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的脸、细细的眼睛和胡子、蓝布袍、黑马褂”
逝去的挚友时时出现在鲁迅面前,其间还隐约看见绞首台。距离他牺牲已经七年了,痛楚也淡漠了些,鲁迅写:
“这是我历来的偏见:见同辈之死,总没有像见青年之死的悲伤。”
画作《新青年》(北京大学校史馆藏,校友刘大鸣创作)
95年前的今天,李大钊从容赴死。
“旧稘之黄昏已去,新稘之黎明将来”,身后,是鲜活的未来。回溯往昔,为了这抹鲜活,李大钊用尽心血。
01 “少年中国”的少年好友啊!
那光明里一定有我们的“少年中国”在。我们各个不同的“少年中国”的理想,一定都集中在那光明里成一个结晶,那就是我们共同创造的“少年中国”。仿佛象一部洁白未曾写过的历史空页,我们大家你写一页,我写一页,才完成了这一部“少年中国”史。——《“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李大钊
1918年夏,军阀高压伴随炎热而来,慢慢攫取着北平人民平静呼吸的空气,嘈杂中也需要求得一丝坚定。6月30日,李大钊叩响岳云别墅的大门,此番是应好友曾琦之邀,以商青少年团体的组建事宜,“联合同辈,杀出一条道路,把这个古老腐朽、呻吟垂绝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国家,改变成为一个青春年少、独立富强的国家”。
这与李大钊的想法不谋而合。早在1916年,《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所刊发《青春》一文中,他就描摹了他对中国青年的期待: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新青年》第2卷第1号《青春》
会议后,王光祈、李大钊、陈愚生、张尚龄、曾琦、周太玄、雷宝菁联名发起“少年中国学会”,初步拟定学会的宗旨为“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术,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气”,并以“奋斗、实践、坚忍、俭仆”为信条。
1919年7月1日,经过一年的筹备,在陈愚生家中,“少年中国学会”正式宣告成立,改学会宗旨为“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
李大钊(右三)与“少年中国学会”合影
一时间,少年精英尽数汇集于此。五四的理想主义在他们的身上沸腾,纷至沓来的西方政治思潮在他们身上最初实践,政治与社会是他们最为关切的主题,喧哗声中他们彼此认同或产生分歧,然后,沿着不同的道路努力,向着国家的独立富强前进。
李大钊对这群年青人的创造性怀有充分的信任,作为《少年中国》的编辑主任,他以“少年中国学会”为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我党培育了大批早期领导人。
“少年中国的运动,就是世界改造的运动,少年中国的少年,都应该是世界的少年。”
汇集英才于一地,日日争论彼此辩驳并不是李大钊的目的,他要将理论与实际联合,要让中国的少年走出中国。
旅法勤工俭学开始了。
02 旅欧访苏,“自由”与“面包”
我们现在有了很多的化身同时奋起,好像花草的种子,被风吹散在遍地。
——《欢迎独秀出狱》李大钊
大批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年青人在李大钊指导下前往法国,在留学生之中点点滴滴种植星火。李大钊虽远在北京,却一直密切关注着异国他乡的中国学子。
在李大钊等人的积极呼吁下,北京学界立即展开营救陈独秀的活动。
1920年张申府前往法国时,李大钊殷切嘱托他,抵法首要之事,就是要将周恩来发展为党员。后来,张申府又介绍了朱德入党。
1921年,赵世炎、周恩来、张申府发起成立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他们积极学习理论,讨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旅法留学生中迅速传播,团结了不少其他信仰者,陈延年、陈乔年就在其中。
1922年6月,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陈延年、陈乔年、邓小平、王若飞、刘伯坚等18人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古今中外,没有哪一次留学运动,像赴法勤工俭学一样,培养了如此众多的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杰出人才,他们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许多人为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名字永垂青史。
——电视剧《我的法兰西岁月》
年底,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等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临行前在巴黎铁塔,赵世炎憧憬着“工农武装,赶走豺狼,肃清奸匪,保护着党”,喊出了“共产主义万寿无疆”的誓言。
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员合影
是了,他们清楚,他们即将回到祖国,前方的莫斯科就是最后一站,理论之后,广阔的祖国山河在等待他们变革。点点星火已然凝成了火把,足以照亮前行路上的灰暗。
1924年,应李大钊要求,赵世炎、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等人前后回国,前往祖国各地,领导群众运动……他们从书斋,走到了群众前面。
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所以既像文士,也像官吏,又有些像商人。
正如鲁迅所写的那样,李大钊培育出的青年们,也像极了他的模样,脱去书生气,去细听街声,和人民的需求。
03 点亮星火,也为后来者保存星火
云在青山外,人在白云内。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
——《山中即景》李大钊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从容就义,但他散播的星火,却在之后的紧要关头为党保留了复兴的火种。
李大钊《狱中自述》部分手迹
陕甘宁边区在长征后及时抚慰了风尘仆仆的红军子弟,作为指挥中心,在革命中承担了重要的历史使命。而西北革命的播火者——李子洲,正是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派遣回陕的。
在李大钊的倡导、教育和影响下,1921年1月,包括李子洲在内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员,在北京长辛店创办了劳动补习学校,教工人读书识字,在了解工人的疾苦、愿望及要求的同时,向他们宣传马列主义,并在工人中组织工会。
1923年,李子洲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陕西多所中学担任主任、校长,任期内,他聘请王懋廷、王复生等多位共产党员在陕任教,并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他还发起成立了共进社绥德分社、陕北青年社、平民学校、中共绥德支部等,并于1926年统一了陕北各地中共组织的领导,以绥德省立四师为陕北革命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广泛开展群众运动,保障工人、妇女权利。刘志丹、谢子长等人,也是由李子洲介绍入党。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员合影
在陕西插下旗帜,却不止在陕西插下旗帜。李大钊巡回布局,在地图上细细勾画着赤色的线条,将全国勾连,要“庶民的胜利”,要“全国庶民的胜利”。
04 续写李大钊的是我们
这回听说在北平公然举行了葬式,计算起来,去被害的时候已经七年了。
——《守常文集》序,鲁迅
1933年,北京大学师生和党组织为李大钊举办公葬,虽有警察阻拦抓捕,但送葬者仍有教育界及男女学生约七百余人。
学生们敬赠挽联,下款为“北平青年恭送李大钊安葬”,横联为“李大钊先烈精神不死”,左右联为:
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
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
亦有社会民主人士敬赠挽联,
南陈已囚,空教前贤笑后死;
北李如在,那用我辈哭先烈?
《良友》杂志1933年第76期刊载的送殡
李大钊已然逝去了,但“李大钊”精神不死,故事还在继续。
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北京大学校史馆杨琥老师所著《李大钊年谱》正式出版。
在杨琥眼中,李大钊“宽厚、包容性强”。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还是一位思想家,一位学者。
20年里,杨琥怀着对李大钊的敬仰,埋首于故纸堆中,仔细捋清每一条线索,力求还原出一个立体多面的李大钊,让读者能够完整准确的去理解李大钊。
但在内容全面精准的特点之外,学术研究作品也难免过于艰深。“不仅要让李大钊被准确的理解,更好的是让他被广泛的准确理解”,在《李大钊年谱》完成后,杨琥开始思考如何让李大钊的故事更广为人知。
与此同时,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王伟老师,也在用中国连环画艺术的方式表达着对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敬仰。
“八十年代时,我出版了人生中第一部连环画《三十六计》。”在那以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王伟老师的创作就逐渐向红色主题靠拢,出版了《血战沙河》、《荒漠历险》、《血肉长城》、《黑枪王》……对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热爱,让王伟的作品充盈着丰沛炽热的情感,在他的笔下,江姐、马毛姐、黄继光、王海……这些英雄人物的骨血重新汇聚,英雄们重新生长,英雄们光辉的人生一页,慢慢显色。
《血战沙河》,王伟
王伟在北大已经开设了很多年的《动漫欣赏与实践》公选课,除带领学生欣赏中外优秀动漫作品外,他尤为注重教授学生连环画的创作,“连环画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艺术形式,全世界就唯独中国有”。他会在课堂上给学生发卡纸,让他们画李大钊:
北大人有责任传承李大钊精神,我希望在这两个小时的作业时间里,把李大钊精神注入到学生心头,这对他们的未来一定是有帮助的。再者,李大钊的在天之灵看到他的学子在画他,应该也会有所慰藉。
北大党委宣传部将两位老师联系起来,促成了一次难得的合作。王伟几乎翻阅了那一时期与李大钊相关的全部书籍与报刊,他常去李大钊、毛主席曾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参观,也会查找资料核准当时军警使用的枪械、军警的服装、民国的建筑等,然后在画纸上一遍遍推演心中的场景,思考如何把“那个时空”落在当下。
“历史资料太少了,李大钊留下来的照片非常少,所以只能参考同时代的其他照片,去勾画细节。画面中每一个地方都要落到实处,背景不能虚,如果试图用黑去掩盖,这样的画,是不配李大钊的。”
杨琥也开始频繁出入中关村图书大厦。在那里,一本本的翻开连环画,看文字和图如何配合,等待灵感被打开的那一刻。清明时,杨琥前去李大钊烈士陵园祭拜,恰好看到一幅李大钊连环画,“看完之后,就明白了,该怎么写”,这是“李大钊”,给了“李大钊”一点启发。
慢慢的,多次的沟通交流以后,两个人越来越配合,越来越默契,一开始过于浓重的学究气淡去不少,连环画愈加成熟。
今年1月1日起,《李大钊连环画》开始在北大微博连载,一天一幅,365幅画365天,在这段时空中将李大钊故事讲述。
点击小程序,查看更多
连环画结束之后呢?李大钊的故事将继续被续写。
杨琥说他还有自己的计划:
要写一本辨析类的书,纠正在李大钊宣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错误;还要给年轻人写个十几万字的小册子,更好的传播李大钊故事。
王伟也会继续坚持在抖音与微信平台发布作品,尽自己的能力去传播弘扬李大钊精神:
我会继续画下去,把红色的种子传播。我也希望当下的青年们能从李大钊身上学到坚守、责任与公正,要明辨是非,敢于斗争。
守常先生的故事仍然在延续,续写故事的笔,已来到我们手里。
部分史实及本文写作之内容参考以下文献:
【1】《李大钊年谱》,杨琥,云南教育出版社,2021年。
【2】《“少年中国学会”20世纪中国最早的青年社团》,李友唐,中华儿女报刊社,2011年
【3】《守常文集》,李大钊,北新书局,1950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理论资源数据库)(文中鲁迅引文均来自《守常文集》序)
【4】《李子洲——西北革命的播火者》,子洲县人民政府
【5】挽联来自《北平晨报》1933年4月24日,截取自民国时期期刊(1911~1949)全文数据库(上海图书馆)
【6】每段开始引文,都是在民国时期期刊(1911~1949)全文数据库(上海图书馆)里查找的,出自《少年中国》、《新青年》等杂志。
【7】电视剧《我们的法兰式岁月》
联合策划: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校史馆
采访:马骁、孙治宇、孙可心
文字:马骁
图片:北京大学校史馆、中华儿女报刊社、八一青春方阵、人民网、党史博采、《良友》、受访者提供
排版:刘涵烨
责编:王嗖嗖
今天,致敬屠呦呦!
评选揭晓!北大最爱读书的人!
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也是北大之光!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
纪念大钊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