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导图」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二十年前鲜少有人答得出来,但在今天,无论是职场上、还是课堂上,熟练使用「 思维导图」应对工作、学习事务的人们,越来越多了。这些人们,多数是抱着开拓思路、提升技能等心态开始学习使用「 思维导图」。其实,「 思维导图」一种整理思维的工具,并非只限职场与学业等场合专属;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应用「 思维导图」进行思绪整理,并对未来进行规划。《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就是这样一本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快乐学习并使用「 思维导图」与家人朋友们沟通,规划未来的「教学型书籍」。
封面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是日本教练式培训师矢岛美由希,为推荐「 思维导图」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面对家庭人生和孩子们所写的一本案例指导型教学书。在这本书中,矢岛美由希从「 思维导图」的诞生开始说起,结合「思维导图」的应用方式、应用场景及诸多案例,告诉我们:「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透析地分析主题、理清思绪,并在减少纰漏的同时,激发画图者的思维。当然如何绘制「思维导图」、如何应用「思维导图」,书中也详细做了解析,比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基础知识、「思维导图」的七条规则等内容。
其中,《「思维导图」的七条规则》应该是所有初学「思维导图」的小伙伴最关注的要点了。毕竟,只有在掌握好规则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精确地学习并应用「思维导图」。但,这七条规则,看起来好像也跟我们常见的规则并不一样:
Ø 纸张
纯白色的A4或A3纸都可以,但最好寻找笔感好的纸张。因为,笔感好的纸张,会让我们更乐意在上面写写画画,给绘制思维导图添加乐趣。至于纸张应该横向摆放,还是竖起来摆放,其实都可以;只是比起上下伸展的细长排版,我们的认知更容易接纳左右展开的景象。
Ø 中心图像
中心图像,是一张「思维导图」最吸引眼球的位置。很多小伙伴都自认为这个位置,应该画上漂亮的「画」,但其实它更重要的是「内容」:真实地把你心中的影像画出来即可,不需要在意它漂亮与否。当然,与「内容」处于同等地位的,就是绘制中心图像时前的热身时间以及图像的大小。这些规则设置的目的,其实都是为了让我们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更快地进入状态。
Ø 颜色
我们看到的「思维导图」都是五颜六色的,包括网页及软件等平台上的「思维导图」工具。在这本书中,矢岛美由希告诉我们:色彩可以刺激大脑,扫除消极心理,然跟我们更加乐观地分析问题。
Ø 分支
分支的形状及粗细、长度,是我最好奇的地方。为什么有将「思维导图」花得像树的根系一样呢?对此,矢岛美由希解释道:描绘分支并给它上色,会稳定我们的心情、帮忙我们集中注意力。而粗细,则可以帮我们一眼分别要点。
当然,对于分支的描画。「思维导图」创始人博赞曾这么说:「画一百张思维导图」。之后,自然就会明白:该从哪里延伸线条、如何利用纸张等等。
Ø 语言
一条线对应一个词——这就是「思维导图」对语言的最基础的要求。至于,同一个词语能否多次出现,是否需要考虑词语的排序等等问题,则因人因事而异。其实,对于语言「思维导图」并没有做太多的限制,而是希望大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极力地发挥联想,然后开拓思路
Ø 层次化
层次化这个词,我们比较少在其他学习工具上见到它,正是它决定了「思维导图」是否可以成为「思维工具」!因为绘制「思维导图」时,根据绘图者的思路、知识与关注点会呈现不同的「分层」特点。而这些能让我们把想到的要点进行分类,甚至还爆发更多的想法与亮点!
Ø 绘制时的心理准备TEFCAS
尝试Trial 、行动Event、反馈Feedback、检查Check、调整Adjust、成功Success等六个要点,就是绘制时的心理准备。在这本书中,矢岛美由希将这六个要点归纳总结为「总之先试试看」。这这是一语中的。其实,绘制「思维导图」,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动手,先试试看!只要绘制后,帮我们达到预期的目标,它就是一份很好的思维导图。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日常生活,我们都可以用「思维导图」——这种让我们的想法更加清晰的思维整理术。绘制的时候,无所谓图画得好不好看,也不在乎是不是想太多了,更不用在意心情如何,只要拿起纸与笔,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就算画得不对,也不会给别人添麻烦,更不会挨骂。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这本《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有着明显的日式培训师风格,在案例讲解中鼓励读者、在规则下强调技巧,读起来非常轻松。其中「思维导图」创始人博赞「画一百张思维导图」的建议,也让我萌生了试一试的念头,或许试试也挺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