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人们写信,常常会用“见字如晤”来开头,意思就是看到他的字,就跟见到他本人一样。这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却也是那时山水相隔、音信难通的一种无奈举措。但 “见字”和“晤”所表达出来的,当真一样吗?
从我们现代生活来看,当下的通信方式已经变得多种多样,除了可用于与人沟通的电话、视频、聊天软件外,还有可用于自我展示的朋友圈、个人号、微博等,这让我们的表达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甚至可以说随心所欲。那么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就是:我们在用文字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跟我们与人面对面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一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随着当下聊天软件和娱乐辅助APP越来越多,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了在软件上与人交流,也通过这些软件来记录生活瞬间,分享特殊的心情和际遇。你有没有发现在你发消息的时候经常会自己先读一遍,然后揣度字句进行适当的修改,觉得符合自己的心意后才会发出去;这种情况在分享个人状态的时候更加明显,你不仅会绞尽脑汁去想切合自己当下心情的词句,甚至会在网络上搜罗一些金句,只为这条状态发出来之后能够吸引人,让人们感受到你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通过文字表达的时候,我们是可以进行修改的,我们的面容、形象,包括所要表达的事物,都可以是我们理想中想要呈现出来的样子,而不一定是其本身。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复杂的(我们暂不讨论人心,只说表达方式上),不同的语气、表情,或者肢体动作都可能传达出不一样的意思,所以除非是相互之间已经非常熟识的人,一般人之间的交流都是需要我们花一些技巧来修饰自己的的表达,否则可能就会出问题。初次与异性见面,你可能会有意克制你早已养成的大声说话,小动作多的习惯,从而显得拘谨难受;与人争论的时候,你可能会脱口而出一些过于偏激的话,又或者在事后觉得自己当时哪一句的表达不够清晰,懊悔不已。这是因为当面交流要求我们快速反应,留给我们组织语言、修饰表达的时间很少,所以我们并不能那么顺利地把自己想象中完美的一面展现出来。
当然其实这两种方式其实并不矛盾,甚至可以相互促进。比如有些时候我们要参加重要场合或发表言论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写个发言稿或者打个腹稿,然后通过反复地熟悉稿子,调整自己的语气语调,来让我们的表达更加具有感染力,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所以,“见字”和“晤”当然是截然不同的,却倒也是可以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