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人们在聊起长城时,往往会首先想到秦长城,明长城,那么您听说过“金长城”吗?
一.“金长城”的由来
“金长城”这一名词,并不见于史书当中,只是后世人们对于金代这一类似于长城的浩大工程的俗称。在史料当中,我们能看到的往往皆为“界壕”,“边堡”或“堑壕”等名称。它的总长度约2500多千米,分为南线与北线两部分,也被称为“明昌旧城”和“明昌新城”。明昌旧城为金章宗明昌前修筑,位于今黑龙江省大兴安岭西北,黑龙江沿岸,长达千余里。明昌新城为金昌宗明昌后修筑,是于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至承安三年(1198年)在西南路、西北路、临潢路以及泰州边境修筑的新界壕。
那么,或许大家就产生了疑问曾经把宋朝打的节节败退的大金朝为什么还会费这么大的劲,修筑一个长达两千公里的“金长城”呢?其实,“金长城”的修建和与南宋作战无关,它的作用是为了抵御新兴崛起的北方蒙古铁骑入侵。
绿色线条为金明昌长城_图
二.完颜襄与“金长城”的修筑
金章宗时期,由于金朝的民族歧视和横征暴敛引起了蒙古诸部族的不满,他们开始组建联盟不断侵扰金朝北部边境。金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派遣当时早已经是久负盛名的金朝名将完颜襄率部前去征讨。
完颜襄在接受命令后立即出发,他先将军队分为东、西两路大军,他亲率西路大军向西出击。此时西路大军进攻形势一片大好,却传来了东路大军被蒙古大军包围的消息。
完颜襄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发布命令让西路大军停止进攻,前去火速驰援东路大军。这时,他手下有人提议应该先派人去联系东路大军告知他们增援来了,再派大军前去支援也不迟。完颜襄拒绝了他的提议,认为兵贵神速,如果派人去接应有可能会泄露军情。于是,他命令部队急行军必须要赶在黎明前到达增援地点。被围困的士兵们在听到外面的增援部队到了,开始从内向外猛攻,内外夹击,打得蒙古兵大败。这次作战,金兵大获全胜,完颜襄也因功被升任左丞相。
克什克腾旗金明昌长城只修筑有护城壕,没有副壕_图
不过这次战争并没有让蒙古得到教训,往后他们又不断的多次发动战争侵扰金朝北部边疆,虽然成功抵御蒙古的多次入侵,不过这频率繁多的入侵也搞得金朝国力的不断下降,这让金章宗很是头疼。就在这个时候,那个因功封为宰相的完颜襄上书朝廷,他认为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是用金世宗时的方法,用步卒穿越壕障作为阻挡蒙古骑兵的工事。当时,这个意见提出来之后不少人都反对,认为劳民伤财。完颜襄解释说,虽然此时耗费钱粮较多,但这项工程一旦完成就可以一劳永逸。于是,金章宗采纳了完颜襄的提议开始在北方修筑浩大的“金长城”防线。
完颜襄顶着烈日,冒着风沙,亲自上阵带领着他的团队齐心协力,用了50天时间就竣工了其中的一段。金章宗闻讯后大喜,他又命令西北西南各线都照着完颜襄所修建的形式修建外壕、外墙、内壕、内墙的四重防御体系,就这样反反复复修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
商都县上二股地金明昌长城巨大的敌台_图
三.形同虚设的“金长城”
在修筑“金长城”时,金章宗以为修筑了“金长城”之后,就可以完全不用再管北方的蒙古骚扰了,随他们怎么蹦跶。类似于几百年后的法国人对他们的防御工事“马奇诺的防线”的看法一样,认为对方突破不了自己的防线。当然在金朝强盛时期,蒙古人面对金朝这样密集的“金长城”防御体系确实是不敢轻易招惹的。
可是到了金章宗统治末期,中原地区的水旱蝗灾频发,黄河三次大决堤不但让河道南移夺淮入海,也使金朝经济一蹶不振,再加上外戚干政就使得金朝国力开始迅速衰落。而此时的蒙古部族由于金朝管控的松懈,各部族开始日益壮大起来并不断的进行着部族之间的兼并战争,这其中以铁木真部最为强大。
巴林右旗巴根吐金明昌长城剖面图_图
公元1206年铁木真终于击败草原群雄统一了蒙古部族,被尊为“成吉思汗”。统一后的蒙古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势不可挡,成吉思汗建立的千户制,怯薛军使蒙古铁骑战斗力不断提高。在做了充足的准备之后,1211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对金朝发动了进攻,这就正式拉开了长达24年蒙金战争的序幕。
然而,金朝精心修筑的“金长城”并没有像料想的那样阻挡住蒙古铁骑的南下。蒙金首次交锋的乌沙堡之战就以蒙古的胜利而告终,以乌沙堡为代表的金长城也就形同虚设了。这之后在“金长城”被攻克之后金朝更加无力抵御蒙古铁骑的进攻了,终于在公元1234年被窝阔台汗所灭亡,金朝所进行营造的浩大工程的“金长城”防线也随着金朝的灭亡而步入到了历史的后尘之中。
上庙沟,金明昌长城遗址被雨水冲涮的只剩几座半截的敌台还孤零零屹立在沟壑旁_图
因此,几百年后,当人们谈起长城时,很少会想起曾经的“金长城”。如今的金长城就只剩下历史遗留下来的少部分痕迹了。人们要想了解它的全貌就只能从史书的记载中来找寻“金长城”曾经作为军事要塞的辉煌了。
通过金长城的兴衰史我们可以了解到,真正决定一个国家能否抵御住外敌入侵的不是靠一座所谓的长城就可以做到,而是需要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大。只有一个国家真正强大起来了,才可以给予我们敌人强有力的回击。
文:熙
参考文献:《金界壕、金长城考》《中国通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