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榴莲冒痘、吃荔枝昏迷……细数各种“水果病”,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健康人如何消除体内湿气?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健康人如何消除体内湿气
吃榴莲冒痘、吃荔枝昏迷……细数各种“水果病”
时下正是荔枝大量上市的季节,自古就有“一颗荔枝三把火”,尽管荔枝有不少好处,但要注意的是,鲜荔枝本身含糖量很高,小孩不适合多吃,不仅容易肥胖,而且如果连续大量进食荔枝,特别是空腹食用,极易引发突发性低血糖,出现头晕、出汗、面色苍白、乏力、心慌、口渴、饥饿感等症状,严重的会抽搐或者昏迷,这就是荔枝病。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营养科主任王玉梅表示,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停吃荔枝,喝些糖水休息片刻就可缓解,若症状严重,建议到医院进行对症处理。
藏在厨房里的两大肝癌凶手!第一种从来没引起注意
在我国肝炎是患肝癌的第一大原因,而第二大诱因黄曲霉毒素容易被忽视。其实黄曲霉素就藏在你我的身边,尤其是厨房里面,要引起大家注意。
先谈谈食用油,花生米和玉米是常用食用油的来源,它们富含淀粉,一旦在运输或储存中潮湿、发霉,不幸被黄曲霉感染了,即使经过榨取的热过程,也很难去除掉黄曲霉毒素。因此建议大家买一些大厂家的品牌油,而且不建议在家贮藏一大桶油,小瓶包装的食用油暴露在空气中用完就扔掉了,能减少很多风险。一旦出现“哈喇油”味道,就说明已经有发霉的趋势,一定要坚决扔掉。
不良习惯让湿气缠身
我们常发现有些人体型肥胖、大腹便便、油头满面、无精打采,总感到身体很重、浑身不清爽、舌苔厚、大便黏……其实,这些都是体内湿邪在作祟。
中医认为“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气有重着、黏滞、趋下的特性,遇寒则成寒湿,遇热则成湿热,遇风则成风湿。炎炎夏日,尤其是三伏天,很多人都认为“热字当头”。殊不知,“暑多挟湿”“暑必兼湿”,所以此时预防暑湿才是当务之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让湿气“乘虚而入”,以下几个坏习惯最好避免。
老祖宗留下的热水养生方
从饮茶品茗、煎药喝水,到泡澡泡脚、热敷桑拿,生活中随处可见热水的身影。它是国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大法宝。
喝热水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公元前5世纪,《黄帝内经》就有“病至而治之汤液”的记载,《孟子》中也有“冬日则饮汤”的表述,《说文解字》说“汤,热火也”,这里的“汤”说的就是热水。随后,热水演变出许多“花样”,其中广为人知的便是茶饮。汉代典籍中有很多“烹茶”的字眼,饮茶必烹,烧开水不可或缺。除了喝热水,中国人还善于用热水泡澡、泡脚、热敷等。晋代《肘后备急方》就有对泡脚的最早记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乾隆帝,更是将足部养生法总结为“晨起三百步,晚间一盆汤”,这“汤”指的就是泡脚。
夏季如何驱除体内湿气
“为什么我上火了,天天喝降火茶,非但没用,上火还变严重呢?”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即便上火现象没有加重,也会新添一些其他问题,如拉肚子、口干、皮肤长痘等现象。其实,夏季湿气重与上火,是因为因为症状相似,才很容易被混淆。湿气重,又分为寒湿、湿热。
湿热体质形成原因主要是夏季天气热、湿气大,湿、热合并进入体内。或者因为湿气长期不除而化热。也可能是阳气过盛导致。
湿热体质表现身体发热、舌苔黄、小便黄、皮肤与眼睛黄、皮肤长痘、情绪暴躁、易疲乏、便秘或大便溏稀。正因为湿热体质的这些表现,让很多人误认为是上火,仅仅靠降火茶,或许可祛热,但不能去湿。
季羡林养生:信奉“三不主义”
季羡林是家喻户晓的国学大师,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一生著作等身,名扬四海。虽然季老已于2009年以近百岁高龄坦然辞世,但他留给我们的却不仅只是学术、智慧方面的宝贵财富,还有他在养生、处世之道上的独到见解。
季老在养生、处世方面奉行“三不主义”,即“炼不苛求,食不挑剔,语不嘀咕。”
“炼不苛求”。季老对此曾做如下解释:我没有时间去探索养生、长寿之道,也从不刻意去追求锻炼。我并不是反对体育锻炼,而是反对那种“锻炼主义”。可见季老并不是反对锻炼,只是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有时间了,锻炼一下更好,但没时间时也不强求。仔细想来,也的确如此,固然锻炼很重要,但也不能因此而打乱自己的工作生活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