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10月20日,美国佛蒙特州,有一个家庭诞生了第三个孩子。
而此时谁也想不到,百年之后,他会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约翰·杜威(John Dewey),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现代教育学创始人之一,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图源:Wikipedia
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约翰·杜威的名字已成为进步教育运动的代名词。
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最著名的学者之一,2006年12月,美国知名杂志《大西洋月刊》将约翰·杜威评为The 100 Most Influential Figures in American History 第40名。
01
从哲学起源,教育理念生根发芽
出生后,杜威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机械师,但母亲却拥有严格的宗教信仰,坚持要求他继续接受教育。
杜威故居
图源:the positive encourager
15岁那年,杜威就读于佛蒙特大学,在那里,他很喜欢在恩师HAP Torrey的指导下学习哲学。大学毕业后,一位堂兄提供给他一个高中的教学职位。
在工作之余,杜威仍坚持学习哲学,并时常与他的大学老师Torrey进行讨论。在老师的鼓励及自身的兴趣影响下,杜威决定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继续学习哲学和心理学。
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以博士学位毕业后,杜威被密歇根大学聘为助理教授。之后,他在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长期任教。
在芝加哥大学任职期间,学校任命杜威担任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在芝加哥大学,他建立了现如今著名的实验学校(俗称杜威学校),在那里,他科学地测试、修改并完善了他的心理和教育思想,其教育理论也得到了充分的实践。
图源:uchicago.edu
在不断的教学与实践过后,杜威的著作先后问世,出版了《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和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902)、《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明日之学校》(1915)、《经验与教育》(1938)和《人的问题》(1946)等著作。
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认为是继卢梭的启蒙思想经典之作《爱弥儿》问世以后,对教育学所作的最显著的贡献。
02
约翰·杜威眼中的教育本质
1.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长理论是针对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凌驾于儿童之上的现状而提出的,强调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需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约翰·杜威
在杜威看来,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是以各种手段和措施对孩子施以牛不饮水强按头的强迫式教育,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外来的压力”,逼迫他们学习其他成人的经验,而无视他们自身的本能及倾向。
图源:The Washington Post
杜威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生长过程中的漠视和压制,也同样反对传统学校中社会精神的匮乏。教育是促进儿童天生本能、欲望生长的一种过程。
提出教育即生长,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教育即生长这一理念引起了很长时间的争论,这一理论并不意味着教育与生长混为一物。
杜威所理解的生长,是动机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在条件互相交互的结果,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而教育本身就是起到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
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的需要。但这种尊重也并不是放纵。
在杜威看来,生长不是消极的结果。如果单纯放任儿童的兴趣,让他无休止地继续下去,那就没有‘生长’。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
图源:Schoology
杜威认为,传统的教育的重点可能是在儿童之外的任何地方,而唯独不在孩子的本能中。
在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概念中,教育即将产生的变革是重心的变革,相当于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变为太阳。在新的体系下,儿童应该是中心,所有的教育措施都应该围绕着他们而组织,儿童是一切教育的起点、目的和中心。
2. 教育即生活
在杜威看来,教育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新任务。“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
在生活过程中,儿童的本能生长就此展开。生活,即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而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之一,应该与儿童的生活相契合,适应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并非过分死板地依靠现有的科学知识组成文理学科来教授知识。
在21世纪,许多学校都提出了家校共建、学习社区的理念,在不少人看来着实新颖,但耐人寻味的是,杜威早在百年以前就有类似的概念。
图源:Action Network
在“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原则。
在1899年的《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杜威表示校内和校外存在巨大的鸿沟,以致于形成二分法,而这十分浪费。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学校的巨大浪费一方面源于学生无法在学校里以任何完整和自由的方式运用他在学校以外获得的经验,而同时,他也无法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这就是学校与真实生活所造成的相互隔离。当孩子进入教室时,他必须把大部分思想,兴趣和活动完全停滞,导致学校无法利用这种日常经验,只能通过各种人工手段激发孩子对学校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效果是可以得知的。
杜威坚持认为,除非在学校活动和孩子的生活经历之间建立起最初的联系,否则真正的学习和成长将是不可能发生的。
图源:UWSL
为了弥补学校和生活之间的鸿沟,杜威明确提出,要把学校办成一个小型的或一个雏形的社会,要求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要求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联系起来,学校不能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
3.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经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行为、行动、是各种理性与非因素的集和。
杜威认为,所有的教育过程都离不开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而来,为着经验而去的一种发展过程。而所谓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儿童不断地取得个人经验、个人经验不断改组、不断改造以及不断转化,而非学习前人和其他同龄人经验的过程。
图源:Foolproof
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新的经验与原有经验相互结合,从而达到对经验的改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加经验并增长指导后来经验的能力。
而想要获得经验,就必须通过亲身的活动,杜威由此提出了“从做中学”原则,并把它作为教学理论的中心原则,贯穿在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
"从做中学"是杜威许多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在基础中,杜威主张“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生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和青年在校外从事的活动类似的形式”。要求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文学、历史、地理等理论科目,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此外,学校还要设置车间、农场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实际知识和技能。
03
影响力遍及全世界
杜威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上半页的美国,对美国后来出现的许多教育制度都有着和促进作用。
除美国以外,杜威也曾经到世界许多地方演讲,宣扬他的教育理念,其思想也遍及美国以外的地区,影响力遍布全世界。
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杜威曾在两年间到访中国,在全国各地举办了数百场讲座。其教育思想曾对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过重大影响。
图源:kknews
杜威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强调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主张,对蔡元培、晏阳等人都有一定的影响。此外,还培养了一大批国学大师和学者。
杜威与胡适等人
图源:Wikipedia
杜威在中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其弟子在中国的各个领域的变革来实施的。
陶行知发挥了“教育即生活”,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新主张,并将之广泛应用于实践过程中。民国时期的新学制等教育改革,处处都有杜威的思想。
在1920年,北京大学授予杜威名誉博士学位,在典礼上,蔡元培称呼杜威为“西方的孔子”。
胡适先生更是终生奉杜威为师,还为儿子取名胡思杜。
在《杜威先生与中国》中,胡适这样描述杜威的影响: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先生这样大,对中国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直到现在,提及教育改革时,杜威的教育思想仍是一大风向标。
04
小结
作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美国“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念数不胜数。
有坚持“儿童中心主义”,让一切教育建立在儿童的基础上;也有从做中学,在实践中学习;拥护终身教育......
这些思想曾经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这些超前的教育思想仍被广泛提及和研究,对于各种意义上的教育改革,都具有普遍的借鉴和参考。
而借鉴与否,是否契合于每个时代,都是需要再度商榷和研究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