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我们经常会觉得天气预报“不准”,那么天气预报真的是有那么大的“误差”吗?
原来,在气象科学家的眼里,大众这种“不准”主要来自于“感觉”:
比如气温,通常会被大家理解为地面温度,而气象台发布的气温是指距地面1.5米处、通风、在草坪上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这个温度是全球统一的具有代表性且剔除环境影响,具有可对比性的大气温度。在盛夏季节,气温通常低于我们体感的地面温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感觉气象台“故意压低或瞒报高温”的原因。
再比如大雨,我们想到的一定是倾盆大雨,雨势猛烈。不过气象学里的大雨,一般是指24小时累计25-50毫米的降水。
不可否认,天气预报是存在一定的误差的,预报虽然接近真是的大气情况,但无法做到完全再现。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误差会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