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一部Free Style的电影。
《歌至歌》 又译为《歌声不绝》(Song to Song)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作品有《细细的红线》《通往仙境》《圣杯骑士》《生命之树》等,其中《生命之树》获得第6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这一次集合了“法鲨”迈克尔·法斯宾德、鲁妮·玛拉、“高司令”瑞恩·高斯林、娜塔莉·波特曼和凯特·布兰切特等好莱坞重量级演员。
故事讲述的是:法鲨是一个成功的音乐人,有很多豪宅。而玛拉则是他的招待,更多的时候是他的性伴侣。
这时候高司令出现,玛拉和高司令相爱了,但她同时还会与法鲨上床。
三人上演着奇怪的三角恋关系。法鲨遇到了真爱娜塔莉,并娶了她。
而法鲨则说:“都只是自由坠落。”
而音乐与自由的关系,电影早已给我们点出主题:音乐就是感受自由。
用电影语言来呈现这种自由的方式,导演都做了什么?
一、同一场景下,碎片式的剪辑来层层递进。
法鲨与玛拉之间的调戏走的是这个路线。
玛拉与高司令的爱情增温走的也是这个路线。
二、在不同场景下的相同情感或情绪进行叠加。
法鲨和高司令为歌曲署名争吵采用了这种方式。
三、仰拍主角,试图营造一种“脱离地球”的气氛。
玛拉的仰拍绝对是冒风险的,鼻孔放大的造型绝对毁形象,还好她是一个追求艺术的不带偶像包袱的实力派女演员。
高司令的这个造型真的就是被“神化”了。
在电影里拥有金钱、地位、豪华房子的法鲨也有仰视的镜头,
甚至还在飞机里模拟失重的感觉。PS:电影原名就叫做《失重》(Weightless)。
好像隐喻着所有人都在渴望能脱离现实,真正获得“自由”。
那么自由的感觉到底是什么呢?
四、拍摄手部小动作、聚焦躯干
电影里有太多的手部细节来表达情绪,在刻画一些性爱动作的时候,尤其明显。
而且常常只拍演员的躯干部分,让观众在看这些表演的时候,忘记了主演们那些帅气漂亮的脸蛋,而主要关注的是他们正在做些什么。
玛拉的女女相恋桥段
法鲨和娜塔莉的情爱场面
可以说导演为了营造自由,形成“free-style”真的是用了很多拍摄手法。
但是,这些手法里也有着泰伦斯·马力克常用的一些技巧。
上面讲述的五种中的一、二就是他的老把戏了。
还有一个老把戏,就是描述爱情的时候,喜欢刻画男女之间的“幼稚”。
比如,玛拉和高司令开车时的小动作,
给玻璃涂鸦、高司令换装,
玛拉跳着超级呆萌的舞蹈,让高司令开怀大笑。
导演对大自然的取景一如既往的迷人,但又让人恍惚间回到了《生命之树》的感觉里。
导演似乎比较保守,自己不怎么跳出老套路,连演员的人设都似曾相识。
玛拉开场的造型就让人误以为回到了《龙纹身的女孩》,后面的女女恋,还以为是《卡罗尔》。
高司令《爱乐之城》里那个一直在奋斗的音乐人,这回还是玩音乐。
大魔王的人设,就是《蓝色茉莉》,离婚从东部回来……敏感而脆弱的心遇到了高司令。
这样看下来,想要玩“自由”概念的导演,一点都没有跳脱自己的安全领域,一直延续着“老路子”。
有人说,从《生命之树》开始,导演的几部作品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基本上拍摄手法都很相似。
在我看来,别说手法相似了,就连故事情节也都那么“不自由”。
玛拉、法鲨和高司令,一女两男的三角恋,Excuse Me?怎么还玩这种老套路?
女人为了金钱、自由就跪舔白人男性么?最后呢,娜塔莉的角色自杀。
而玛拉是玩了次同性恋,高司令玩了次姐弟恋后又在一起。这情节真够狗血而老土的。
《歌至歌》里有导演的创意,但又有俗套。这不免让很多影评人两难。
烂番茄上,分数悲惨到只有45%。
Toronto Star的电影评论家Peter Howell说:
“泰伦斯·马力克的最新作品根本就不是电影,就是自由收集了一些窃窃私语般的旁白和恳求的眼神。”
其实,我认为整部电影完全可以这么理解:
它就是顶着一个追求“自由”的帽子,最后还是 “回到现实”中去。
或许这才是导演的本意,对于音乐行业或者是某些领域的一种反讽。
最后,高司令躺在泥地里,感受“脚踏实地”的生活,成为了一个水泥工,而并没有继续在音乐行业里生存下去。
玛拉和高司令的爱情,最后也是“脚踏实地”收尾的。
导演尽可能得依靠演员的动作去刻画一些情绪和感觉。
而Free style风格的拍摄尝试,目前的效果看上去,不太成功。
但,电影这种艺术方式,是很包容的,鼓励任何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