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在中国佛教诸菩萨中久负盛名,与观音、文殊、普贤合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并称于世。地藏(梵文Ksitigarbha),地,“住处”之意;藏,“含藏”之意。佛教中说,地藏受释迦牟尼佛的付嘱,在释迦既灭,弥勒菩萨未生成佛之间的无佛时代,自誓度尽六道众生,拯救诸种苦难烦恼,“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唐玄奘译《地藏十轮经》谓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犹密如秘藏”,故称地藏。犹如大地藏有救济众生的伟大功能,颂念地藏菩萨之名,一心皈依,就得从苦解脱,安住涅槃得乐。传说其道场在九华山★。
敦煌尊像画中,出现在唐前期的地藏菩萨像有23身,均为尊像式独立成幅,其形象特征是以声闻形绘制,圆顶光头,身覆袈裟,手托摩尼宝珠,正面立姿或侧身立姿像。其中有4身地藏菩萨像的身后或所托宝珠上放射出六条光带,用以表示法界天人六道,表现地藏菩萨自誓尽度六道众生的大愿,部分榜题“南无地藏菩萨”。
2-4-1 地藏菩萨
菩萨面相慈祥,垂目若有所思,身着云水田相袈裟,立于莲花上。人物比例适度,色彩淡雅。
盛唐 莫高窟172窟 东壁
唐后期的地藏菩萨像有35身,在洞窟内无固定的位置,还有部分补绘于前代洞窟内,最多的在一窟内绘有9身。这些地藏菩萨像以立姿像为主,兼有少数半跏趺坐姿像,此外,还现两身被帽地藏菩萨像,头戴丝巾围成的帷帽,这种造型的地藏菩萨像,唐以后得到了广泛流行。
2-4-2 托珠地藏菩萨
菩萨慈眉善目,左手二指相捻结印,右手托珠,形象清雅俊秀,恬静安祥。
中唐 莫高窟45窟 西壁龛外
2-4-3 帷帽地藏菩萨
菩萨头戴帷帽,身着锦绣袈裟,一手托珠,一手持锡杖,立于莲花上。从菩萨身上发出六条彩云,天花散落,表现地藏菩萨解救六道众生的宏愿。
中唐 莫高窟154窟 前室东壁
五代、宋时期壁画中有10身地藏菩萨像。由于有关地藏与地府十王组合的地藏十王厅变相的兴起,独尊的地藏菩萨像数量减少,其中有5身为被帽地藏菩萨像。此后,壁画中的地藏菩萨像逐渐减少,仅有1幅西夏时的被帽地藏像遗存。
在大乘佛教中有许多以教化六道,尤以人间为本愿的佛和菩萨,如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以及观音菩萨等。与观音菩萨的信仰相比,崇拜观音的目的,大多为了利益现世,或往生净土,而地藏菩萨信仰,虽也有利益现世一面,如代众生受苦,祛除疾病,满足众生需求等等,但是更多的则认作是维系六道,连结生死,是为超度亡灵的罪障而解脱六道轮回苦厄的菩萨。为超度亡魂,解救坠落地狱的亡者,人们祈祷地藏菩萨给予救济帮助,使亡者得以解脱。似乎生者将亡者托付给地藏菩萨后,可以减轻生者的不安和烦恼,得到安宁和慰藉。这样,地藏菩萨就以解救连结生死两界而赢得了世人的普遍信仰。在敦煌藏经洞所出的《地藏菩萨经》中,把地藏菩萨案查地狱阎罗王审判联系到一起,说地藏菩萨居住南方琉璃世界,以天眼看到冥界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见此不忍,遂发慈悲心怀,身到地狱,案查监督阎罗王判断是否有错、公正,而对于那些造地藏菩萨像,念地藏菩萨经、唱地藏菩萨名者,临死前地藏则亲自往迎,免入地狱,即令坠入地狱,亦能加护,并使之拔脱罪苦,往生极乐世界。
2-4-4 托珠地藏菩萨
菩萨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面相庄严肃穆,头戴帷帽,身着云水田相袈裟,一手托透明宝珠,一手持锡杖。线描规整流畅,晕染柔和,色彩清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五代 榆林窟12窟 西壁
2-4-5 地藏十王
菩萨头戴帷帽,身披云水袈裟,手托火焰宝珠,半跏趺坐于宝石座上,前置香炉。两侧绘有冥府十王。
五代 莫高窟384窟 甬道顶
地藏虽为菩萨,但其仪相有别于其他菩萨。地藏菩萨是剃发圆顶光头,身着袈裟的声闻形或比丘形,这和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僧人形象是相同的。敦煌尊像中的地藏菩萨像,唐前期地藏菩萨多持宝珠和结印,后随着地藏信仰的深入,造型上有所变化,出现被帽像,手持宝珠和锡杖的形象。持摩尼宝珠,表示满足众生之愿望;持锡杖,表示爱护众生,也表示戒修精严,这种形象的地藏菩萨像,犹如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以救济世人之苦为己任,给人以亲切感和亲近感。
知识库
★九华山
位于安徽青阳,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传说为地藏菩萨道场。群山中因有九峰雄峙,故名九子山。又因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故更名九华山。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山中瀑布溪流,苍松翠竹,有“东南第一山”之称。唐代时,有新罗王子来此修行坐化,开辟地藏菩萨道场,明代建寺供奉。著名寺院有化城寺、肉身殿、甘露寺等。
本平台旨在传播佛的正能量,从佛教的事物、僧人传记、佛经等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中国千年佛教文化。此文出自《解读敦煌●佛国尊像》。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脱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