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杨巴金先生赐稿
▼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诗探考
——兼与井冈山大学陈冬根教授商榷
文丨杨巴金
杨巴金,江西省吉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江西省杨万里研究会副会长、解缙研究会副会长,省作协会员,省诗词学会会员,吉安市庐陵文化研究会理事、周必大思想研究会理事,省级“非遗”杨万里故事传承人。发表学术论文12篇、庐陵文史考析文章140余篇,题诗拟联80余首(副),已出版《庐陵史事考述》《杨万里家族纪略》《江西地方珍稀文献丛刊·吉水卷》《家刻本〈诚斋诗集〉校注》,主编《文章节义话解缙》。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1]
这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其一)诗,它与《小池》一样,被誉为“杨诚斋体”精典之作。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古诗三首》,其中第二首便是《宿新市徐公店》。关于该诗的题写时间和地点,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陈冬根教授针对“古诗文网”“百度百科”“360问答”等网络媒体之说法提出不同意见,撰有《杨万里诗中“新市”到底在哪里》一文刊载于《语文天地》2021年第二期。《语文天地》刊物是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主办,属于语文教学研究类的辅导性期刊,面向全国广大中小学师生发行,所以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列为全文收录期刊。但是,笔者并不认同陈教授的看法,“古诗文网”等网络媒体之说法也多有疏误,下面就该诗的不同版本、诗意解读、题写时间和题写地点等问题作简要探考。
一、版本之异
该诗因版本出处不同,以致第四句中2个字略有不同。翻阅清《四库荟要・诚斋集》卷34和民国版《四部丛刊·诚斋集》卷34,所录之诗与上述的四库全书版本文字相同。再翻阅清乾隆家刻本《诚斋集》,该诗第四句却是:“飞入花来无处寻。”[2],而文渊阁《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70所录之诗则与家刻本文字相同。
笔者认为,古人题写格律诗,必须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对应法,即诗句中各位置的字是有平仄要求的。假如以七绝为例,每句第一、第三、第五位置上的字可以是平声字,也可以是仄声字,要求不是很严格;但第二、第四、第六位置上的字发音是固定的,且必须与其前、其后同一位置之字做到平仄(或仄平)相对;第七位置上的字作为句尾字,又必须符合用韵要求。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第四句中第4个字,此位置不管是用“花”还是用“来”字,此二字均为平声字,并不违反七绝的平仄规则,但是该诗第三句中“急走”2字均为仄声字,而第四句中用“花来”2字均是平声字,更加符合平仄规则。反之,四库本、四库荟要本和四部丛刊本第4句中“菜花”2字是“仄平”,虽不算是硬伤,但相比较而言不是很工整。由此可印证家刻本《诚斋集》是最接近杨万里著作原貌的,四库本、四库荟要本和四部丛刊本应是后世人出于朗朗上口等原因而擅自作出臆改,凸显家刻本《诚斋集》的独特版本价值。
二、诗意解读
《宿新市徐公店》诗前两句是以白描手法,以自然平易的语言,描摩出儿童捕蝶时的天真与快乐,其背景画面则是一道稀疏的篱笆以及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边还有几棵树,花瓣已从枝头飘落,嫩叶尚未完全长成。由此,读者通过“篱落”“一径”等字眼可知地点是在农村,又通过“新绿”“未阴”“菜花”等字眼交待了题写时间,即春末夏初季节交替之际,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图画。第三句中“急走”和“追”都是快速奔跑之意,两个动作同时用入一句诗中,丝毫没有累赘之感,反而将儿童的活泼神态、好奇好胜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第四句中“无处寻”则是将活动镜头突然转为静止,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和回味的空间,读者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大片金黄色菜花而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按照七言绝句的一般写法,前两句常是写景,后两句则是抒意。《宿新市徐公店》四句都是在写景,画面感很强,丝毫没有呆板平列之弊。从写作手法角度看,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由景而入,由静而动,由远而近,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亲民爱民情怀。这些正是“杨诚斋体”诗歌魅力之所在。
三、题写时间
那么,杨万里题写该诗的时间是何时呢?笔者特意搜索“古诗文网”“百度百科”“360问答”等网络媒体,所叙的题写时间大致相同:“这组诗当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彼时杨万里正任江东转运副使,任所是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但均未标明具体的月份或季节。
井冈山大学陈冬根教授所撰《杨万里诗中“新市”到底在哪里》中则载:
“古诗文网”说,该诗为杨氏往建康赴任途中所作,这个“新市”就在浙江省德清县东北,处于临安(杭州)与江苏建康(南京)之间。理由大致是其认定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二月,即杨万里赴江东转运副使任时。这种说法既没有提供依据,也没有任何具体解释,仅仅是依据《宋史》所述杨万里的履历来推测的。据悉,杨万里就任江东转运副使是绍熙元年(1190年),而在绍熙三年五月开始屡上辞呈,也基本不理职事了,并于是年秋获准。也就是说,绍熙三年十二月,杨万里早已从转运副使任上卸任归乡了。且不不论这首到底是否为绍熙三年所作,即使时间推测对了,其具体地点也是不好说的。毕竟,杭州到南京之间的距离有数百里,这样说也未免太过于模糊了……换句话说,小学语文教材中这首《宿新市徐公店》(即其一)当是杨万里归于江西之后所作。[3]
陈教授撰文中标有具体月份,即绍熙三年(1192)十二月,但他并未标明此月份出自于何处?只是笼统地带有一笔:“‘古诗文网’说。”为此,笔者反复搜索此时间的出处,网络上一直没有找到。再查考杨万里仕履经历可知,绍熙三年(1192)闰二月,66岁的杨万里第二次行部江东,奉召启程去饶州(今上饶)决谳死囚;七月,因“铁钱会子”事件而辞官;八月改任赣州知州,未赴;九月中旬,弃官回乡;十月,到达湴塘村,开始归隐生活。[4]由此,陈教授的“十二月”之时间表述,似乎与“当是杨万里归于江西之后所作”观点并不矛盾,却与诗中“新绿”“菜花”等字眼明显不符。那么,陈教授撰文中所言及的“绍熙三年十二月”和“当是杨万里归于江西之后所作”,这两个时间中哪个说法正确呢?
笔者认为,这两个时间之表述均不正确。大家都知道,杨万里《诚斋集》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由其长子杨长孺正式编定,于端平初年(1234)由门人罗茂良校刊,其中9部诗集部分杨万里生前就已基本编定,且是按他仕宦生涯以及闲居隐退地而命名,每卷内各诗大致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元代文人官员方回说:“杨诚斋诗一官一集,每一集必一变。”[5]依循此脉络,我们可以考证出该诗的题写时间。
绍熙元年(1190)十月,杨万里因被宰相留正排挤,授予直龙图阁兼江东转运副使而离开朝廷,驻扎南京,于绍熙三年九月弃官回乡,此任职期间所题写之诗编定为《江东集》,并于绍熙三年五月二十五日撰有《<江东集>自序》。《宿新市徐公店》诗收录于家刻本《诚斋诗集》卷35,即《江东集》卷3中第40个诗题,共有2首。四库本、四库荟要本和四部丛刊本中,该诗虽是收录于《诚斋集》卷34,但其前10余首、其后10余首排序全部相同,表明该诗排序于此无误,只是不同版本《诚斋集》编卷不同而已。杨万里任江东转任副使期间,曾经2次行部江东。第一次始于绍熙二年(1191)七八月之交,历时30余天。家刻本《江东集》卷3第1个诗题是《晨炊玩鞭亭二首》,表明作者那时正在今安徽省芜湖县北20里处的玩鞭亭吃早饭。该卷第8个诗题是《儿侄新亭相迎》,表明作者第一次行部江东结束,已经回到南京雨花台的新亭,于是儿侄们迎其回家,时间是该年九月初,排序于其后的《十月朝,补种杏花》《下元日,诣会庆节所道场,呈余处恭尚书》等诗均可从侧面印证。《江东集》卷3第25个诗题是《壬子正月四日,后圃行散》,壬子即是绍熙三年(1192),表明作者于新年正月初四在官衙后圃散步并题诗。
下面,我们再来作详细分析。《江东集》卷3中第35个诗题是《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七首》,表明作者于寒食节前一天开始第二次行部,奉诏去饶州(今上饶)决谳死囚,即类似于当今的死刑复核裁定。寒食节是古代中国的传统节日,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那天禁烟火,只吃冷食,后世逐渐增加祭扫、踏青、秋千、蹴鞠和斗鸡等风俗,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牛首山是在今南京市南面的江宁区,高248米,风景宜人。其得名缘于该山东西双峰对峙,形似牛角,如《金陵览古》载:“遥望两峰争高,如牛角然。”[6]《宿新市徐公店》其前第4个诗题是《宿金陵镇栖隐寺,望横山》,表明作者那天晚上住宿于金陵镇栖隐寺。另据《景志建康志》载:“金陵镇,在江宁县南六十里,本陶吴铺。景德二年(1005)改为镇。”[7]可知金陵镇即是当今南京江宁区陶吴镇,而横山是在金陵镇南面略偏西方向,可知作者那时仍在今江苏省境范围内。《宿新市徐公店》其前第2个诗题则是《寒食日晨炊姜家林,初程之次日也》,表明作者已启程2天,题诗那天正好是寒食节,且是在姜家林吃早饭。《宿新市徐公店》其前第1个诗题是《午憩褚家坊清风亭》,表明作者于寒食节那天在褚家坊吃中饭,并午休于清风亭。再结合“宿新市徐公店”之诗题,可知作者题写该诗的具体时间应是在寒食节那天傍晚,且住宿于一位徐姓男子所开的旅店里。
按照古代农历计算,寒食节是在农历冬至日之后第105天,即第二年清明节前一二天,故有“百五佳辰”“一百五日”的别称。假如按照当今公历推算,绍熙二年(1191)冬至日是12月22日前后,那么绍熙三年寒食节即是该年公历4月5号前后,农历是该年闰二月底。此后,作者继续往今安徽省绩溪县行进,经歙县、祁门县进入今江西省境内,又过浮梁县、乐平市,于农历三月初八左右到达弋阳县境,又题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名诗。
四、题写地点
《宿新市徐公店》诗题中“新市”又是在哪里呢?笔者再次搜索“百度百科”“360问答”“古诗文网”等网络媒体,大致有4种说法。如“古诗文网”收录该诗后附有注释标注:“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一说在今湖北省京山县东北,一说湖南攸县东北,一说当涂县(今属安徽马鞍山)东五十里。”这4种说法中,网络媒体则更倾向认同于“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之说,如网络“百度百科”说,“新市,是当时一处城镇,在今浙江德清东北,位于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建康之间。这里水陆环绕,舟车通利,是作者离开临安去建康任所,或从建康返回临安述职的必经之地。作者途经这里,略作停留,短期借宿,见景生情,有感而发,于是赋写这组诗。”这些网络媒体所依据的参考资料也附有标注,主要有二:一是依据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的《唐宋诗文精华》第157页;一是依据于陈瞻淇、董希平、李瑞卿等人所编辑、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于2009年4月出版的《古诗鉴赏手册》第587页。但是,这些网络媒体均载该诗是《宿新市徐公店》组诗中第二首,笔者查阅家刻本等4种古籍版本《诚斋集》,它均排序于《宿新市徐公店》组诗中第一首,由此可知《唐宋诗文精华》《古诗鉴赏手册》二书对该诗的表述也有疏误之处。
此外,井冈山大学陈冬根教授所撰《杨万里诗中“新市”到底在哪里》中载:
其地点虽不是杨氏老家湴塘,亦当在杨氏家乡吉水附近。具体一点来说,“新市”当离杨万里住家不算太远。笔者推测,其当在吉水——峡江——新干之间,绝不可能往北出了新干县范围……笔者之所以做出“新市”是杨万里家乡不远的吉水——峡江——新干这样的推断,是有一定依据的。除了诗歌中所呈现出来的节令景物、风格语调像是在江西境内之外,其所题的“新市”恰恰是杨万里家乡附近赣江沿岸的一个重要地名……此外,《同治新淦县志》卷一‘地理志’中就有‘新市渡’,是赣江边一个重要渡口。但这个“新市渡”是否就是杨万里和罗洪先笔下的‘新市’,还是有待考证。笔者认为,杨、罗笔下的“新市”似尚未远出新干。[8]
笔者则认为,因为陈教授对该诗的题写时间判断有误,致使他判定杨氏的题诗地点也必然有误。上述陈教授撰文中所说到的“节令景物、风格语调”的问题,毕竟安徽、浙江、湖南、湖北与江西一样,都处于长江以南,气候风物相差不大,此论证是很乏力的。
那么,杨万里笔下的“新市”到底在哪里呢?我们还是来看看诗人从南京赴上饶的行进路线。前面说了,《宿新市徐公店》其前第4个诗题是《宿金陵镇栖隐寺,望横山》,此处的横山别名是横望山,并非浙江境内的横山,如《当涂县志》载:“《左氏传》作衡山,‘衡’‘横’通用也。”[9]该山地处苏皖交界的马鞍山市当涂县东沿,东与江苏南京市接壤,因山体四望皆横而得名。横山是古代吴国的发源地,山色风光秀美,地理位置特殊,历史遗迹众多,因此被仙家选为修炼之所,被兵家列为战略要地,被文人吟为世外桃源。不难看出,作者那时正在横山脚下,且已进入当涂县境内,符合诗人行部上饶的出行路线。该诗其前第1个诗题是《午憩褚家坊清风亭》,表明杨万里从褚家坊步行到达新市大约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符合行程实情。清代时编修的《当涂县志》“胜迹”篇里,也有“春(清)风亭,近褚家坊,宋杨万里题诗处”的记载,而如今南京与马鞍山交界的横山脚下仍有“褚家坊”村名,且有褚姓人氏居住在这里。
此外,《宿新市徐公店》其后第2个诗题是《晓过叶家桥二首》,表明作者是寒食节次日清晨才离开新市的。第二天晚上杨氏住宿于何处?诗集中并未载明,但第三天早上他已经到达叶家桥,此地仍是在当涂县境内。如《江南通志》载:“叶家桥,近花津渡……右当涂县。”[10]明代《太平府志》中也录有元代“叶家桥”地名战事的记载。又如,杨氏《晓过叶家桥》其二诗云:
圩峻愁今路,山行羡昨朝。
闭窗深坐轿,合眼过危桥。
岸近何由到,魂惊半欲销。
寄言薛丞相,最稳是轻舠。[11]
叶家桥位于当涂县新市的西面,处在“当(涂)——溧(水)”古官道线上。此地属于圩田区,所以诗中作者抒发了“圩峻愁今路,山行羡昨朝”之心境。因为叶家桥往西就是薛镇,而《当涂县志》中有“薛镇,古名薛店,以晋之薛兼得之”记载,可知该诗尾句中所言及的“薛丞相”,正是指晋元帝时的薛兼,字令长,丹阳人,“洛阳三俊”之一,符合当涂县人文历史。《宿新市徐公店》其后第4个诗题是《宿青山市四首》,表明作者于清明节前一夜住宿于青山市。青山又称青林山,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南7公里,南齐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筑室于山南。唐天宝十二年(753)敕改为谢公山,后人称谢家山、谢家青山,自古就是屯兵之所,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今仍存有许多古迹,如李白墓、太白祠和谢公祠以及谢公池遗址等。该诗其后第7个诗题是《清明日,午憩黄池镇》,表明该诗题写于清明节中午,而黄池镇那时隶属于宣城县(今属当涂县),如《江南通志》载:“黄池镇,县北一百一十里,与当涂县接界。”[12]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杨万里第二次行部江东是从南京城出发,往南面行进,先到当今的陶吴镇,之后经褚家坊到达新市,再经叶家桥到达当今当涂县青山街,再到宣城县黄池镇,如此去上饶的路线是合理的。
五、结语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诗语言清新,形象鲜明,富有情趣,是“杨诚斋体”的经典之作。因为版本出处不同,致使该诗第四句中2个字略有不同,但不影响其诗意表达。该诗的题写时间,应是绍熙三年(1192)寒食节傍晚,农历闰二月底,公历是4月5日前后。至于题写地点,则是在南宋时太平州当涂县境内,即当今马鞍山市博望区新市镇附近,此地距南京约有50公里。当今马鞍山市新市镇,就地理位置而言,该镇南濒丹阳湖,北依横山,依山傍水,周围圩田众多,自古以来就是富裕之乡;就古代南京至上饶的路径而言,该镇处在“当(涂)——溧(水)”古官道线上,当今网站中也说它“距长江一箭之地,与南京毗邻,是马、当、芜通向长三角的交通要冲,也是皖江链接长三角的前哨”[13],杨万里那时算是朝廷高级官员,选择较为平坦宽阔的官道前去也符合情理。由此可知,“古诗文网”等网络媒体中排位于第四,即“一说当涂县(今属安徽马鞍山)东五十里”的说法反而是正确的。
注 释
[1]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诚斋集》卷34之《江东集》(卷四)
[2] 《诚斋集》卷35之《江东集》卷三
[3] 《语文天地》2021年第2期第55页
[4] 《家刻本<诚斋诗集>校注》之《绪言》第08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
[5] 《瀛奎律髓汇评》卷1
[6] 《金陵览古》,作者: 潘耒、余宾硕、陈孚益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
[7] 《景定建康志》卷16之《疆域志(二)》之《镇市》,周應合撰
[8] 《语文天地》2021年第2期第57页
[9] 民国版《当涂县志》,奚侗、鲁式谷总纂,当涂县史志办公室整理点校,黄山书社出版社出版,下同
[10] 乾隆版《江南通志・舆地志》卷27之《桥梁鎮市附》
[11] 《诚斋集》卷34之《江东集》卷四
[12] 乾隆版《江南通志・舆地志》卷27之《桥梁鎮市附》
[13] 马鞍山官网:《马鞍山市概况》之《新市镇》
▼
一宋史研究资讯一
邮箱:txq1627@126.com
编辑:潘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