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中旬,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李劫夫同志突然接到中国音协的通知,请他务必在3月20日到黑龙江省萨尔图报到,并告知了到萨尔图的联系人与电话。
作曲家:劫夫
劫夫同志是当时国内有名的作曲家。他在抗战时期写过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王禾小唱》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写的歌剧音乐《星星之火》(其中《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家喻户晓),特别是1963年新创作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在国内颇有影响。接到通知后,院里领导非常重视这件事,劫夫同志更是马上做起了动身的准备。但长期艰苦的工作条件加上过度的劳累,使他刚五十出头,就患上了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多少年来一直和各种药物打交道。
学院党委为了能照顾他,准备找一位年轻人陪他一起“北上”。经劫夫提议,党委决定让青年教师秦咏诚陪他去。当时秦咏诚正在发高烧,已经卧床三天了。劫夫同志亲自到家来看望秦咏诚,并嘱咐他安心养病,并说如果二天后能康复就和他一起到萨尔图深入生活。能出差去深入生活,秦咏诚非常兴奋,但萨尔图是什么地方,他却不知。还有三天就出发了,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真不想错过,真希望自己的病能快点好起来。没想到了第二天,他的烧真的退了,身体却还非常虚弱,但起床走路不成问题。19日晚,秦咏诚和劫夫登上了去哈尔滨的火车。
曲作者:秦咏诚
到大庆的第二天开始,他们每天上午上大课学习石油的知识,整整十天,总算对石油有了初步的了解。十天后大庆党委给他们安排下基层体验生活,劫夫、王莘和秦咏诚,被安排在1205钻井队,也就是“王铁人”(王进喜)为队长的钻井队。1205钻井队是大庆油田的英雄钻井队,为开发大庆油田,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打出了第一口井。
他们在1205“铁人”钻井队呆了三天,满载着对石油工人的敬意回到了招特所。秦咏诚久久回想着井场见到的一幕幕:简陋的设备、恶劣的气候条件、艰辛的劳动、高昂的情绪、冲天的干劲,一切的不可能在这里成为可能,他们离乡背井就是为了给新中国创造一个传奇,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石油王国。
第二天大庆党委宣传部拿来一摞歌词,希望经过体验生活的作曲家们能为石油工人谱曲,老作曲家们选出了自己喜爱的歌词。机缘巧合秦咏诚得到了战区文工团薛柱国创作的《我为祖国献石油》歌词,他越看越喜欢,脑海里出现了“铁人”井队从玉门北上的情景,他们离妻别子,转战南北不就是为了为祖国献石油吗?
词作者薛柱国1936年出生于陕西省武功县,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4月转业到玉门石油管理局,1961年9月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一直工作在文艺战线。薛柱国在数十年的文艺工作中,创作了大量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歌词和曲艺作品。先后荣获“首届大庆文学艺术特别荣誉奖”、黑龙江省西北地区首届艺术节“歌词创作奖”、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为发展繁荣文艺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奖”、首届“中华铁人文学奖”,大庆市首届文学艺术“突出贡献奖”等荣誉。他所创作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等优秀作品,已是石油文化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薛柱国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对石油工人走遍祖国山川大河虽苦犹荣乐观的豪情,倾注了满腔的心血,加上他文学诗词的厚重底蕴,才有了今天《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历久弥新,久唱不衰。
曲作者秦咏诚赋予旋律充满了律动感,就像奔驰的列车载着石油会战大军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表现了石油工人豪迈、有力的情绪,去夺取会战的胜利,同时还特别易于群众传唱。
歌曲应是列车奔驰的勇往直前的快速节奏,旋律应是石油工人豪迈、有力的情绪。秦咏诚越想越激动,若干个音符已经在脑海里跳动,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赶紧找个地方把它写出来,这天下午,在招待所的饭堂里,用了20分钟就把这首歌完成了。写完后拿给老师和大庆的领导、同行征求意见,得到一致称赞。这首歌就开始在全战区开始传唱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