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中人的文化里,如果说面皮、菜豆腐和人们生活的紧密程度,那它们和浆水菜是没法比的。在困难时期,浆水菜伴随着人们的一日三餐。凉拌浆水菜就苞谷拉拉,那是多少人的童年记忆。那浆水拌汤,安慰了多少挨饥受饿得肚皮。
浆水菜是汉中地区特色小菜,做法很简单,油菜、白菜、萝卜缨子、包包菜、石头菜等等,选老一点的洗净、切碎,在开水锅里略煮,连菜带汤舀入装浆水的器皿,或直接将菜置于缸、盆之中用开水烫,若有现成浆水,少量加入做母子(引子),浆水便酸得快;若无,搅些面汤倒入亦可,然后加盖捂严,过一半天,菜叶发黄,汤汁变酸,便可食用了。不过夏天浆水菜易变坏,要勤搅动。冬天,山里人一次煮一大缸或一黄桶,可吃到第二年春天。汉中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你要知道浆水水水从哪里酸了的?“,以提醒那些忘本不记恩情的人。
在汉中人的心头也确实存在着这样的疑惑,不论是被问到的,还是发问的人都无法回答浆水水水从哪里酸了的问题,就像人们普遍回答不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这浆水水从哪里酸了问题就成了一桩历史公案跨越历史的灵魂大拷问。尽管七说八说,但唯独这个答案最接近事实真相。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在北伐的路上。这对于蜀汉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损失。为了稳定住国内形势,蜀汉暂时放弃了诸葛亮一直以来所主张进攻策略,从而转入了短暂的休整期。此时魏国皇帝曹睿也突然病逝,国内形势也进入了新旧交替阶段。由于曹芳年幼,所以曹睿在临死之前也安排了曹爽和司马懿两个共同辅佐新君主。但是曹爽与司马懿的夺战争斗也就开拉开了序幕,为了架空司马懿,树立自己在军中威望。公无244年3月,曹爽任命夏侯玄为统帅,郭淮为前锋,出兵十万直奔汉中而来。
此时蜀汉的汉中太守正是王平,在此驻扎蜀汉军队也不过三万余人。面对曹爽浩浩荡荡而来十万大军,很多人都认为应该固守待援,也即等待费祎、姜维等人的援军,因为魏蜀双方兵力相差过于悬殊。而且汉中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不然当年刘备也不会在此地和曹操硬碰硬,拼死拿下汉中地区。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一旦汉中有失,那么蜀汉的都在益州就会保不住了。客观来说,当时王平手下提出的看法也有一定道理,毕竟如果仓皇出击,胜算可能性太小了。
让所有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时的汉中太守王平拒绝了“固守待援”的战略方针。因为在王平看来,蜀地险峻各方援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赶过来。虽然汉中地区地势险要,但是魏军在兵力上有着绝对优势,一味地固守待援,很有可能等不到援军到来,汉中就有可能被攻破。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所以王平做了相应战略部署,首先他派护军刘敏等领兵在兴势抵挡魏军来攻,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王平还命令刘敏多立旗帜长达百余里,这样就会让远道而来的曹爽误以为蜀汉主力部队已经到达,从而不敢轻易发动进攻。此外王平亲自率军在后防御,防止魏军分兵来攻。
战争开始后,正是由于王平前期部署得当,魏军攻势很快被懈怠下来。魏国十万大军久攻兴势不下,再加上汉中地势险要,魏军后勤补充困难,所以当时曹爽就面临着极其被动一个局面,那就是前面攻不下兴势,如果退兵就是无功而返。同时也正是曹爽这前后犹豫不决的时候,费祎自成都督军赶至汉中。曹爽得知此消息后有意撤退,但已经为时已晚。因为费祎率军绕道占据三岭,断其归路。这样魏军被围困在秦岭大山之中进退两难,军粮日渐紧张,只好消减军士口粮,每日煮些稀饭充饥。那稀饭真的是越来越稀,都能照见人影,就像开水里放了几颗米。开水在那时被称作汤,所以这稀饭大家都叫米汤,一直流传到今天,洋县人还把稀饭叫米汤就从这而来。
光喝汤不行啊,曹爽就下令让士兵们利用战斗空隙在山上搜寻野菜,然后把野菜淘洗干净也放进稀饭锅里一起煮。有一天,他们刚刚锅里把汤煮沸,就在王平和费祎前后夹攻之下惨遭大败,魏军更是在此战中损失多达数万人。那些攻上山的蜀军将士经过一天的大战过后,此刻也是饥渴难耐,两腿发软、眼睛发绿。他们在魏军的营地上发现魏军还没来得及吃的稀饭, 就毫不客气地操起家伙事狂喝起来。经过一天的发酵,这些野菜汤变得酸酸爽爽,再加上人本来是饥不择食,这些野菜稀饭就成了他们口中的美味,纷纷说非常好喝,吸引了更多的人发生了哄抢。惊动王军前来查看,询问争抢原因,看到锅里这东西,就问这是啥?有胆大的上前回答问话,看了这东西也迷糊,比稀饭要稀里面还有野菜,比水稠比饭稀,灵光一闪就临时自己给起了个名字,说从军士因为这浆水争闹。这浆水也就因此得名啦。
后来他们经过研究,原来浆水不过米汤里加入菜经过放置一段时间而成。他们也开始仿制便在汉中各地流传开来,后来又尝试着做出了菜豆腐,也有把菜捞出,加入调味品当菜食用,食用方法越来越多,和很多食物都可以混搭。随着汉中对外贸易交流,传遍西北五省,成为老百姓的心头之爱。
当年围困魏军发现浆水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呢?史载它就在今天的陕西洋县东北槐树关境内。
(作者:串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