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今日头条”上沈嘉柯先生的一段话:
“一个网友发现三苏纪念馆里写‘苏轼和苏辙情同手足’。令人哭笑不得。
正式的纪念馆文字闹出这样的笑话,可想而知我们的语文教育是比较失败的,有毒的问题教材难辞其咎。”
意思是,“苏轼和苏辙情同手足”,这个比喻是不妥当的。
跟帖者多有赞同这个观点。
他们的根据是,从“情同手足”的出处,唐·李华《吊古战场文》“谁无兄弟,如足如手。”来看,
兄弟关系,就是手足关系。反过来,手足关系,就是兄弟关系。
所以,不必再用“手足关系”来比喻“兄弟关系”了。
我认为,沈嘉柯先生及其跟帖支持者的观点值得商榷。
从“情同手足”出处看,“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这本身就是用“手足关系”来比喻“兄弟关系”的。
也就是说,“谁无兄弟,如足如手”,可以同义换言之,“兄弟之间,如足如手”。
同样,“苏轼和苏辙情同手足”,也可以同义换言之,“苏轼苏辙之间,如足如手”。可见前者没有毛病。
另外,更重要的是,并非世间所有的“兄弟关系”,都“如足如手”!
周树人和周作人之间,曹丕和曹植之间,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之间,周公姬旦与管叔姬鲜之间,最后关系都不“如足如手”。
民间兄弟反目成仇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了。
当然,说少年时候的苏轼和苏辙“情同手足”,确实不如某跟帖者所说的“手足情深”贴切。
因为,兄弟反目,多是长大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