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长河》中徐乾学、高士奇、陈潢三人一同参加康熙十六年科考,号称“江南第一才子”的高士奇没中,有治河大才的陈潢也没中,偏偏看起来没啥才学的徐乾学中了,还是一甲第三名的探花郎。
正史中的徐乾学实际是有大学问的,丝毫不比高士奇差,徐乾学出身于昆山徐家,徐家在明代也是官宦家庭,徐乾学的烈祖父徐申是明嘉靖年间的刑部主事, 曾祖父徐应聘是明万历年间的太仆寺少卿,即便徐家到了徐乾学之父徐开法这代,家族有些没落,但徐家人仍然保持读书人的本色。
徐开法本人在15岁就中了秀才,并娶了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之妹为妻,二人育有四子二女,徐乾学为二人长子,夫妇二人都是读书人出身,像现在大多数父母一样,为了孩子们学有所成,夫妇二人对孩子们要求非常严格。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徐乾学做学问的能力自然差不了,更何况他天赋异禀,史载其“八岁而能文”,科考登第于他而言并非难事,和《天下长河》中一样,正史中的徐乾学也是探花郎,唯一不同的是正史中的徐乾学是康熙九年的探花郎,比剧中的要早了7年。
徐家四兄弟除了徐乾学外,二弟徐秉义、三弟徐元文也是“科考达人”,只有四弟徐宏基做学问的能力差些,徐秉义是康熙十二年的探花郎、徐元文是顺治十六年的状元郎。
徐家四兄弟有三人中了“鼎甲”,因而世人称徐家是“同胞兄弟,三登鼎甲”,三兄弟也因此被合称为“昆山三徐”,唯独徐宏基因做学问的能力差了些,而没能与兄长们齐名 。
“昆山三徐”做学问没得说,徐乾学著有《澹园集》等,徐秉义著有《耘圃培林堂代言集》等,徐元文著有《含经堂集》等。
徐元文是顺治年间的状元郎,顺治帝非常欣赏他,曾多次召见并赏赐他,当初徐元文被钦点为状元后,顺治帝还向孝庄太后炫耀,自己为大清寻了位好状元。
和父亲一样,康熙帝也十分欣赏徐家兄弟的才华,徐家三兄弟先后被康熙帝任命为《明史》总裁官,徐元文康熙十八年出任,徐乾学康熙二十一年出任,徐秉义康熙三十九年出任。康熙帝尤为重视的《大清一统志》也是钦点徐乾学、徐秉义兄弟二人参与编撰。
徐家三兄弟如此得康熙帝器重,自然也是官运亨通,徐乾学官至刑部尚书,徐秉义官至吏部侍郎,徐元文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兄弟三人中尤以状元郎徐元文的官职最高,其担任的最高职位相当于大清宰辅。
徐乾学是个毁誉参半的人,本人是有能力,尤其是在学问方面,是康熙年间著名的学者,参与编撰了康熙年间许多重大的官方典籍,同时他也是当世名噪一时的藏书大家,其本人就在老家昆山修建了“传是楼”用于藏书。
但学问好,并不代表人品好,徐乾学就是这样的人,徐乾学醉心于党争,早年在明珠阵营,和明珠“闹翻”后,又“投靠”索额图阵营,先后打压过明珠、高士奇等康熙年间的名臣。
徐乾学最受人诟病的则是插手科举,某年顺天乡试,徐乾学直接给主考官送去了一份“上榜”名单,碍于徐乾学的权势,主考官将名单中人全部上榜,揭榜之时,京师为之哗然,原来徐乾学送去的那份名单将所有的上榜名额都占满了。
康熙帝知道此事后,传询于徐乾学,徐乾学却竟也能搪塞过去,正是因为他多年插手科举,其门生故吏遍天下,康熙年间著名的“喷子”、耿直boy御史郭琇就是徐乾学的门生,徐乾学常常借郭琇之手弹劾其他重臣,比如明珠、高士奇、靳辅、余国柱等。
弹劾别人,自然就有被别人弹劾的时候,徐乾学多行不法之事,晚年先后遭副都御史许三礼、两江总督傅腊塔、山东巡抚佛伦、江苏按察使高承爵弹劾,连带着其弟徐文元一起遭到弹劾,而徐文元可是要比徐乾学清廉得多。
幸得康熙帝多次庇护,徐乾学只是被罢官,后康熙帝又想重新启用他,只是诏书还没到,他就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