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开始,每年的1月份,马云都要去三亚一趟。
他去那里并不是为了过冬,而是参加由他发起的“乡村教师表彰大会”。
每年表彰100位优秀的乡村教师,每人10万元,连续给3年。
当然,这钱都是马云自己出的。
虽说马云有钱,但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马云用这种方式,实践着他的教师梦。
他在各种场合说过,教师是他最喜欢的职业。在阿里,员工都喊他”马老师”。他的微博名也在几年前就改为“乡村教师代言人----马云”。
就连他高调的退休,也选在2019年9月10日教师节这天。
可见马云对教师这个职业是多么热爱。
我们回顾马云的经历,也从他当教师那一年开始吧。
1马云的第一次创业1988年,24岁的马云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随后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程学院当老师。
无论是在那个年代还是现在,大学老师都是体面而受人尊敬的职业。
马云也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干着,不出意外的话,他会一直干下去,一直到光荣退休,然后成为名副其实的“马老师”。
但有些人注定是闲不住的,1994年,也就是马云30岁的那一年,马云开始了第一次创业。
他依靠自己的专业特长,成立了杭州海博翻译社。
当然,这次是兼职创业,大学老师的工作并未辞掉。他的翻译社员工也多来自学校的同事。
事实证明,即使是牛人,第一次创业也不一定都能成功。
马云的翻译社入不敷出,连房租都付不起。为了把翻译社维持下去,马云做起了二道贩子。
杭州离义乌不远,他就跑到义乌的小商品城,搞一些紧俏的货拿到杭州去卖。
一来贴补家用,二来贴补公司用。创业初期,家和公司是不分的。
这次创业没为马云挣来什么钱,貌似没什么收获。
但对马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利用他在翻译社混出来的名气去了一趟美国。
1995年,马云来到了美国。并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互联网。这是他去美国最大的意外之喜。
当他在电脑上战战兢兢的输入“beer”这个单词后,下边很快出来了很多关于啤酒的信息。
敏锐的他立马意识到,这是一次创业机会。
因为在中国,还没有这种东西。而互联网,是能改变世界的。
事实证明,很多事情都是充满巧合和意外的。
如果他不办翻译社,就没有机会去美国。如果他不去美国,也发现不了这个商机。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当时去过美国的人何止千万万,却只有马云能发现这个商机并立即付诸行动。
这就是马云的过人之处。
把自己的触角伸的足够长、足够远,尽可能的吸收更多信息,一旦发现有价值有养分的,就牢牢的抓住,为我所用,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这样的人,即使不在这个领域成功,换个领域也能大显身手。
美国之行结束后,马云一回到杭州,来不及休息,就给自己的朋友同事打电话,说有要事相商,你们都来我家吧。
当天晚上,24个人挤到马云家里,听他在美国的奇遇,听他对未来互联网创业的想法。
口干舌燥的吹了几个小时的牛后,马云问下边这些朋友,我要成立一家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你们是否支持。
结果有23人投了否决票,只有一个人表示可以试试,不行再说。
这种支持率,任谁也无法坚定的往下走,马云也矛盾重重。
这次要创业的话,和上次创立海博翻译社不同了,必须要辞掉大学老师的工作,全职去干。
就在马云犹豫不决的时候,有一次下班的路上去买菜,他遇到了自己在学校的系主任。
系主任也听说了他要创业的事,就停下来,仔仔细细的劝了劝马云。
大意是,你要珍惜啊,大学老师这个岗位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不要去瞎折腾。
马云一面频频点头,一面在心里思考着:这位系主任现在的样子,就是以后的我要过的生活吗?
领一份撑不死也饿不着的工资,准点下班,下班路上去买菜,然后回家做饭。
我要不要过这样的日子?马云问自己。
当然,不要!
送走系主任后,马云就下定了一个决心。
辞职!全力以赴的干!
1995年4月,马云夫妇和另外一个同事一起,成立了一家叫“中国黄页”的公司。
啥叫黄页?其实就是专门给各种企业做宣传的一个网站。
马云喊出的口号是:“企业需要宣传,产品需要宣传,店铺需要宣传,新闻宣传稿需要发布,中国黄页可以帮您解决这些问题。”
很明显,马云这个网站打交道的对象是各大企业。进驻的企业越多,越有优势。
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还远没有意识到互联网的机遇。再加上马云的个人形象实在不敢恭维。有人评价他:“看起来像一个坏人,虽然言辞滔滔不绝,但表情却鬼鬼祟祟,满嘴跑火车,人家根本不相信他在你说什么。”
现在我们再看马云,怎么看怎么顺眼,这里边有阅历的沉淀,也有身份的加持。但当年的马云,可没现在这样的底气十足。
所以马云宣传他的网站的时候,吃闭门羹的机会比较多。
有一次他去北京联系业务,他的一个做电视编导的朋友还专门做了一期叫《书生马云》的节目,如实记录了马云这段时间的遭遇。
晚上回去的公交车上,马云头靠在玻璃窗上,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喃喃自语道:“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待我;再过几年,你们就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再过几年,我就不会这么落魄。”
很多人都说马云是外星人,除了一点点恶搞的意思外,对他早年创业期间就有录视频的习惯表示很惊诧。
要知道,那时候的他还是一个小角色。录这些视频的意义何在?
只能一个解释,等以后发达了再回忆。
幸运的是,马云真的发达了,不过他不是在中国黄页上发达的,这个场子还太小,容不下他的商业帝国。
3马云的第三次创业在北京混了一段时间后,马云倍感迷茫。和团队成员商量了之后说,我们还是会杭州吧。回去做一家我们这一辈子都不会后悔的公司。
离开北京前,他还带领团队成员去了一次长城,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长城上,秋风烈。
谁也想不到,这个站没站相、看起来吊儿郎当的人,以后他能干多大的事业。
1999年大年初五,还是在马云的杭州老家,湖畔花园,,马云召集了18个人,又开始了他激情澎湃的演讲。并且,还专门请了摄影师全程录像(划重点,马云这点做的真是前无古人,不服不行)。
这18个人就是以后被称为“十八罗汉”的存在。这张照片,也成为以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著名场景之一。
在这次会议上,马云确立了公司发展的基本愿景和使命。号称公司要在三年内上市,公司要存在102年。
为什么是102年,还有整有零的?马云解释道,102年可以跨越三个世纪,这是伟大公司的特质之一。
你看,像马云这样有趣的人,啥都能整出花儿来。
还有新公司的名字,马云想破头皮,想到了一个奇怪而又顺耳的名字——“阿里巴巴”。
为防止以后的商标权被侵占和模仿,干脆把“阿里叔叔”、“阿里伯伯”、“阿里爷爷”等商标也一块儿抢先注册了。
谁也不知道这个公司能做出多大的事业,除了马云,极端自信的马云。
自信到极致就能形成一种气场,这气场能像黑洞一样吸引各种资源。
公司成立之初,缺人才、缺资金。
很快,一个超级大才找上门来了。他就是蔡崇信。
蔡崇信生于台湾,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在全球知名的投资公司工作,年薪70万美元。他来找马云,本来是想谈收购事宜的。但和马云一接触,竟然产生了要加入这家公司的冲动。
马云说,你来可以,但我现在只能付给我500块工资。
蔡崇信说,五百也行,我不在乎工资。
没办法,就是这么一往情深:)
马云拉投资的事儿,听起来更传奇。
当时马云去见一个日本的投资人,他滔滔不绝的刚讲了6分钟就被打断,这个日本人说,你别讲了,我要投资。
这个日本人就是软银的孙正义。并且一口气投了3000万美元。
不能不佩服孙正义的眼光,也不能不佩服马云这种能被高人一眼就能相中的实力。
有钱之后,马云四处征战,扩大规模。
为了扩大自己在互联网圈的影响力,他请金庸先生来杭州,并叫上其他互联网大佬,组织了一场“西湖论剑”的活动,自己俨然就是武林盟主。
为了争抢2C领域的生意,同时为了避免被当时的电商巨头eBay过早打压,马云秘密成立了淘宝网。
因为在这之前,马云做的一直是2B,面对的是中小企业商户。他敏锐的意识到,2C领域,面对消费者的生意才是一块大蛋糕。
如果说阿里巴巴的愿景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那么淘宝网就是实现这一愿景的尚方宝剑。
到了2003年的“非典”,当很多传统生意被打击的找不到北的时候,淘宝网反而异军突起,逆势而上。
而从淘宝上分化出的支付宝,又长成了一颗参天大树。
手握淘宝和支付宝这两张王牌,马云的春天终于来了。
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国的股市大涨,一举把 马云送上了中国首富的位置。而阿里巴巴,也以2314亿美元的市值,成为仅次于苹果、谷歌、微软的全球第四大公司。
至此,阿里巴巴已经功成名就,马云已经享誉天下。
4
他已经不需要再冲到第一线辛苦打拼,把这些杂七杂八的事儿交给其他人办就行了。
他更多的精力都用来关心空气和水,想着怎么到沙漠里种树,怎么给乡村教师当好代言人。
当钱赚的足够多的时候,就要考虑去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同时也对社会有益的事。
或许在他心中,人的一辈子不能只有一个标签。
马云说过,他是个闲不住的人,不可能真的退休。
他只是退出了这个领域,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换个江湖,继续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