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在14年抗日战争和3年解放战争之后,浴火重生的旧中国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向全世界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
但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围追堵截政策。
自身根基未稳、周边群狼环伺,朝鲜半岛又重燃战火。危急情况下,毛主席提出了“三把刀”的比喻。
“三把尖刀,朝鲜一把尖刀插在头上,台湾一把尖刀插在腰上,越南一把尖刀插在脚上。”
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从未消亡,毛主席深知,如果一个人的身上被插上了这三把刀,那将是寸步难行、任人宰割!
为今之计只有主动破局,只有予以美帝国主义沉重的打击,才能为新中国换来几十年的和平建设。
“三把刀”的插入,中国非打不可于是,震惊整个世界的抗美援朝开始了。
当时对于中国会不会出兵这件事,美国五角大楼的态度是嗤之以鼻,他们认为中国绝不会贸然参战。
而这,也是绝大多数国家的统一态度。
可惜他们都低估了中国人保家卫国的决心,低估了中国人在面对外来侵略时所迸发出的巨大勇气。
1950年6月25日,朝鲜和韩国在三八线附近一触即发。历时3年的朝鲜战争,爆发得既让人震惊又让人猝不及防。
尽管当时战火没有蔓延到中国,但想一想“唇亡齿寒”这个道理,再想一想美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
中国,都是不可能在这场战争中置身事外的。
而彼时的苏联也有着同样的担忧,他们也时刻关注战况变化。
随着“联合国军”的加入,原先朝鲜一边倒的情况被迅速扭转反攻,眼看着自诩为“正义之师”的17国联军已经越过三八线了。
同年10月1日和3日,朝鲜金日成政府两度向中国求援,斯大林也来电表明自己的态度,认为中国应当立即介入。
但当时新中国才刚刚成立一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要做出出兵的决定是十分艰难的。
那个国庆节,中南海笼罩在一片低沉的氛围中,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连召开多次高层会议。
会议的主要问题就一个,到底要不要出兵支援朝鲜?
在10月2日的会议中,毛主席率先阐明了自己的态度,他是赞成出兵的。
但此言一出,与会的其他领导人大多持反对声音。
10月3日凌晨,虽然就出兵一事没能达成共识,但中国绝不允许“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往中朝边境扩大战火。
周总理通过印度驻华大使,向美国方面转达了一句话:“如果越过三八线一意孤行,我们要管。”
这是通知也是警告,可是麦克阿瑟显然没把这句话放在眼里。“饮马鸭绿江”此言,就是赤裸裸的无视和挑衅。
10月4日,毛主席认为出兵支援已经是迫在眉睫了。但想一想自己内部的情况,还是有许多人不同意。
“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国家才刚刚稳定下来。”
“出兵支援的话拿什么打,咱们装备没法比,制空权、制海权统统没有。”
这些顾虑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有人提议不出兵或者再考虑考虑,实在不行先摆个架子出来吓吓美国。
毛主席静静地听着大家的发言,事后回忆起来他曾坦言,当时持赞成态度的只有一个半。
他自己算一个,而周总理算半个。
听完大家的发言后,毛主席做出了一番深刻且缜密的分析。苏联出不出兵,说破天去,也不过是衡量自身在远东利益的筹码。
可是中国则不然,侵略者已经快到家门口了,名为抗美援朝实为保家卫国。
“对待朝鲜问题如果置之不理,那美国就会走上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还会比日本更得寸进尺。”
隔海相望的台湾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蜗居之地,而蒋介石不正是抱紧美国大腿,才敢同大陆对峙叫嚣吗?
因而美国的飞机、军舰,敢随意出现在中国领空、领海。
对于南边的越南,中国虽然明面上没有出兵,但私下也是在不遗余力地帮他们抗击法国侵略者。
这一点法国很清楚,美国也很清楚。并且这两个资本主义国家,还打算联起手来一起对付中国。
台湾问题和越南战争就像两把尖刀,已经是明晃晃地插在了腰上和脚上。
如果北边的门户守不住,朝鲜之后下一个就是中国。到时候再让人家在头上插一刀,那滋味就动弹不得了。
关于反对者的顾虑,毛主席也十分理解。无非是担心开战会影响和平建设,搞不好又将新中国拖入战争泥潭。
但扪心自问,置之不理就能获得和平发展的空间吗?
帝国主义的野心已经显露无疑,他们接下来的目标就是鸭绿江、就是中国东北。
如果有一天世界局势突变,中国将要承受敌人来自三个方向的进攻,那时的处境就会十分被动。
因此,毛主席在会议上发出了掷地有声的话语:“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不仅要打,还要把敌人打痛打蒙,让他们不敢再打新中国的主意,用一场战争为子孙后代换来几十年的和平发展。
10月5日,彭德怀单独向毛主席分析了自己的看法,他也认为此战避免不了,该打还是要打。
于是在当天下午召开的会议上,中共中央做出了出兵援朝的决定。
针对众人心中的顾虑,彭德怀觉得这一战是必要的,就算是打烂了,也无非是解放战争晚解放几年。
而照美国的狼子野心来看,他们就是想在台湾、越南和鸭绿江边架起大炮对准中国。
因此在10月6日商讨作战事宜的会议上,周总理再三强调:“此刻已经不是中国想不想打的问题,而是敌人非逼着中国打不可。”
尽快出击、主动出击,是当时的中国唯一的破局之法。
战争胜算几何?帅印由谁执掌?在坚定了保家卫国的决心后,关于战争走向及胜算的问题,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每个人的心上。
这是无论如何都逃避不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装备、后勤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无法相比。
在1950年,全中国的钢铁产量是60万吨,而美国的年产量是这个数值的146倍。
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刚好100亿美元,而美国的总产值又比我们多28倍。
他们的军队从上到下武装到牙齿,高度机械化、现代化。陆战一师随便拉一个团出来都有几十辆坦克。
毫不夸张地说,一方是拥核的世界一流军队,另一方还停留在“小米加步枪”的水平。
如此显著的差距,是否代表着志愿军没有一丝胜算呢?
不,恰恰相反,毛主席站在辩证思维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既有胆子参战就有胆子打赢,我方胜算其实很大。
总得来说美军是“一长三短”。钢铁产量多是毋庸置疑的,这就代表着长。
但他们的“三短”劣势也很明显,具体表现为战线拉得太长、运输补给路线太长、战斗力较弱(相较德日而言)。
反观中国人民志愿军,历经多年生死考验,在枪林弹雨中磨练出了铮铮铁骨,战斗力极强。
而且师出有名,是一次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
这“一强一正义”,或许看起来无法弥补装备上的差距,但足以增强志愿军的精神力量。
从将帅到士兵,每个人的军心士气都锐不可挡。战场之上面对强敌,没有一个人会退缩半步。
尤其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毛主席对陆军部队有着十分强大的信心。
他曾亲自询问朝鲜领袖金日成,就美国在战场上的表现而言,是空军力量比较强悍,还是陆军杀伤力比较大?
金日成认真思考后回道,是陆军。
这一肯定的回答使毛主席信心倍增,论空军当然跟人家没法比,但论陆军那也没怕过谁。
志愿军战士们吃惯了苦头,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只要接受了作战任务就会不折不扣地去完成。
相较而言,美军可是出了名的“养尊处优”。
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志愿军敢打近战、敢打夜战的优势,那“钢多气少”的美军也不见得有多大胜算。
因此毛主席再次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敌人要打多久我们就奉陪多久,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一天、一年或是十年,中国绝不会在这场侵略战争中低头认输。
出兵一事已箭在弦上,而与此同时摆在眼前的又一难题,就是由何人执掌帅印?
这一仗对新中国来说至关重要,挂帅之人必须要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和能力。
而首批准备入朝的五个军都来自四野,那么统帅的资历和威望也必须镇得住这些部队。
当时,摆在毛主席面前的选择并不多,他曾经优先考虑的人选就是林彪。
林彪的作战指挥能力不用多说,他还是原四野部队的老首长,由他接手的话肯定事半功倍。
并且林彪曾在东北地区与朝鲜军队并肩作战,朝鲜人民军内部的许多将领是在他的栽培下成长起来的,另一部分与之私交也很好。
这回志愿军是去人家的国土上作战,那肯定要跟朝鲜方面配合着来,派一个老熟人去是最为妥当的。
综合这些因素考虑,毛主席在与周总理几番商议后,都有意让林彪来挑这个大梁。
但林彪最终未能成行,主流说法基本上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是不赞成出兵援朝的。
无论是在集体会议还是私下商谈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
不过同时他也表示,假如中央真的做出了派兵的决定,那他肯定服从,并就战略战术方面积极献策。
其二则是因为林彪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这一点毛主席也是十分清楚的。
早在衡宝战役后期,他就已经躺着指挥了。而无论是国内的医学会诊还是苏联专家的诊断,大家的建议都是长期静养。
这样一来,林彪肯定是不适合挂帅领兵的。
紧接着毛主席又考虑了粟裕,但当时粟裕的身体状况比起林彪也好不到哪去。
多种疾病缠身,还有不明原因的头痛,导致他的眼睛都无法正常视物。
中央在得知这个情况以后,立马安排粟裕前往青岛治疗休养。如此一来,毛主席又少了一个选择。
而远在西北主持大局的彭德怀,就成了当仁不让的必然人选。
但在接到进京开会的命令前,他丝毫不知道中央正在选帅点将。抱着一摞有关西北开发建设的图纸,参加了一场关于异国出征的会议。
毛主席询问彭德怀对于抗美援朝的意见,并直截了当的表明了想让他挂帅的意思。
对于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的彭德怀来说,这个任务犹如千斤之重。
一旦选择接下,要有勇气、要有谋略、更要有视死如归的精神。
最终他还是接下了,不负毛主席与党中央的信任,连家门都未曾踏入一步就飞赴东北。
苏联援助几经波折,排除万难入朝作战主要将帅人选已经确定,各个兵团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集结。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前往苏联协商援助事宜的周总理一行人遭遇了难题。
其实早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斯大林就表示出了援朝的意思。不过苏联军队不会公开作战,避免与美军正面接触。
但如果中国决定大规模出兵,那么苏联会提供坚实的援助,尤其是空军掩护。
这一点对于志愿军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当时我们自己的空军部队还在组建中。
1950年10月11日,周总理正式就援助事宜与斯大林展开了会谈。
但此时斯大林的态度却有所转变,武器弹药倒还好说,只是出动空军这一项,由于转场困难等原因恐怕要等到两、三个月后。
让志愿军在没有空军掩护的情况下,与敌交战两、三个月?这显然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周总理直接表明了态度,当初说好的空军援助,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敢于出兵的底气之一。
双方就空军一事僵持不下,周总理在第一时间就给毛主席发去了电报。
按照斯大林的意思,中国也可以选择不出兵。但这也是不可能的,前线部队早已整装待发。
10月12日凌晨,毛主席在收到这封电报后思索良久。24个小时后,他再度做出了一个果敢的决定。
“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
毛主席希望周总理转告苏联方面,无论前方是何等的艰难险阻,中国人都说到做到,绝不打退堂鼓。
只是其一,有关武器弹药,中国一时间拿不出全款,能否以贷款的方式慢慢偿还。
其二,两、三个月后,苏联空军是否真的确定可以参战?
在出兵一事上,毛主席认为不能再拖延了。晚打不如早打,否则等半岛上打完了,中国就没有出兵的理由了。
唯一的变数,就是苏联曾经承诺的援助。
而在知晓毛主席的决心后,斯大林内心也深为震撼。关于贷款一事完全不是问题,中国可以在战后以半价的价格慢慢偿还。
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空军援助,苏联的空军部队就算参战,也不会过鸭绿江。
此言一出,周总理的面色瞬间变得凝重。不过鸭绿江,那有什么参战的意义,又能起到什么援助的作用?
而在得知苏联方面的态度时,毛主席其实已经猜到了这种情况。
一番审慎度势后,他认为志愿军唯一的出路,就是发挥自身特长坚持长期作战,最终迫使美国坐上谈判桌。
站在几十年后再回看这一战略部署,更加凸显出了毛主席的处变不惊与高瞻远瞩。
10月18日,平壤的处境已经危在旦夕,中朝边境的处境也同样不容乐观。在这次的紧急会议上,中共中央确定了部队入朝日期。
次日誓师大会之后,集结完毕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入朝,拉开了一场立国之战、强军之战的序幕。
那一天,狂妄自大的麦克阿瑟还在做着自己的美梦,觉得中国出手干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就算来,也不过是几万人的乌合之众,根本不值得放在眼里。
而那晚毛主席一连吃了几次安眠药都没能入睡,直到聂荣臻带来志愿军顺利过江的消息后,毛主席才终于睡了一个安稳觉。
10月19日之后,半岛局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津湖一战成了朝鲜战争的拐点,斯大林在此战之后也下令空军部队入朝援助。
有了空中力量的支援和保障,志愿军战士们更加英勇无畏。经过五次大战役的较量,骄傲得不可一世的美军被打到了谈判桌上。
以前都是他们给别人“立规矩”,嚣张无比地在停战书上签下胜利的署名。
而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战,他们留下的是失败的署名和狼狈溃逃的身影。
野心勃勃的美帝国主义,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后记1964年北部湾事件后,美国又故技重施介入越南内战。与此同时,中国南海地区的安全稳定也受到了挑战。
可是自从朝鲜战争之后,没有人再敢小觑中国。白宫和五角大楼内部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对越大规模增兵会不会导致中国参战?
毛主席在洞悉他们的狼子野心后,通过巴基斯坦政府给美国政府转达了一句话:美军不得越过北纬17度线。
十几年前中国也发出过同样的警告,不得越过三八线。可惜美军没听,他们也因此为不听话而付出了代价。
现在在越南战场上面对同样的警告,已经尝过教训的美军严格恪守17度线的底线。
而中国也很默契地没有正式出兵,只不过在私底下给予了北越一些援助。
自1950年至今70余年,中国在相对稳定的大环境中繁荣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
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外部保障,都是源于毛主席和党中央做出的那个艰难决定。
三年抗美援朝,打破了美帝国主义围剿扼杀新中国的企图,打破了世界对旧中国孱弱可欺的古板印象。
先辈们的伟大决策和无畏牺牲,为后辈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稳定。
从前,中国不惧威胁挑战,现在和以后,也不再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资格对着中国指手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