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关汉卿诙谐自称“我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因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被世人所铭记,其中“铜豌豆”一词还被很多文学爱好者当做昵称,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正确用法。
“铜豌豆”在宋元时期是指那些经常出入烟花柳巷的不正经的嫖娼常客。那么,关汉卿以此自称是说明自己是花柳丛中的“老司机”吗?当然不是。
“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这样的“铜豌豆”,怕是那些勾栏中的鱼龙混杂、三六九等无法比肩的。
如果说关汉卿是一个只知道风花雪月的花花公子,那么他也不会有那么多有深度的杂剧流传下来。
乱世中的“铜豌豆”在关汉卿生活的时代,“铜豌豆”可不是一个好的词语,那他为什么以此自黑呢?恐怕也是他无奈之下做出的选择。
关汉卿出生于金末元初,是汉族人,父亲是一位医生,在元朝蒙古族还没踏入中原的时候,医生的地位是较高的,因此,关汉卿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从小饱读诗书的关汉卿,本想通过科举扶摇直上,奈何命运不济,生不逢时。
元朝统一中原,颁发诏书废除科举制度,知识分子遭到无情的压制,在“八娼九儒十丐”的排位中,知识分子的地位仅比乞丐高一点。尤其是汉人,地位更是居于下等。
文人们满腹才情,满腔抱负却无出路,只能在世事中沧桑沉浮。
关汉卿北漂大都,为了谋生,花街柳巷就成了他无奈的去处,关汉卿本身就喜欢戏曲杂剧,身处这些地方更能发挥他的特长。
与大多数文人不同,关汉卿流连于勾栏瓦舍,不仅仅只是吃喝玩乐,插科打诨,更多的是亲身体验底层百姓的喜怒哀乐。
他置身底层,与这些底层女性联系,所以他的作品也大多是为女性说话的。
以真实的世俗气息为素材,用自己的才华写底层百姓的故事,沉醉戏曲反映社会的丑恶。
他甘愿“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任凭别人“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这就是极度随性飘逸且不被世俗所困的乱世中的“铜豌豆”。
以笔为戈的战士关汉卿的一生,大约写了将近70部杂剧,成为元杂剧之父,被世人称为“曲圣”。
他的元曲,更多的是历经沧桑后对世事的洞悉,对现实的无奈。
作为知识分子,没有机会为官作宰为民造福,那就流落低层,拿起手中的笔当作利刃,诉说民众的困苦与悲哀。
留恋红尘俗事,只是为了在自己的作品中呐喊,唤醒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元朝时,蒙古贵族为了满足穷奢极欲的生活,与地方官员勾结,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在残酷的阶级压迫下,劳动人民过着悲惨的生活,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尤其是汉人,更是受到歧视。
关汉卿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百姓的悲惨遭遇写进剧本《窦娥冤》。将一腔悲悯倾洒在底层女性身上,写出她们的正直、善良。
因为写《窦娥冤》,关汉卿曾被捕入狱,官府要求他修改剧本,但他一身傲骨,不向权势低头,段然拒绝。
他自嘲“我是个普王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而“铜豌豆”出自他的作品《一枝花.不伏老》的结尾部分,原文是这样的: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他自嘲“铜豌豆”,敢于这样任性的写,不在乎社会的评判,对于自己的清誉不屑一顾。
他用自己的决绝告诉世人,他就是要这样活着,就是要这样放浪形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他赋予了“铜豌豆”坚韧不屈、与世抗争的特性。
清代戏曲理论学家王国维称赞他为“一无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为元人第一。”
关汉卿也像他作出的宣言那样,就是真正的一粒响当当的“铜豌豆”。
“铜豌豆”的正确用法关汉卿自比“铜豌豆”,实际上真正的意义并不是“铜豌豆”本身,重点是前面的那一串形容词“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单独使用就是嫖客的意思。
关汉卿强调的是自己身处黑暗,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畏强权,百折不屈。
他风尘一生,却不坠青云之志。
这样一位既放浪形骸,又心怀百姓与天下的戏剧家,怎么不伟大。
即使现在,当我们再回头看他的戏剧,仍然能看到一位愤世嫉俗的热血男子,一粒傲骨铮铮的“铜豌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