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古诗背后的故事(专访三书和读者一起)
分享古诗背后的故事(专访三书和读者一起)
2024-11-22 10:44:11  作者:萩慾蕜傷  网址:https://m.xinb2b.cn/tech/xhq229305.html


《周末读诗:细雨湿流光》,作者:三书,版本:青海人民出版社 2022年1月。

三书自述

我也是读者,读者也是作者

马栗树开花的时候,我收到编辑的约稿短信,长长的一段话,诚意满满,铺在手机屏幕上。

时隔数年,编辑还记得并信任我,这让我感动,又感到意外。不敢自诩为诗评,但重读古诗词,写个人化的读诗笔记,的确是我近年来一直想做的事。为什么找我,一个既无名师加持、亦无教授光环的小人物?

我没有问编辑,而是满口答应下来。既然找我,必独具慧眼,我要做的就是认真。相信每个人在世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把事做好,就无所谓大事小事。

我问马栗塔状的花簇:“你们的美是用来享受,文学也是如此,对吗?”它们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就这样,去年四月,我们的栏目启动了,编辑已取好名字——周末读诗。又是周末,又是读诗,多么安逸的时光,能否成为一个可供神游的远方?我们期待着。

读什么诗,怎么读,编辑让我自己决定,要求是每期大约三千字。找诗不难,难的是好诗太多,一时不知先读哪首,就好像写一个故事时,你想同时从所有地方开始。

多年来,我有抄诗的习惯,并非坚持,而是和饮食嗜好一样,抄诗已成为生命的本能需要。知足常乐,这句规劝可用于节制物欲,但对于精神体验,我们最好还是贪婪一点。遇到心爱的诗,我不仅会把它背下来据为己有,更要抄在本子上,一遍一遍地咀嚼,好诗是可以吃的。特别是汉语诗,字词的音和形同样重要,耳聆其音目视其形,会调动你更丰富的联想。

从私人手抄本上开始选,从我最爱的那些诗开始。我想,这么好的诗,读者应该也会喜欢的,万一不喜欢,那就是我读的方法不对,或者我的文字太乏味。所以,责任和压力都在我这边。

怎么读?我的理论是凭直觉。我自己怎么爱一首诗,就怎么把这首诗分享给读者,不是对诗的阐释和理解,而是分享对诗的体验。读诗应当是审美的过程,应当以诗的感觉读诗,给读者启发和灵感,以及适当的留白。

定性之后,我对自己提出了三点要求,并写在小纸片上,每次写的时候,就摊在面前作为提醒,避免写作自动打滑,避免说出空话套话:1、说人话,说自己的话。2、写最重要、最本质的话。3、向潜意识挖掘,写未知的。

这三点提醒不仅对读诗,对所有的写作都适用,而且事实证明也很管用。至少写的时候可以监视自己,最大限度地减少偏离文本的漫天跑马,或不着边际的鸡汤八卦。

读诗是美学体验,基于这一认知,读的时候尽量撇开文学史,非必要不唠叨作家生平。你可以爱一首诗而不必懂它,更可与一首诗心有灵犀而不必调查作者的经历。

对于从小被灌输的八股式读法,诸如“反映了……”“抒发了……之情”“采用了……手法(手段)”“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等等,相信我们都深恶痛绝。我们感觉被教条化,感觉自己没有被表达,甚至感觉被侮辱了。

还古诗一个真面目,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除了上述的粗暴读法,古诗的现代性也尚未被充分挖掘。现代性不仅是用现代语言书写现代经验,也应当包括对古诗感受力的重新激活,用现代的视角使其焕发新的光彩,并将古诗转化为我们自身经验的一部分。用诗人张枣的话说,就是把传统当作先锋来处理,寻找原型汉语人和集体记忆。

如果从能量层面来理解,我们就更会明白,古诗并不在过去,而是活在当下(包括未来),因为语言文字与诗人心灵的能量是超越时空的。读诗就是回到当下,感受诗的能量场,让其振动发生在你身上。当它发生时,你就会感到幸福,好像回忆起被遗忘的另一个人生。

写文章每周都有压力,每周的读诗都是新的历险。即使烂熟于心的诗,要说给别人听,如同要写一个很亲密的人,你会忽然不知从何说起。诗不可说,说不可说的,怎么办?只能旁敲侧击、点到为止。

哪里有挑战,哪里就有惊喜。每期读诗,读每首诗,在写文章时,总会有新发现。哪怕读了一百遍,下笔的时候,时有想不到的灵光一闪。和创作同样,读诗对于我来说,也是跟随语言的一场探险。带着自己的情感、经验、个性、心智和想象开启一首诗,我对即将出现在笔下的文字满怀期待。诗句的存在超出其含义,其奥妙部分在抵达之前,大多是未知的,不能心急,得等它们自愿现身。

一般周三全天写稿,为了留有余裕,我会在周二想好如何导读,即为什么本期要读这些诗。周二晚上,把本期选的几首诗读两遍,看看有什么想法跑出来,记下关键词,然后睡觉,交给潜意识去运作。不知大家怎么看,我觉得潜意识里有一个真人,那个人从不睡觉。此法颇奏效,第二天工作时,就会有新的发现。每篇文章能有几段令我惊讶,至少有几句这样的文字,我就稍稍放心了。


记得早期在评论区有一条留言,某位读者很好奇这篇文章写了多久,说自己读完总共花了二十二分钟。我不知道这位读者是不是觉得读了很长时间,还是说文章写得很认真,可能二十二分钟对于公众号阅读算很长了。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首先我的确写了很久,差不多在电脑面前边想边写七八个小时吧。有时为了核对一个细节,可能得花一两个小时查资料。我不是为了快餐阅读而写,至少这些诗大家得读慢点。

其次,和写诗一样,功夫在诗外。我很喜欢每周一篇的节奏,既可以保持写作的状态,又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和酝酿。一天一篇攒出一本书,只要全力以赴,完全可能,尤其是散文和阅读笔记之类。但读诗还是慢些好,我自己整个一周的阅读、所闻所思、所写的零散文字,都可能以某种方式滋养并进入这周的读诗。

每周六,我会期待看到编辑最后定了什么标题,配了什么画。取个好的标题很不容易,既要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还得“戳中”读者的兴趣点,这方面我做得不好,我的原配标题绝大多数都被编辑换掉了。编辑为文章用心配的画,是我每周欣赏的重点,这些画为诗文增色不少。

亲爱的读者,感谢你们近两年来的陪伴,没有你们的阅读,就不会有这么多期的文章,更不会有这么顺利的出版因缘。每期的读者留言,我都会认真看,一一点赞。所有的读者反馈,对于我都很珍贵,我很好奇你们对这些诗和文章是什么感觉。很抱歉,我对留言回复得比较少,主要因为操作不太方便,又不想每次麻烦编辑代劳,我是很乐意和大家交流的。我也是读者,读者也是作者,我们其实是在一起发现并激活这些诗,这些诗需要活在我们身上。

感恩一切!

新书刚刚出版,今天又是“周末读诗”2021年最后一期,我们的编辑和三书做了一次对谈,回顾了栏目的写作旅程,聊了聊她读诗的经验和方法,语音聊天最大的发现是:三书不仅极其爱诗,还爱笑。

对谈

唐诗好像是我心中的家园

新京报:我们“周末读诗”栏目的读者经常留言要求出书,现在书终于出来了,你有什么感想吗?这应该是你的第一本书吧。

三书:是的,这是第一本阅读笔记,挺感恩的。去年你开始跟我约稿的时候,我都没有想过这些。(不过)一直想写一些读诗的阅读笔记。我比较喜欢我们古代文人那种即兴的(评论),比如金圣叹,感觉他们的评论更直觉、更即兴,不需要一套什么理论系统支持。本来我们读诗就是直觉的、即兴的、感性的。

我一直认为古诗词挺现代的。现代人和古代人在生活经验上肯定不一样,但我读唐诗,越读越觉得现代。以前上学时没有觉得。那时候我的心并没有敞开,因为你在一套那样的教学体系下,自己的心灵深度也还不够,所以没看出来。现在我也经常听到一些讲现代诗歌的人,说古诗比较简单,我觉得他们说的“简单”可能和我以前的感觉一样,他可能只是从字面意思上、甚至包括意义上觉得古诗比较简单,我却觉得古诗是以一种简单抵达了某种深度,就是万物的在场。

为什么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派会有那么大的启示,甚至形成现代诗歌中的一个流派,就是庞德以他的天才读懂了古诗词,(能看出)这就是艺术啊。把意象并列在这儿,就是我们对生命的一种真正的感受,我们平时感受东西就是这样,通过意象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感受一切。我们生命真正的感受就是直觉式的,而不是要从中理出个“意思”,这“意思”很简单,但我们的唐诗宋词(的重点)不在于那些“意思”。古典诗歌真正的艺术和我们的现代经验是共通的,我们应该从那里借力借光,这要求你先要感觉到它的现代性。我也不知道这些阅读笔记有没有做到,但这是写作的初衷和方向。我要把这个声音发出来,让大家感觉到古典诗歌其实并不简单,也不属于古代,而就在当下。

新京报:读诗栏目的读者留言也是很大的看点。你对古诗词的阅读分享引发了不少读者内心诗意的共鸣或联想,很多留言写得也很好,很真挚,也很有诗情。

三书:我蛮感动的。写这样的文章本来就是为了和读者交流。我写东西不是在发表什么观点。我就是一个读者,这些诗怎样美、怎样让我觉得感动、触发了我怎样的体验,我们的读者在读了我的这些体验文字后,在他们身上也引发出感触或回忆,或者某一段文字、某一首诗留在了读者心里,这是我觉得最有意义的。

我现在比较关注“能量”,现在的确觉得所有的事情,我们的生命,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是在能量的层面上运作。就我自己说,不管是读古诗还是现代诗,或者别的文字,这些文字不只是传达“意义”,它本身就以能量的方式在滋养我。

我们经常会把事情分成什么是虚幻的、什么是真实的,(会觉得)文字给了你一种虚幻的体验,其实这种体验并不虚幻。怎么能说自己的体验是虚幻的呢?你在诗歌里体验到某些事物、名词,它就已经把你和这些事物联系在一起了,那些事物的能量就已经传递到你身上了。我们从小被教育或被灌输的那些信念,比如想象的东西就是虚幻的,梦就是虚幻的,所谓的现实就是我们五官真正接触到的一切。其实所有的体验都是真的。我读古诗词,古诗词就已经在滋养我的生命,就已经是我的生命,而且在发生一种交流。再把这些写出来,读者读了以后有留言反馈,我再反馈给读者,我觉得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所有发生在心灵层面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就像《金刚经》里说的,能以量计算的福德都非福德性,真正的福德是无法用量来估计的。所以我觉得哪怕只一个读者,不管是以什么方式,他/她觉得被安慰,或者这些文字让他/她觉得不那么孤单,这个力量就已经很大了。

新京报:有时候过了糟糕的一天,晚上翻看两首诗,好像整个人就好一点了。

三书:对,它在能量的层面给你力量,也会净化我们内心的噪音。你会感觉你和你自己在一起,你和你的灵魂在一起。我觉得这个时候人是最幸福,会感到一种被修复、完满的感觉。我们在外面三维的世界,尤其是这些年,大家可能都是破碎的,有创伤,文学在这方面确实扮演着治愈(的角色)。


新京报:现在栏目已经更新八十多期,回头看来是相当漫长的一个过程。每期都是早早来稿,而且保障这样的质量和频率,我觉得是非常有难度的。你在总结里也说有压力。在写作层面,有没有遇到特别困难的时候?

三书:这个问题我预料到了。我从来不拖稿,这是我最大的优点(笑)。如果我认定做一件事,就会全力以赴,但平时生活中是个很拖沓的人。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能找到某一件这样的事,你觉得特别有意义,可以让你全力以赴的事。说到有没有特别困难的时候,其实每周一期这个节奏是比较轻松的,但在写的时候都有压力,因为这些诗很熟悉,但真的要下笔时,你要写什么?这时你面对的依然是很大的未知,但未知恰恰是好事。假如你已经知道自己要说什么,别人应该也知道了,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理念。这种未知产生的压力是好事,每次写的时候就在想我要说出什么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惊喜的东西。这是一种特别神秘的体验。

其实也有那么一个阶段,应该是咱们大概到四五十期的时候,的确有那么两三周,觉得我有点被掏空了。怎么办?当时想:要不要停,要不要停?但我特别感激,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力量,突然就有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把《唐诗三百首》集中性地(分享)?

刚开始那四五十期基本是即兴的,我以前抄诗的时候会想某几首可以放到一起,因为觉得它们之间好像会有一种回声或者互文感。后来我就想,《唐诗三百首》我不是一直在读吗,我跑步的时候也会听,《唐诗三百首》这么流行的选本,真正读进去的有多少人?我就以这个选本为主(写文章),或许也有意思。不知道那个声音怎么来的,突然就想到了,所以又继续下去,感觉元气满满,能量又被创造出来了。我觉得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在支持我,有时候我甚至想,也许是古代的那些诗,或者说汉语本身的灵魂,或者古代的那些诗人,在以某种方式给我力量。

还有一点顺便说一下,我一直觉得我们对古代诗人有一个误解,总觉得古代诗人就是古代人。有时候会看到一些挺好笑的提法,比如李白爷爷,或者几百周年(纪念)。这是对时间的非常狭隘的理解。他们并不古老,他们非常年轻,他们就活在我们的DNA里。其实所有的人类记忆从来都没有消失,包括动植物、山河、大地、季节,文化语言更不用说了。我们就是所有人。他们只是物质身体消失了,但那些记忆还以各种方式存在着。我读《诗经》时,一读就觉得我认识这些人,很熟悉的感觉。第一次触动我的不是《关雎》也不是《蒹葭》这样很美的诗,是《简兮》,写的是一个男性舞者在那里击鼓,我突然觉得这个形象我见过,无法解释,可能就是DNA被激活了,自己好像回到了那个场景。

新京报:说到《简兮》的形象,联系到你的阅读笔记,这些文章最动人的部分之一就是用文字激活了古诗中的那些场景,乍一看差不多的诗句,成为鲜活生动的、独特的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要怎么样才能激活这些诗句里的场景?

三书:这里“激活”是关键词。我们平时觉得某首诗文字很美,认为自己理解了,其实这是在大脑层面去看的,而并没有(进)到你真正的生命里,就像我们大脑层面懂了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笑)。道理明白了,可你的生命模式还是原来那样,你看到一件事情,反应还是原来那样。

新京报:那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三书:我自己也不知道。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激活方式,像密码一样。你可能走的是后门或侧门,这些都可以,只要你进入(诗歌)了就行。(进入之后)你会突然觉得,你甚至就变成了那个诗人,你就在那儿。

新京报:是不是可以这么形容,你站在了诗歌内部,以一种沉浸的方式体验其中的意象和情感,抬眼就看到了诗人所看到的东西。

三书:是这样。进入内部不是从“意思”上,而是从身体的感官上进入。得用感官去读诗,而不是用大脑读。诗人多多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诗是用词语写的,不是用情感写的。我们首先用感官直接去感受某个词以及它所指向的事物,然后去听这个词的声音。这个声音就像音乐,有很多个维度,包括声音的色彩、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高度甚至它的亮度,包括词和词之间的节奏,这些才是诗歌的本质,才是唤起我们感觉的东西。

新京报:分享了这么多首诗、这么多诗人,你个人有没有特别偏爱的某个诗人?

三书:你有没有看出来是谁?(笑)

新京报:感觉偏向不是特别明显。杜甫算不算一个?

三书:其实也没有给某一个诗人更多偏爱,我更多的是从诗本身去选择。我爱所有的诗人。

新京报:博爱。

三书:对,博爱。诗人都很可贵,都是精灵。当学生的时候很喜欢李白,这应该也是很多人的经验,现在他已经从我的偶像神坛上跌下来了。李白是个语言天才,读他的诗会觉得语感特别舒服,杜甫诗中人性的内容会更多。我也挺喜欢柳宗元的。

新京报:喜欢他诗文的哪点呢?

三书:他的文风比较的冷峭,是我比较偏爱的一种文风。我读了他的全集,他的游记很好,思想很独立,包括他评价上古的一些书,很有自己的见解。

新京报:如果回想一下自己的读诗经历,你是刚接触就喜欢上了古诗词,还是遇到了某种特殊体验,突然发现了古诗词的美?

三书:是突然发现的。我想可能很少有人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喜欢古诗词,而是需要一个自己发现的过程。真正能说“喜欢”,应该是研究生的时候。从那时候开始我才是自己在读,而不是按照那些诗人被介绍给我们的方式去读。我会觉得,古诗就这样吗?表达了什么什么情感,闺愁、怀才不遇、伤春悲秋这些,让人觉得千篇一律。发现(古诗的伟大)之后,我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读博时是到现在为止我生命中非常幸福的一段体验,可以坐在图书馆的大木桌边,就在那几排古代书籍的书架旁边,外面有阳光和白杨树,看得到光影的流动,读着那些书,那样的时光很美,一坐一整天。像时光穿梭一样,那些文字会把你带到另一个平行时空,你会觉得那里的一切都特别生动。嗯,很幸福。

新京报:现在在国外生活,读古诗词会有特别的感受吗?

三书:一开始我会觉得读古诗真的好幸福,但一出去我会想,我们的汉语诗歌,对这些(外国)人、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好像什么都不意味。这也让我反思语言到底是什么,确实让我有一种巴别塔的感觉。但同时古诗词也给了我最大的安慰,它就是你可以携带的故乡。记得我在美国的时候,经常读《庄子》和《牡丹亭》,我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就不那么想家了,它们就是我的故乡。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那么美的世界,我可以随时进去,觉得特别幸福。

新京报:我们平时聊天时,你不止一次说到诗关别才,读诗需要别才吗?

三书:我觉得……写诗需要别才,读诗不关别才。我们都有这个能力。兰波那句话是对的,“在原型意义上,人人都是诗人”。我觉得他这句话说的是人人都有诗心,人人都可以读诗。能感觉到诗的人,都可以被定义为诗人。不一定要写诗,人人都写诗也挺可怕的,但人人都读诗是必要的。读诗就是回到原型意义上的你,人只有作为原型意义上的自己存在才是幸福的,你会感到一种非常自在、圆满的感觉。平时我们被各种身份、标签、信念所限制,所以不管取得什么成绩,你也总有一种空虚的感觉。

我还有一个经验,以前上课时,为了让学生不觉得古诗和我们没关系,在上课一开始的十分钟我会给他们念一首现代诗(我也很喜欢现代诗),我刚念第一句就感觉到整个教室的那种寂静,能感到(教室里的)每个生命都在特别专注地聆听,那种感觉太好了。这就有点像调频,把他们的能量的频率通过他们感觉更亲近的现代诗调到某种高度,然后带着这频率再进入古诗,他们就不会对古诗有抵触了。

新京报:这种在教室里学生们安静听诗的场景,其实也是很难得的场景。

三书:其实学生都是很渴望这些感受的,去真正聆听灵魂的声音。诗歌是一种灵魂的声音,它一发出来你就能感到不一样。

新京报:上周的读诗内容中,有一句话也很动人,讲冯延巳的《醉花间》“池边梅自早”一句,说“池边梅自早,人似乎总是迟一步,似乎永远没有准备好”。这种由古诗词引发的感触是很私人的,因此很动人。这种被古诗词引发的感触是对古诗词本身内容的灵感式反馈,还是生命经验的积累,或者二者兼有?

三书:肯定是来自生命经验的积累。老实说,我以前读这句的时候也没有把它和我的生命体验联系起来,写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啊,不就是这样的吗?我突然觉得,冯延巳,我懂你了(笑)。池边梅自早,不只是说梅花已经早早地开了,春天还没有来,可是你看,梅花已经开了,我们人的反应总是迟了一步啊,好像我们永远都没有准备好。我没有准备好,怎么春天就来了呢?这也是写作时的一个惊喜。在写的时候,你的频率已经在调整,已经进入某种生命状态,这句话突然就打开了,明明白白。诗歌需要用我们的生命经验去打开,这个打开不是通过理性思维的分析,而是一种观照。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以前那些大师说,你到了某种程度你自然就会懂。我想,你把它讲明白,我们不就懂了吗?其实就算别人讲明白,如果你生命中没有那些东西,你依然不会懂,你认为的懂,只是你的大脑了解了,并不是真的懂。我现在读《庄子》,觉得所有的文字明明白白,以前我觉得自己懂了,其实并没有。现在包括他文章里没有说的东西,都清清楚楚地被听到了。

新京报:按照这个标准,读“懂”古诗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关于古诗词,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读原文会觉得是好诗,翻译成白话就绝对不是诗了。问题在于,古诗词的诗意蕴藏在哪里?

三书:这个问题太玄妙了,我也一直在想为什么。这至少说明了一件事:诗不是那些意思,因为用白话翻译出来也是原诗句的意思。这也给了我们很重要的提醒,读书的时候不要只去说那是什么意思。诗是用语言写的,翻译后把诗原本的语言都毁掉了,还到哪里去找诗呢。为什么要翻译?如果不懂一首诗,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读,或者说先生成自己的感受,再去看一些别人的讲解,别人的讲解只是辅助性的,得先有自己的感受。

有些人读不懂古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典故不熟悉。我觉得看一些简单的注释就可以了。典故方面的积累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形成比较扎实的积累,就是拿一本比如说《李太白全集》,清代王琦的注,每一个典故、名物王琦在诗的后面都会引用,但他的引用不烦琐,把这样一本书仔细读下来,包括注释都仔细读,如果能这样读几遍,你对典故就很熟悉了。这方法看上去好像很笨,其实是很快的积累方式,我们总是想速成,其实东晃一下、西晃一下,什么也留不下。

新京报:现在有些平台上关于古诗词的音频、视频点击量都挺高的,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三书:我觉得有些是刻板、教条的讲解,那为什么这么多人在听?后来想一想,这也不是坏事,说明大家有这个需求。为什么会有这个需求?现代生活让我们感觉失去了根,失去了家园,这种漂泊感、碎片感,对家园的渴望,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自己读唐诗也是这样的感觉,唐诗好像是我心中的家园。

新京报:最后一个小问题。记得之前有读者留言问过类似“三书是谁”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三书:这至少说明读者对文章感兴趣,才会对作者感兴趣。我也并不是故弄玄虚,但我的确有一点想把自己隐藏起来。我很愿意和读者面对面、像朋友一样聊一聊古诗词,但在没有到那个阶段之前,我觉得作者最好隐去,不要知道他/她是谁,这样就能非常纯粹地、不带任何预设或偏见地读文字。这有一点像佛法上说的,依法不依人。现在很多时候是相反的,依人不依法。这个人头衔很高、名气很大,闪耀着各种光环,我们听的时候就都不敢对他有什么质疑。

我也不想让别人觉得我是个专业读者。记得有一次回复过一个读者,说我也只是一个读者,和你一样。其实就是这样的,这是我的真心话。不要把我当成一个专业的文学阅读者或研究者。说老实话,我到现在都不会自我介绍,真的不会。就觉得很奇怪,每次写简历,每次都是那些什么什么东西。我们很多人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就是我们人是一个无名无姓的、丰富的生命存在,是多维度的。名字叫什么、生于哪里、上什么大学,这些都是标签,标签能构成你吗?你一旦说了这些标签,别人就会用这些标签拼贴出一个人,这样读者就很难真正地感受你了。

自述|三书

采写|张进

编辑|吕婉婷、张进

校对|卢茜

  • 郭麒麟毛晓彤八卦(从刘亦菲变性)
  • 2024-11-22从刘亦菲变性在演艺圈中,传言与谣言不绝于耳,给明星们带来了不少困扰刘亦菲被指是“变性人”,郭麒麟被误会“撩妹浪子”这些不实报道对艺人形象造成了恶意中伤然而,光芒之下,明星们仍然在尽心尽力演绎自己的角色,希望大家。
  • 周公解梦孕妇梦见自己怀的是女儿(孕妇梦见自己的宝宝模样)
  • 2024-11-22孕妇梦见自己的宝宝模样孕妇梦见自己的宝宝模样孕妇梦见自己的宝宝模样是什么意思,孕妇梦见自己的宝宝模样有什么寓意,孕妇梦见自己的宝宝模样究竟好不好呢,很多人都有这方面的解梦疑惑,美国神婆解梦专门精心整理了孕妇梦见自己的宝宝模。
  • 荔枝香十首诗词(河北李金香诗词欣赏)
  • 2024-11-22河北李金香诗词欣赏家乡美李金香家乡美汤灿-祖国•情系人民大美文安乃故乡,农商科技美名扬崇文尚礼八方晓,疫后重兴百业强咏太保庄千亩荷塘夏日寻芳太保庄,芙蓉洁白满池塘风摇碧叶连千亩,自古清河胜水乡巫山一段云·游赵王新河感叶。
  • 什么时候怀孕几率最高(怀孕几率什么时候最高)
  • 2024-11-22怀孕几率什么时候最高女生在月经结束后的第14天左右同房怀孕的几率一般比较高一般女性的月经周期为28天,月经结束后的第14天左右为排卵期,卵子可以在女性的体内停留一天到两天左右的时间,而男子的精子可以在女性的体内停留一天到。
  • 演讲稿的写法(演讲稿的写作要求)
  • 2024-11-22演讲稿的写作要求演讲,首先要了解听众,注意听众的组成,了解他们的性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分析他们的观点、态度、希望和要求掌握这些以后,就可以决定采取什么方式来吸引听众,说服听众,取得好的效果一篇演讲稿要有一个。
  • 汽车手动挡怎么开才能省油(手动挡怎样开才能省油)
  • 2024-11-22手动挡怎样开才能省油大家都知道手动挡相对于自动挡来说要省油一些,那么手动挡到底怎么开才能最省油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吧!一、起步:油离配合,控制起步手动挡车起步的时候,左脚要把离合踩到底,挂一档,右脚虚空着放到油门上方,慢。
  • 白米粥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养胃又补脾)
  • 2024-11-22养胃又补脾白米粥功效如下:中医认为大米粥,味甘性平,能补脾、养胃,除烦止渴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食治》中说,粳米能养胃气、长肌肉在很多药方中也有粳米这味药汉代医方“桂枝汤”原本服法是服药后吃一碗热粥,入睡。
  • 泉城欧乐堡游玩项目几点关闭(泉城欧乐堡度假区)
  • 2024-11-22泉城欧乐堡度假区记者张九龙今年3月到7月,泉城欧乐堡推出了闺蜜月活动,门票“买一免一”,梦幻世界、海洋世界、动物王国、养生温泉四景区任意玩“闺蜜月的活动涵盖所有人群,无论男闺蜜、女闺蜜、大闺蜜、小闺蜜,都可以畅玩打卡。
  • 芝士焗红薯怎么做才好吃(家庭版芝士焗红薯)
  • 2024-11-22家庭版芝士焗红薯最近家里红薯多,放久了怕坏了昨天吃的蒸红薯,今天就来做个芝士焗红薯吧,让红薯也有个洋气的吃法话不多说先上图,看着是不是很诱人,那就跟我一起来做吧!芝士焗红薯材料我们需要准备的材料有芝士、红薯、纯牛奶、。
  • 爱心虾土豆饼制作方法(爱心虾土豆饼的做法)
  • 2024-11-22爱心虾土豆饼的做法爱心虾土豆饼的用料:土豆中等大小俩个、虾仁14只、盐适量、葱、橄榄油适量将土豆洗干净切片,放在蒸锅里蒸熟并弄成土豆泥加适量盐,香葱,橄榄油搅拌分成七等份的小园饼放在烤箱盘上准备14只虾仁,用酒和生抽拌。
  • 国庆节有什么风俗
  • 2024-11-22国庆节有什么风俗悬挂国旗,唱歌跳舞国家会组织群众游行,阅兵式等活动  每年国庆,各国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以加强本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各国之间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贺逢五逢十的国庆,有的还要扩大庆祝为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