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表达的过程当中,懂得运用双关手法,会让你说出来的话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这话怎么说呢?先来看一个故事:
有个有钱人,待人很刻薄。
有天吃饭的时候,路过一位朋友,他把人家留在厅堂里和佣人一起吃饭,自己却偷偷跑到二楼里面和家人吃小灶。
朋友对他这种待客之道有点不满,就故意大声地说:“这座房子真的可惜了,许多地方都被蛀虫蛀坏了!”
主人闻言急忙跑出来,问道:“虫子在哪里?”
朋友笑着说:“看不到的!它在里面吃,外面的人又怎么知道呢?”
“虫子在里面吃,外面的人怎么知道”,这话就是一语双关,既是指虫子本身,也顺带指主人是虫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话中有话”了。
掌握一语双关的表达手法,不仅可以让自己的表达方式变得多样,同时在有些没办法明说的情况下,也可以让自己能够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这就是表达能力强的特征之一。
所以,学习双关表达,懂得怎么去运用双关语,可以练就和提升我们的语言才能。
双关,是一种修辞手法。
它是利用汉语词语的多义性和谐音,让一个或者几个词语,一句或者几句话关涉到两个方面:一面是表意,另一面是隐意。而隐意才是说话者索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在人际交流当中,利用语句同义、谐音关系或者能容纳不同内涵的概念,有意识地让表达的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就能够话语“一语双关”了。
这种表达含蓄委婉,生动活泼,甚至风趣诙谐,能给人以意外之感,又可以让人回味无穷,从而比正常的表达更能够“发人深省”。
因为人们在进行表达时,为了保证思路的一贯,所使用的概念必须统一,不能朦胧模糊,不能任意转移或者偷换。
否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管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都无法深入进行下去。在逻辑上,这会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但是,在日常表达当中,双关语却是常常通过转换概念去表达的一种说话形式,刻意突破逻辑规范,从而达到自己的表达目的。
只要你的思维不死板,敏捷灵活,你就能够在那些界限比较模糊的概念上“做文章”,以达到语意双关的效果。
例如我国唐朝段成式著作的《夕阳杂俎》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唐明皇封禅泰山,张说被任命为封禅主管官,主管封禅后各级官员的晋升。按照惯例,封禅官员都要晋升一级。但九品官郑镒因为是主管官张说的女婿,就一下子晋升到五品官。
在一次盛大宴会上,唐明皇见到穿着五品红袍的郑镒感到奇怪,问他怎么晋升得这么快。郑镒很窘,一时回答不上话。当时唐明皇身边有个被称为“滑稽之雄”的优伶,他便一语双关地说:
“此乃泰山之力也!”
这里的“泰山之力”就是有了某种背景因素的,有了双重意义:
第一,泰山为我国五岳之首,是明皇封禅的对象,意思就是郑镒之所以得到晋升,全因封禅泰山而得意。
第二,泰山也是岳父的别称,意思是郑镒连升四级,得益于岳父张说。
这位优伶一语双关,表达的意思涉及到两个方面,既揭露和讽刺主管官张说任人唯亲,又突出了他接受晋升的败行。
可以说,懂得双关表达法,不但能够表达出我们心里想说的话,同时又把我们话语中攻击的锋芒掩盖起来,让对方在你的表上无锋芒的语句里,明白你真正的意思,而无法对你发难,从而让你在社交中立于不败之地。
那怎么才能够练就这种表达能力呢?
一语双关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同一个概念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意思。即最后出现两种概念并存,一个意思在外,一个意思在内。
这也是使用双关手法的困难之处,既要找到一个能容纳不同意思的概念,又要让两个意思在具体上下文中同时显现。
如果弄错概念,就会引发尴尬。如:
有一个外国到中国居住,刚学中文不久,所以一直都搞不清楚“铁”跟“钢”的差别。有一天他很晚才回到出租屋,结果楼下的门打不开。他只好大声往楼上喊:
“房东太太,你的钢门打不开啊!”
谁都不想闹出这种笑话。
在表达中,根据双关的修辞手法,可以分为借义双关、谐音双关和对象双关三种。
那这三种方法具体是怎么运用呢?
方法一,借用词语的其他意义,进行双关表达。
所谓“借义”,指的就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
现在汉语中有很多词语,都含义几种意思,只要在说话时有意识地利用词语多义性的特点,就能够借助其中其中互不相干的两种含义来一语双关。如以下这个故事:
有个县官带着几个随从,骑着马到王庄去处理公务。走到一个岔道口,不知应该朝哪个方向走。
正巧一个老农扛着锄头走来,县官在马上大声问老农:“喂,老头,我问问你,到王庄怎么走?”
那老农夫见此人一不下马,二无称呼,甚是无礼,于是头也不回,继续赶路。
县官大声吼道:“喂!老头,你是聋子吗?我在问你话呀!”
老农停下来说:“我没有时间回答你,我要去李庄看件稀奇事!”
“什么稀奇事?”
“李庄有匹马连续下了几头牛。”老夫一字一板地说。
“真有这样的事?马怎么可能下牛呢?应该要下马才对啊!”县官疑惑地问。
老农认真地回答道:“说的就是啊,我怎知道为什么这个畜生一直就不下马呢?”
这个故事里,老农就把“下马”这个概念,从“产下马”转换到“落下马”上面,运用一语双关,痛骂了县官。
在运用借义双关时,一定要意识到哪个是双关词,然后从这个双关词入手借义并进行曲解,这样才能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又如里根当总统时,决定恢复生产新的“B—1”轰炸机,引起许多美国人的反对。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面对一帮反对他这一决定的人责问时,他说:
“我怎么就不知道‘B—1’是一种飞机呢?我只是B1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我想,我们的武装部队也一定需要这种不可缺少的东西。”
里根这一句话,就是用一句话表达出两个意思。当他意识到“B—1”这个飞机,跟人体所需的维生素“B1”有类比关系,都是“不可缺少的”,具有一定意思的重叠,于是就借助双关,把他心里的意思表达出来。
所以当你要进行双关表达时,要有两个意识:
1,瞬间识别到某个词语,是否具备多义性的特征;
2,提取这个词语的第二种意思,以此构建你的表达。
例如有人跟你说:“只是帅是没用的,到头来还不是被卒吃掉?”
这时你意识到“帅”这个词语,对方在表达双关,那么你也可以按照这个逻辑,利用双关去表达,说:“帅当然有用!!有士相伴,有炮可打,有马能骑,有车给坐,还有相暗恋,你说没用马?”
这就是借义双关了。
方法二,谐音双关,从语言出发构建双关。
所谓谐音双关,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者近音的条件,构成一语双关的说话形式。上文里根那个“B1”的例子,也算是谐音双关,因为他抓住两者同音这一特性进行类比。
来分析以下这个例子:
以此看某电视台的一个节目,记者在街头找市民做访问,见人就问“你幸福吗”,以此调查国民的幸福程度,大家的回答都不一而足。
后来终于找到了淳朴的男子,记者便问他:“请问你现在幸福吗?”
男子看了记者几眼,不明所以地答道:“我可一直都姓王啊!”
幸福的“幸”,跟姓氏的“姓”,就是同音,不知道这个男子是有意还是无意,对这个同音词进行了曲解,从而双关的效果。
但这个故事并不算太正式,在古时有一个比较正式的例子。
有文武二官同船而行,武官对文官感慨地说:“两舟同行,橹速何如帆快?”说的就是摇橹的船不如帆船快。
这个“橹速”和“帆快”,就是谐音“鲁肃”和“樊哙”。鲁肃是文官,樊哙是武官,言下之意,就是说文官不如武官了。
文官听了知道武官在奚落他。正巧此时岸边走过一队迎亲的乐队,文官灵机一动,便说道:“八音齐奏,笛清哪及箫和?”
这个“笛清”和“箫和”,指的就是“狄青”和“萧何”,一个武官,一个文官,从而表达武官不及文官。
这个故事文武二官真是妙对,都是利用谐音构成双关去表达含蓄的意思。
在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的谈话当中,有时候对方不免会发“暗箭”,从心理上打乱我们的阵脚,从而出奇制胜。
这时我们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相同的方法做出还击和反驳,就能够保持我们的气势。而双关手法,有时就是一种有力的选择。
谐音双关的要旨,就是积累多一些同音词或同音字。
当肚子里的墨水足够多,那么就算遇到某些词语,也能够立刻醒悟到这个词跟哪个同音词有关联,然后就可以拿来双关表达了。
方法三,对象双关,用一句话关涉两个意思
所谓“对象双关”,指的是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关涉两个对象的双关形式。
这句话所涉及的对象有明也有暗,表面上(明)是表达A对象,实际上(暗)是表达B对象。
这种双关手法,在日常生活比较常用,也比较容易用到。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被德军占领之后,在英国伦敦成立了流亡政府,流亡政府总理第一次礼节性地拜会英国首相丘吉尔时,只说过一句话。
他向首相伸出手友好地说:“再见!先生。”
丘吉尔楞了一下后,回答说:“我真的希望,所有的政治性会见都如此简短而且切中要害。”
丘吉尔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再见”二字一语双关。所关涉到的对象,既有当下环境的意义,表达了他们收复国土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表现了他们的政府只是“流亡”而非“流落”,不失风度地表达寄人而不篱下的态度。
凡此种种,都蕴含在“再见”这两个字之中。
还有一个例子。
小爱去美国开会,在候机大厅候机。坐了一会儿,走过来一个外国的中年男子,坐在她的旁边。
这个中年男子见到小爱是一个年轻、漂亮、美丽的女生,很想和他搭话,于是当看到小爱穿着一双时尚大方的袜子,就向她问道:
“你好,我叫约翰逊,请问你这双漂亮的袜子是从哪里买的呢?”男子一边说,一边朝着小爱的大腿上瞧,“我想给我的妻子也买一双!”
小爱冷冷地看了他一眼,用英语说:“我劝你最好别去买,穿着这种袜子,很容易被不三不四的男人找借口过来搭腔!”
小爱就运用了对象双关,把购买袜子的表明意思,转移到袜子会给自己引人不三不四的男人上,从而暗暗地骂了这个中年男子。
对象双关,跟借义双关和谐音双关相比较,它所涉及到那隐含的一面更加强烈,却带出的鱼眼效果更加明显。平常生活当中,用这种双关手法,就容易“呛”到别人。
例如你朋友问你:“该死理发店把我的头发剪坏了,大家想点损招,我想给理发店一个教训,最好破坏性越大越好,同时动静也要越小越好,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去。”
你说:“你看可以三个半月,月黑风高,静静地、轻轻地,一个人在理发店门口上吊……”
这个段子,朋友表达口中的“教训”,跟你口中说出的“教训”,就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意思了,因为朋友没想过要牺牲自己去教训理发店嘛!
这就是语言中关涉到的两个不同对象,而你抓住其中一个大做文章。
在使用对象双关时,一定要找到对方话语表达意思中,可以被曲解、引申、创作的地方。然后把你表达的意思,引导到你找到的那个意思,最后抛出包袱时,自然就起到强烈的鱼眼效果了。
这也是锻炼我们表达能力的重点地方。
当你能够通过针对某些话语,构成出跟原话不同的意思,然后还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你的口才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了。
学习双关表达,就有这么一个好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