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豫北地区的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她有不同的名称。
一、殷
商朝时期,因战乱、洪水等原因多次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将都城从“奄”(即郾,今山东曲阜)迁到“北蒙”(今安阳市殷都区)并改称“殷”(富足、殷实的意思),史称“盘庚迁殷”。商朝都城迁殷后,殷成为此后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商王朝在殷共传八代十二王,历时278年。
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需要中药“龙骨”治疗,发现甲骨文,殷墟才逐渐被重视起来。1928年,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持,开始殷墟的发掘工作,主要参加者有李济、梁思永等人,相继发掘了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比如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出土地
殷墟在1961年3月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殷墟博物馆是国家AAAAA级景区,甲骨文则在2017年11月24日,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殷墟博物馆
二、邺
邺城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一带,历来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在陈桥驿编著的《战国七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中认为殷和邺是一体的。
当然,为了避免争议,“邺”字就不提了,“邺”字就不提了,“邺”字就不提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划重点啊)
三、相州
相州,古代州名。取自殷商第十二代帝王河亶甲居相之义为州名,(相州名称的由来),北魏天兴四年(401年)以邺行台所辖六郡(魏郡、阳平、广平、汲郡、顿丘、清河)改设为相州,(位于今河南北部安阳市与河北省临漳县一带),治所在邺城(河北临漳一带)。
580年隋文帝焚毁邺城后,相州治所迁到安阳(即新邺城,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区西郊)。
北宋时期大文豪欧阳修曾撰文《相州昼锦堂记》,记述三朝名相韩琦之事迹,被大书法家、"一代绝手"、礼部侍郎蔡襄书丹,形成了著名的昼锦堂记碑。
昼锦堂记碑
四、彰德
彰德做为地名,最早出现在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在相州城设置彰德军节度使。北宋依照旧制也在相州设置彰德军,隶属河北西路。公元1192年,金政府把相州升为府,用军名给它命名,取名彰德府,隶属河北西路。
现今的安阳城为明彰德府城,呈方形,周长9里113步,墙高2.5丈,厚2丈,外砖内土。有四门:曰"永和",西曰"大定",南曰"镇远",北曰"拱辰"。
彰德府钟楼
五、安阳
安阳一词出现的时间很早,《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在《史记·赵世家》也记载:“惠文王二十四年,廉颇将,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到安阳。
不管是殷、相州、彰德还是安阳,都是历史悠久的名称,你觉得哪个名称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