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生两仪,说的就是整个宇宙是一个矛盾体,宇宙内各事物也都有正反两面。所以,既然是矛盾体,正反两面的斗争是存在的。斗争的目的是取得相对矛盾双方的平衡的点位,相互依存,同时又相互制衡。
就拿局部与整体、个人与集体来说,就是一对矛盾体。千百年来始终在不断的斗争,好的结果是一段时期内达到了某种平衡,从而出现了社会发展,生产力进步;坏的结果,导致国家分崩离析,人们彼此离心离德,甚至走向消灭。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称汉中王,册封镇守荆州的关羽为前将军,为五虎上将之一。此时的蜀汉政权,正在当初诸葛亮隆中对设想的道路快速前进。刘备集团已经占据荆州、益州、汉中等郡,期待将来联合东吴一同北伐,恢复汉室。然而,由于关羽单刀赴会的行为,同时拒绝与孙权联姻等深深的刺痛了东吴集团,东吴集团不再视蜀汉为盟友,导致在不久之后他正面迎击曹操进攻之时,荆州大本营被东吴偷袭。祸不单行,关羽在攻打襄阳的战斗中因为冒进被曹军毒箭所伤。兵败的关羽一边收缩兵力,一边派出廖化前往距离荆州地区最近的上庸向那里的主官刘封、孟达求援。
剧照:刮骨疗伤
当廖化突出重围赶到上庸,向他们提出了发兵相救请求,却被刘封和孟达拒绝了。理由是:上庸刚刚被攻取不久,这里乡民尚未归心,且曹魏势力在前虎视眈眈,上庸兵力不足,无法分兵相救。廖化无奈,只得前往更远的成都请求发兵支援。
刘封、孟达的借口是站不住脚的。上庸刚刚被攻取不久这个不假,但真正使他们不愿发兵援救关羽的理由是他们无法明示的。刘封,汉中王刘备义子,也算是皇亲国戚成员了。刘备在汉中击退曹操之后,他又与孟达合兵攻夺取了上庸,被册封为副军将军。相传关羽得知刘备认刘封为义子后,颇不以为然,关羽向刘备说:“大哥有自己的儿子,为何要认别人的孩子为义子?”此言后来传到刘封耳中,刘封对关羽这个二叔也是颇有微词。
廖化向其求救时,刘封因此事心中尚无法释怀,故与副将孟达商议后,决定以上庸尚不稳固,无法分兵相救为由拒绝。此举导致的直接结果导致关羽兵败麦城,被东吴生擒,此后被斩首,首级被送往洛阳,蜀汉痛失荆州地区所有的郡县。
刘封此后又排挤上庸的副将孟达,孟达被迫投降曹魏,引曹魏军进攻上庸,刘封战败,退回成都。刘备责罚其在关羽深陷危机之时见死不救,又丢失上庸,令其自缢。
随后,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举国发兵讨伐东吴,却在猇亭被东吴火烧连营,征讨将士几乎全军覆没,退回瞿塘峡口要冲永安郡白帝城扼守,刘备此后也没有再回到成都,第二年就撒手人寰。
景区照片,白帝托孤
上述事件就是围绕着荆州得失的一连串反应,最终结果就是蜀汉势力大损,五虎上将关羽、张飞和黄忠因此事件或战死,或被谋杀,统治下的面积减少一半,兵力损失数十万,汉昭烈帝刘备抑郁而终。此后诸葛亮南征北伐,虽鞠躬尽瘁,然蜀汉势力大损,终其一生的努力也无法撼动强大的曹魏政权根基,北伐恢复汉室的志向也没能够实现。
这是很典型的因个人私利而痛失全局的例子。刘封与关羽有矛盾这个不假,其实关羽当时与蜀汉集团内很多人都有矛盾,他很高傲,他能正眼看得上的没几个人,刘封他自然看不起。可是关羽与刘封之间的矛盾毕竟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范畴。这与关羽与孙权江东势力集团和与曹魏势力集团的矛盾是两个层级。
我们说关羽单刀赴会,侮辱了东吴军政集团,导致东吴与蜀汉反目。这个是外部矛盾,就像关羽与曹魏和东吴之间的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关羽看不起刘封,认为大哥刘备不应认下他这个义子的矛盾只是蜀汉集团的内部矛盾之一。
如果把内部矛盾提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矛盾大于了团结,大于了共同利益,那么必然就会发生悲剧,发生大家都非预期的事件。只有合理的化解矛盾,才有未来。
后来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非常善于利用矛盾论解决问题。他在党的七大上提出了:“本位主义”这个词。意思是:处理单位与部门、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只顾自己。其实,本位主义这个词汇是毛泽东他老人家总结出来的,但是这种做法很早就有,一直存在。毛泽东同志就要去全党不允许本位主义思潮泛滥,不允许搞 “小山头”、“小团体”,否则轻则政令不通,严重的就会有出现派系,彼此争斗不断……
最后说一下目前的疫情形势,中央反对各地方防疫政策层层加码的做法,就是防止本位主义思潮泛滥。各地的附加措施往往都是基于地方利益基础上制定的,但缺乏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因为我们都是自己同胞,不是敌人!采取措施首先要照顾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只从自身出发,完全不顾对方的感受。时间久了,本不应该出现的矛盾和隔阂就不容易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