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沿海滩涂遭遇“互花米草烦恼”,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江苏污染土壤修复方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江苏污染土壤修复方案
福建沿海滩涂遭遇“互花米草烦恼”
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统筹资源科学防控,防止进一步蔓延
本报记者董建国
互花米草是一种全球性的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不少沿海地方都不同程度存在。在上世纪80年代,福建省出于防浪护堤等考虑,引种互花米草,由于其繁殖能力强,迅速蔓延开来。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福建沿海海域走访发现,一些地方互花米草恶性蔓延,影响了当地的海洋生态和群众生产生活。业内人士建议对互花米草采取早发现、早清除的治理措施,长期开展跟踪监测,统筹科研力量加以防控。
部分地区互花米草呈现进一步蔓延态势
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大西洋沿岸及墨西哥湾,在原产地是最为常见的盐沼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前后从美国引入互花米草以来,经过多年的人工种植和自然扩散,互花米草已遍及沿海滩涂,其规模远大于世界其他地区。互花米草的入侵已成为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与环境面临的重大挑战。
长期关注外来生物入侵课题的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张宜辉介绍,互花米草已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有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2015年出版的《中国湿地资源(福建卷)》一书显示,2010年互花米草在福建省的分布总面积为9149.33公顷(约137000亩),是2006年的2.2倍,分布范围北起宁德福鼎,南达漳州云霄,覆盖了全部沿海市、县。
“据当时的统计,互花米草在福建以每年10%的速度扩展。此后,全省范围的数据统计并未进行。”《中国湿地资源(福建卷)》一书的编撰者之一、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与湿地资源监测中心原主任余希说。
互花米草是潮间带滩涂生长的一种植物,上世纪80年代引入福建罗源湾。福建丰富的港湾和滩涂,为互花米草提供了适宜的空间。“福建滨海淤泥质滩涂湿地,除了原有的红树林和一部分用于水产养殖,大部分都被互花米草侵占。”福建林科院高级工程师谭芳林说,互花米草的繁殖能力极强,草籽随潮漂流,见土扎根,在福建呈现分布范围广、扩散增长迅速的状况。
记者走访发现,多地互花米草肆意滋长,部分地区呈现进一步蔓延趋势。在福州福清市城头镇附近的福清湾,记者看到大片互花米草占据了海边滩涂。放眼望去,一米多高的互花米草,一直绵延到一两公里之外的大桥边。“这里之前是滩涂湿地,村民在这里种海参。互花米草入侵后,湿地都板结了。”城头村王姓村民说。
在位于福州罗源湾的连江县马鼻镇浮曦村,记者看到,村前的沿海滩涂上已经种植了部分红树林。而在另一侧,互花米草依然滋长。“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互花米草蔓延。”村支部书记许梁说,从2018年开始,当地对互花米草进行深挖清除、替代栽种红树林来进行综合整治。
马鼻镇二级主任科员谢祖明说,马鼻镇共有沿海滩涂约7.5万亩,被互花米草侵袭的面积达3000多亩。近年来,当地已经种植1800多亩红树林来抑制其蔓延。
宁德市三都湾湿地是我国海湾型滨海湿地典型代表,2000年被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中国重要湿地名录”。记者从宁德市林业局了解到,宁德互花米草总面积约六万亩,主要是环绕着三都湾湿地分布。
宁德市蕉城区鳌江村是一个渔业村,全村有5000多人。在村口记者看到,密密麻麻的互花米草长满了整片滩涂。记者将无人机调整到100米的高度,持续飞行一公里,仍然看不到互花米草的边际。“近十年来,互花米草逐渐变多。”村民连成林说,冬季互花米草地上部分枯死,到春天就变成海漂垃圾,整个水质都臭了。
在霞浦县长春镇武曲村附近海域,滩涂上是望不到边际的互花米草,几位当地村民正在忙着清割。“这一片互花米草不断蔓延,现在有一万五千多亩。”霞浦县林业局主任科员朱丹说,全县互花米草总面积超过三万亩。从2016年开始,当地通过除草剂的方式清除互花米草3500多亩,然后再种植红树林进行替代。
在互花米草丛中,一片红树林点缀其间。记者观察到,尽管这片红树林已种植五年多,但互花米草的高度仍高于红树林。“互花米草和红树林的生态位重叠,相比红树林,互花米草生长力很强,容易抢夺资源。”朱丹说。
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清理难度凸显
由于互花米草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其入侵对福建滨海湿地生态以及水产养殖业造成较大危害。
首先,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余希说,互花米草扩张速度快,会形成单一植被群落,占据短叶茳芏、芦苇等乡土植物的生存空间,极大威胁湿地生物多样性。据海洋和林业等部门调查显示,生长互花米草的海域生物多样性下降30%左右。
其次,成为近海养殖业的重要“杀手”。鳌江村村支部书记欧成安说,村里互花米草近年来呈现扩大的趋势,以致文蛤、跳跳鱼等许多水产品濒临绝迹,村里原先有300多户村民从事滩涂养殖业,现在因为滩涂的破坏无法继续养殖,很多村民外出务工。
近年来,福建各地正摸索多种整治方法。谭芳林说,目前治理互花米草的方法包括:拔除、挖掘、割除等物理方法,利用除草剂等化学方法,以及改种红树林等生物方法。目前各地主要是综合上述方法进行治理。
以闽江河口湿地为例,2004年互花米草入侵,面积一度超过5000亩。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林文波说,近年来,当地采用物理和生物方法治理互花米草,累计清除互花米草4500多亩,基本遏制了互花米草蔓延。在泉州湾河口湿地,当地将互花米草一体纳入区域生态修复工作,目前已完成互花米草整治4800多亩。
多位基层干部认为,当前的治理方法面临着标准不统一、成本高企等困境。如采用除草剂,如果没有科学评估容易导致海洋污染。而通过替代种植红树林的方式,成本高。据了解,清除一亩互花米草需要三五千元,种植一亩红树林也要五千元左右,再加上人工管护费用,一亩互花米草综合整治要一万多元。
加强长期监测,统筹科研资源
专家和基层干部表示,必须统筹资源、科学防控,防止互花米草的进一步蔓延。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互花米草的防控,必须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及时掌握互花米草扩散的数量动态和早期生长的时空动态,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张宜辉说,虽然我国对互花米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较多的研究停留在区域性、一般性资料的分析和推测上,缺乏实地调查和现场试验的基础数据。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开展长期监测,组建中国互花米草入侵监测网络,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获得对互花米草入侵动态的实时观测。
张宜辉等建议,互花米草是一种全球性入侵物种,国家相关部门有必要统筹科研资源力量,通过国内外合作,对互花米草在美国等原产地和包括福建在内的入侵地同时进行研究,以探索因地制宜的治理工作,形成治理合力。
业内建议,对重要湿地、滩涂等重点生态区,要综合评价,优先加大治理力度。比如在采用除草剂治理的同时要注重环境安全,采用种植红树林替代的方法,则需要加强资金保障力度。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