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是话剧表演的最高殿堂,而于是之则是这座殿堂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话剧表演大师,从艺的几十年间,塑造了无数的经典形象,创造了中国话剧艺术难以逾越的高峰。
他参与演出、创作的话剧,每一部都称得上是中国话剧界的不朽名作。
“话剧之神”四个字当之无愧,那么今晚,我想和大家聊一聊于是之的故事。
01
于是之于1927年出生于河北唐山,他的父亲曾在张学良的部队当营长,一直在外征战。就在于是之出生刚满一百天的时候,噩耗传来,他的父亲在前线阵亡。
自此以后,这对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母亲将于是之带到了北京,在西华门外的一个大杂院里,找到了栖身之处。她靠着缝缝补补和亲戚的资助,硬是咬着牙将于是之送到了学校,生活十分艰苦。
虽然家里面给不到足够的支持,但于是之清楚学习是他唯一的出路,因此他勤奋好学,如饥似渴的读书。
可命运似乎不会善待这位坎坷的少年,于是之刚刚读完初中那年,亲戚家由于意外被迫切断资助,失去了资助的他只好离开学校去打工,在社会中夹缝中学会生存。
虽然生活艰难,但是好学上进的于是之对学习如饥似渴的热情却一点都没有消却。他常常白天做工,晚上挑灯夜读,几乎把所有工作以外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面。
就在这时,一个机会悄悄降临了。于是之的几个朋友听说了他的遭遇以后,非常同情他。于是夹带着他混入了当时的高等学府—辅仁大学,于是之在机缘巧合下得到了一个旁听的机会。
大学里面的生活丰富多彩,也是让于是之眼界大开。很快,于是之结识到了一帮大学生朋友。在他们的强烈邀请之下,外向开朗的于是之加入了一个学校的业余剧团。
令大家没想到的是,于是之的首次登台就有着十分出色的表演。这让他信心大增,开始认认真真地琢磨起演戏来。
18岁的时候,于是之冥冥之中被亲眷举荐进了剧团,先后参演了《以身作则》、《孔雀胆》、《上海屋檐下》等剧,正式打开了戏剧生涯。
1949年,于是之参加华北人民文工团,这也是后来的额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也就是大家俗称的老人艺。
1951年,《龙须沟》首演,导演焦菊隐为了给这部大戏物色最合适的人选,几乎绞尽脑汁。某天,他去“老人艺”观看表演,被台上的于是之深深吸引了。就这样,于是之成为了这部大戏的主角。
于是之在戏中扮演的是主角程疯子,但剧本中并没有对程疯子的细节描写。于是之花了很长时间泡茶馆、找资料、与民间艺人聊天,最终将这个正直、善良、懦弱的程疯子演绎得深得人心,人们都说于是之将程疯子演绝了、演震了。
02
《龙须沟》的成功演出,让时年23岁的于是之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可没过多久,于是之就在这个舞台上遭遇了“滑铁卢”。
1954年6月,《雷雨》作为北京人艺的优秀剧目,首次公演,当时戏剧界的同行们都对此十分注目,而剧中于是之的表演却让人异常失望。
于是之后来在自己的随笔中这样写到,“程疯子成功了,后来就是《雷雨》的周萍,惨败,足以见得演员是不能骄傲的”。
1957年,于是之偶然间看到了名著《骆驼祥子》,其中人力车夫的形象让他的记忆回到了当年在大杂院的时候,旁边就有一个拉车的老郝叔。
为此,于是之一份三千多字的申请书,希望说服导演让自己来出演这个角色。他似乎在“老马”的身上又重新找到了扮演“程疯子”的时候那种强烈的创作欲望。
正是因为于是之的坚持不懈,一位饱经沧桑的洋车夫老马才最终出现在舞台上,他也成为了于是之继“程疯子”之后的又一经典形象。
03
1958年春节,老舍先生的剧本《茶馆》的成功公演引起了很大轰动。北京人艺院长曹禺曾说到,“《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不朽的传奇,于是之是书写这场传奇的人”。
《茶馆》是一部将中国封建社会风貌演绎得淋漓极致的话剧,在这腐朽的历史长河中,没有所谓的“个人的命运”,因为“命运”已全然被时代和社会所决定,个人的努力毫无意义。
于是之在其中扮演的是茶馆掌柜王利发,是全剧的灵魂。他精明能干、左右圆滑,却终究还是避免不了成为悲剧。
秦二爷立志救国,大力发展实业,渴望民族觉醒,雄心勃勃一腔壮志最后却沦落到破产的结局。
还有就是性格豪爽,在清朝灭亡之后,自食其力的常四爷。这三位人物贯穿整场戏,将时代的变迁刻画得入木三分。
起初,《茶馆》的结局并非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样,后来在编排的过程中于是之主动提出建议,希望在最后看到三个主人公对于人生的感悟。就这样,《茶馆》变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首演结束后,台下川流不息的掌声证明了于是之是对的。老舍先生看完戏心情十分激动,回到家中即刻拿出纸笔,大手一挥写到“努力如是之者,成功其庶几乎”,以赞誉于是之精彩的表演。
于是之收到这几个字以后,一言不发地将它锁进了抽屉里面,一锁就是30年 ,后来为了长久的保存条幅,拿去装潢的时候,才取出来让大家看到。这便是于是之一贯的处世之道,无论取得多高的成就依旧低调不张扬。
1980年9月,作为我国话剧的经典之作,《茶馆》应邀到欧洲进行巡回演出,这是中国话剧首次跨出国门,意义非凡。
在西德演出时,观众的热情大大出乎了于是之的预料。剧场内人山人海,座无虚席。甚至演出结束演员离开舞台之后,观众们都迟迟不肯离开。台下的观众全都站了起来,一边呐喊一边鼓掌,呼喊声此起彼伏。
在报道上,《茶馆》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他们对于是之的表演更是赞不绝口,有的人说,“在观看表演的时候我几乎是屏住呼吸的”。
于是之最后一次以王利发的身份站在舞台上是1992年,那一年,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的40周年。
彼时的于是之已经65岁了,由于身体上的原因,于是之在此之前已经很久都没有登台演出了,而且他的记忆力也是大不如前。对他来说,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都有些力不从心。
尽管于是之一说话面部就会不停地抽搐、嘴已经无法控制想要说的话,他还是坚持登台表演。因为他知道,大部分的观众都是奔他而来,他不想让各位失望。
对于这场《茶馆》绝唱,所有观众都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当时买票的人特别多,有的观众为了为了买到一张票,排队排了整整一夜,就为了和于是之认真告个别。
那天在舞台上,于是之神色坦然,伴随着铿锵的音乐声,他开始了这场离别演出。
起初一切如常,即便年纪古稀,于是之依旧从容不迫,无论是表情还是动作都拿捏得十分到位,观众看得更是屏气凝神,生怕漏掉任何地方。
突然,于是之恍惚了。他望着郑榕饰演的常四爷,嘴巴蠕动着,却怎么也叫不出声来。此刻的他心急如焚,甚至手脚都颤抖了起来。
对于这场离别演出如此重视的于是之,却不曾想在关键时刻竟然忘记了人物的名字。曾经在舞台上那么骄傲的于是之,这一次却惭愧地深深低下了头。
于是之忘记了最后是怎样走向后台的,他只记得,谢幕的时候,走到舞台中央,他的内心满是惭愧与自责。
当时台下的观众高喊了一句“于是之老师再见了”,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让台下台上的人眼泪犹如断线珠子一般散落,这其中包含了观众们对这位有着五十年演艺生涯的老演员最崇高的敬意。
在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呐喊声中,65岁的于是之鞠躬不起,哽咽到“感谢观众的宽容”。离开舞台时,他的心中满怀遗憾与不舍,舞台几乎占据了他的整个人生。
事后,于是之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对观众致歉,谦卑质朴四个字,就是他最真实的人生写照。
对于一个将舞台融入生命的演员来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不能演戏,于是之多次尝试重返舞台。
05
后来,在话剧《冰糖葫芦》上,年近七十的于是之克服重重困难,再次登上了首都剧场的舞台。这是于是之最后一次在舞台上露面。
于是之只是客串其中的一个角色,仅有十余句台词,每句台词不过寥寥几字。但是在排练的时候于是之经常忘记台词或者记错台词,几分钟的戏份排练了一个多小时才勉强完成。
看到耽误了大家的时间,于是之激动得说,“我真是老了......不然的话肯定早就排练完成了,我也很着急,可以有什么办法呢,实在是对不起大家了”。
与他一同演戏的朱琳看到于是之这个样子,不由得潸然泪下。曾经在舞台上生龙活虎的他如今竟然连几句台词都记不清,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后来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朱琳表示,“有一次于是之竟然忘记了从哪里走下舞台,这让她十分难受,心里五味杂陈”。
《冰糖葫芦》演出结束之后,于是之彻底结束了舞台生命。”
人生如戏,2013年1月20日晚上,于是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于是之用他的真诚、善良走过了一生。他从艺几十年,获得荣誉无数。但在他的名片上,没有各种身份等头衔,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演员于是之”。
于是之是一位演员,也是一个令千千万万话剧演员都想成为的伟大话剧艺术家。他的去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他的精神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永远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