一点排名第六。
而在经济实力上,亚安更是彻头彻尾的巨无霸。在当时亚安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作为“中国安防行业在海外上市的第一企”在新加坡上市,用外国人的钱来搞国产安防,还有比这更牛逼的事儿吗?
让外国人掏钱给自己发展,当时国人都觉得亚安简直太牛逼了
不仅资金上有优势,技术上亚安在业内同样被人啧啧称奇。在2005年就有16项技术知识产权,多年来更是在360°云台和监控追踪技术方面独树一帜,可以说在当时是前途无限的国产品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其他安防企业还在后端努力的时候,亚安云台就开始在前端发力,属实霸气
事实上,如果不是亚安投入了外国资本的怀抱,如今的安防市场谁主沉浮,恐怕会有另一番景象。
04 集成商和山寨客回想那个年代,中国人做的最牛逼的有两件事,一件是北京奥运,另一件就是山寨。
而当时毛利很高的安防行业,无疑成为了山寨的重灾区。
当时的日系安防企业就饱受山寨的骚扰,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当时安防产品的技术普遍是可复制的,且日系企业在中国拥有大量的工厂代工厂。此外,当时的中国经济处于野蛮增长阶段,政府法律在面对新兴事物时漏洞百出,钻空子的方法多如牛毛,再加上经销商、代理商一层层薅羊毛薅下来,设备的价格就贵的离谱。
这样的环境就给山寨产品发展的温床,事实上你当年在华强北买设备就跟今天在中关村买电脑一个样,只要不是从厂家或者熟人手里购买,一律都是“薛定谔的货”。没人知道好坏,等你发现问题人早跑没影了。
仿三星的山寨摄像机,你分辨的出来吗?
曾经就有厂商反应过这样一个知名案例:“某地公安局自认为买了全套知名品牌,哪知道是假货,直到后来设备出了问题,送到厂商那里维修才发现不是真货。”而这样的例子在当时屡见不鲜,山寨货众多的环境就使得外资企业更加不重视国内市场,纷纷将亚太总部设立在新加坡香港等地,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也给内地安防企业的发展争取了时间。
同山寨客一同发展的,还有一类人,那就是集成商。当时,国际安防市场的销售大头在美国,因此生产出的产品很难符合我国发展的需要,集成商就得到了发展机会并展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
时任霍尼韦尔中国区总经理王必清就表示:“网络化和集成化将是中国安防领域的发展方向。”也从侧面展示了当年集成商发展的火热情况。
05 05-10年:喘息、发展、(被)玩资本虽然外企依旧占据着市场主流地位,但05到10年这五年,无疑是国内安防企业发展最快的五年。
一方面,得益于05年国家“3111”工程、07年“天网”工程和平安城市建设的需求,国内安防市场得到了巨大助力,尤其是在备战08年奥运会期间,各地对于安防设备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开始激增,政府需要更高技术含量的国产品牌出现,因此给了国内安防厂商极大的支持。
与国内市场的欣欣向荣不同,国际市场则“炮火连天”。
而另一方面则是众多国际安防巨头忙于并购战,没有多余的精力顾及国内市场。在这期间,UTC(美国联合技术)并购了GE安防;施耐德电气并购了Pelco。不仅如此,国际安防巨头还开始大举并购中国安防企业,如罗格朗并购了视得安,英格索兰并购博康系统,ABB并购了厦门振威等。在国内,CSST先后收购了诚丰、宏天智、响石、恒亿、明景、天视、豪恩、艾礼安等10多家企业。
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CSST(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的一系列并购,虽然它叫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但却是不折不扣的外资企业,它对于艾礼安等老牌安防企业的并购在无疑对安防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防老朋友艾礼安
外资企业的乱战对内来说就是稳定发展的机遇,在这期间。大华首先抓住了机遇,推出了一系列球机、NVS、板卡、控制键盘等视频监控系列产品。并先后两次增资,注册资本一度推到了5000万元的高点,并于08年率先在中小企业板上市,成为了当时的安防上市“第一股”。
然而得到了大量资本的大华,在摩拳擦掌准备大展拳脚,就挨了当头一棒。还记得之前提到的大华人才缺口么?大华成立之初因为紧缺技术型人才于是便不拘一格降人才,只要是人才的都要,而这批人才有能力的如今已经干到了大华的管理层,纷纷拥有了大华的股权,大华一上市,他们的身价自然水涨船高,有技术水平有野心的又岂甘心天天打工?于是大华便迎来了大批管理层的套现出走,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大华高管王増锹和陈晋生的离职。
王増锹(左一)和陈晋生的离职不仅带走了大华大量核心人员,更在日后成立了杭州智诺和雄迈系安防企业,成为了安防行业的重要竞争者
虽然当时王套现2700余万高调离场的王让一大票人口水横流,不过如果他的股票留存至今呢?资本市场有句话说得好:“真正有有勇气的人看的是长线,是大局。”而如今大华的业绩也确实足以让所有人称赞。
无巧不成书的是,在大华离职潮来临的时候,海康也玩资本。不过海康龚虹嘉这手杯酒释股权,直至今日都被成为资本市场的范例。
当时的海康因为DVR领域的迅猛成长,也来到了上市边缘,而面对上市最大的问题就是龚虹嘉49%的股权问题,这样的个人占股比例很难让投资人放心,于是龚总变大气的以“白菜价”将股权分给了公司管理层,既解决了公司的上市难题,又留住了管理层,不得不说实在是高。
而在2010年上市后,海康的股价也让这些管理层的身价翻了几十倍,皆大欢喜。而稳定的海康则很顺理成章坐上了国内监控设备龙头的交椅。
相比之下,之前风光无限的亚安科技则被资本狠狠地摆了一道。
之前在新加坡上市的亚安很快就发现环境巨变,国内的资本才是真的香,然而上市容易退市难,想要从新加坡退市,就要缴纳3000万元的赎金赎回属于自己的资本,这对于发展中的亚安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再加上后端DVR的兴起,前端外企之间激烈的竞争更加使亚安喘不过气来,虽然仍然是大型安防企业,但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很难与海康大华全面竞争了。
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安防行业技术支持的导向越来越明显,自此一众安防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只有把技术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拥有真正的行业话语权。
而此时的海康大华,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雏儿了,研发费用更是水涨船高,有资料统计,在2011-2015年海康的研发投入就超过了50亿元,而大华也几乎保持了同海康同比例资金的研发费用,这就导致了头部企业同中小安防企业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甚至难以弥补。
“5年前,我们卖外国货赚钱的时候,他们在用自己的老本玩命研发,5年后他们用自己资金的一部分研发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自己的实力已经彻底跟不上了”。而海康大华自此真正开始露出自己的獠牙,要与那些在国内潇洒了几十年的外资企业们掰掰腕子。
06 格局终定型,海康大华与接踵而至的挑战者们2011年,海康威视跃居CCTV和视频监控类别市场第一,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从这个交椅上下来。
而前几年大搞并购的外资安防企业发现,他们逐渐干不过这个崛起的中国企业了。
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两个方面,即高清化大潮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在上一个世代的竞争中,海康大华脱颖而出就是抓住了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这个机遇。抓住机遇的他们当然知道技术实力已经关系到安防企业发展的命脉,如果不能形成高效的技术群,未来只能受制于人下,过去那种有钱大家一起赚的日子再也不在了,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断稳步发展。
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清化、智能化的设备批量生产成为了可能,安防市场也迎来了高清化的大潮,对此外资企业的普遍态度是静观其变,少数拥有高清化技术的企业(如松下等)虽然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却并未把安防行业作为其主要的发力方向,此消彼长,等到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
此时的海康大华无论是从产品能力、技术能力、市场能力、资本运作能力还是管理能力都已经大幅领先于外资企业,他们再想追赶,已经没有那么容易了。
而政府的支持则成为了海康大华进一步提升的踏板。
时任泰科集团亚洲区安装与服务业总裁Benny H Goh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外资企业,泰科很少参与政府工程”。从这句话里,明眼人都知道,泰科酸了。
不过事实也确实如此,受美国“棱镜”事件影响,政府意识到了老美这厮是个背后搞小动作的坏人,于是决定在政府项目上只采用国产监控设备,这么一来即刺激了国产市场,也保障了国家机关的安全。然而环顾四盼,能把这件事做好的公司就两家:“海康大华”。在这种环境下,他俩不火,谁火?
棱镜门让全世界都对美国的产品打上了一个问号
不过海康大华也并非没有竞争者,在国内市场上,无论是从大华分离出的雄迈系、还是从华三分离出来的宇视,甚至是近年来势头正猛的华为,都曾坐上过老三的交椅,然而始终无法撼动海大的格局。
第一,海大重视技术上的研发,安防行业再想复制海大当年从技术这个角度“弯道超车”的奇迹很难,面对两个不放松的龙头,怎么超?
第二,如今的安防市场已经不像当年一样是细分领域各自为战的市场,如今的安防需求的是一体化、一步到位的解决方案。当年你可能凭借楼宇对讲、报警装置、CCTV做到行业龙头傲视群雄,可如今客户需要的是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是包括监控中心、服务器架设、设备提供在内的场景化解决方案,但做细分市场,很难达到和龙头竞争的高度。
此外,安防场景化种类百花齐放,十几年前监控设备只应用于政府机关和博物馆等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多样的场景需要的解决方案种类也更多,一个成熟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最少也要能拿出几十种落地化的解决方案,这都并非在单一领域做到独角兽就能拿的出来的。
简而言之,你不仅要有种类繁多的产品,更要有能把它们合理拆分组合的能力,在这方面没有自己的产品矩阵和对安防市场场景的深入调研是做不来的。
以这次抗疫来说,一个简单的非接触式体温检测方案就包括前端摄像机、智能算法、黑体、后端服务软件等几个部件构成,你业务只涉及一项是竞争不过别人的,对此只能说:“大人,时代变了。”
而最致命的莫过于第三,就是海康大华多年来对销售渠道的经营,如今的安防市场想要从别人的碗里“挖”客户,那就要有更为优秀廉价的解决方案,先不说优秀有多难,但这一个廉价就要饿死不少人,如今的安防对智能化、高清化的需求极高,想要做出一体化的解决方案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技术支持、资本支持,你花了那么多钱还要赔本赚吆喝,有多少人有这个魄力?
综上,海康大华完成了对国内安防格局的塑造,而格局的形成将是很难改变的。如今的安防企业家对于技术、管理、资本的认识较十几年前有了飞跃性的发展,想要再用一个十年在安防领域去挑战海康大华很难。
最近,Memoori发布调研报告指出,安防行业的并购案已降至10年最低水平,种种迹象都说明如今的安防市场已经洗牌完毕,在下一次技术革命到来之前都将维持稳定的态势。
至于潜在的竞争者,恐怕只能等待阿里、华为、腾讯这样拥有巨额资本同时又拥有丰富互联网资本的跨产业大佬来赶超了,不过最起码在这个十年内,海康大华不出现原则性决策失误,这个双龙头的安防格局,还会继续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