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在线记者 李静 通讯员 陈三虎 报道
记者从蜀山区获悉,该区市政处日前启动地下老旧箱涵结构检测和病害维修加固工作。辖区15条、共计21公里长的地下箱涵预计将在10月底前完成“体检”,届时将根据“体检报告”,分类维修加固。
后期,该区还将为每一条箱涵建立数字化档案,为今后开展工作提供准确资料。
5公里的官亭路箱涵要步行两天
在许多城市,包括合肥,城市排水设施基本采取的是地下箱涵形式。平时里,大家走在泊油路或者水泥路上,说不定你的脚下就有一条箱涵在默默地为城市排水提供着服务保障。
而在安徽农业大学里,估计很多人不会知道,就有一条长约5公里,起于龙河路、终于南淝河的官亭路箱涵从校园地下穿过。
检测技术人员准备进入地下箱涵
在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西门不远处,记者看到专业检测人员打开了南北方向三个相邻的窨井盖。在靠南的两个井盖旁,工作人员打开鼓风机向内鼓风送氧。在靠北的一处井盖,检测人员一边打开井盖,一边在旁整理工作器具。
上游鼓风送氧
蜀山区市政处道排科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条官亭路箱涵虽然基本上是南北走向,但并不是笔直的。“箱涵途经西园新村、西园三号路,路过官亭路,不仅经过小区、主干道,还从一些新建的大型建筑旁穿过,因此部分管道有些许弯折”,该负责人介绍说,加之地下箱涵阴暗潮湿,还会有淤泥杂物,因此要完整细致地为这条5公里的箱涵做完“体检”,徒步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完成。而且,这也是在天气状况良好的基础上,遇到阴天是不能下去的。一旦上游来水,会危及检测人员的安全。
15条地下老旧箱涵首次集中“体检”
据了解,从9月8日起,蜀山区市政处正式启动了老旧地下箱涵的检测改造工作。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包括当天“体检”的官亭路箱涵在内,蜀山区辖区内共有二里河、清二冲、清三冲等15条、总长约21公里的地下大型排水箱涵。这些箱涵把附近各种“毛细”雨水管的雨水进行收集,然后排往连接的南淝河和十五里河,组成了城市的地下排水网络。
技术人员使用专业仪器检测
该负责人介绍说,这15条箱涵主要建设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宽度大都在3米以上,最宽达到了6米,高度在2至3米,最深位于地下七八米处。由于箱涵常年浸于水中或处于高湿度、弱腐蚀的环境中,运行环境恶劣,有的是砖石结构、有的是钢筋混凝土的,构件日渐老化。由于位于地下,常规的管理养护很难从地面发现箱涵内部的病害,无法及时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一旦出现突发问题,将严重影响市民安全出行,并引发城市局部内涝。
技术人员使用专业仪器检测
为此,蜀山区请来专业检测人员对这些箱涵进行集中“体检”。“如此集中、专业的检测也是这些年来的首次”,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建设年代不一、涉及单位较多等因素,以往大多是对部分箱涵进行个别检测和维修加固,这次则是请来了专业人员,按照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进行检测。
今后涉及箱涵施工可查阅数字化档案
记者在检测现场看到,在强制通风送氧和空气测试后,5名穿着下水裤的检测人员沿着竖梯进入箱涵底部,借助混凝土钢筋检测仪、砂浆回弹仪、激光测距仪等近10种先进仪器,对箱涵的顶板、侧砖、钢筋、砂浆等采取尺寸测量、钻芯取样、超声波检测、强度回弹、钢筋探测等多种方法,对地下箱涵结构的尺寸、材料强度、裂缝开展程度、混凝土碳化深度、钢筋锈蚀程度等结构病害进行全面检查,并全程录制影像。
用于检测混凝土钢筋的仪器
下一步,检测人员将在全线检测成果的基础上,详尽了解箱涵现状,分析病害危害程度、判别病害发展趋势,并提出维修改造方案。
同时,本次调查检测成果将纳入合肥市排水管网信息系统,建立数字化档案。以后涉及到箱涵的设施维护以及周边施工,就可以参照这些准确的数据资料了。
据介绍,按照计划,结构检测工作预计将于今年10月底完成,后期将进行病害分析,预计明年2月启动施工招标,明年6月完成全部的病害维修加固。“从8月中旬开始,我们还启动了‘毛细’雨水管网的检测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50%,配合此次大型箱涵的检测,将实现所有排水设施‘体检’的全覆盖”,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后,我们还将安排专业机构每两年对排水箱涵进行功能性普查,每5年对箱涵进行结构安全检测,确保城市排水主动脉畅通。”
本期编辑: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