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网上购火车票时,只要输入一个“诸”字,便同时会跳出“诸暨”和“诸城”两个城市的地名。且不说全国市级城市是不是只有这两座城市以“诸”字开头,诸暨在浙江,诸城在山东,南北相隔,互不搭界,为何都“姓”诸?其实这不是巧合,因为这两地的先祖同源。
根据史料记载,诸城在夏商周时代曾是“诸国”,而诸暨的前身则是“诸稽国”。
夏商古国诸稽国,属于彭国的一个分支,彭国是陆终(《史记·楚世家》记载的很清楚)的第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国家,因被封于彭地(今江苏徐州),故得彭国。而彭国子孙后来又分裂出三个小国,其中一个就是现在要讲的诸稽国。
因诸稽国是彭国分裂出来的,所以当时的诸稽国也在彭地附近一带,具体哪个位置就不得而知了。当然,远古时期的彭地可能不止现在徐州这么点大,它也许包括方远广大一片地区。诸稽国跟历史上的许多方国一样,也在历史的演变中遭遇了风风雨雨,颠沛流离。
在强大的商武丁时代,勇猛好战的商武丁夫妇(其妻妇好),南征北伐,横扫东西,大肆开疆僻土。彭国所分裂出来的三个国家包括诸稽国在内一起灰飞烟灭。这在《国语·郑语》中有所记载:“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
大凡古代,往往灭国不灭族,总有一部分顽强的族人,坚守着兴族复国的梦想,诸稽国的子孙们也不例外。国破家亡后,他们最终被分割成两支脉系,一支北上,一支南下,北上的一支以国名首字“诸”为氏,建立诸国,在今山东诸城县西南、安丘一带;南下一支则以原国名“诸稽”为氏,建立诸稽国,在今浙江中北部诸暨。
北上的诸国到了春秋初期还存在,当时已是鲁国附庸。据南宋《何氏姓苑》记载:春秋时鲁国有个诸邑。很显然,这个诸邑就是以前的诸国,只不过那时已成了鲁国某个大夫的采邑;而南下的诸稽国也逃不脱类似的命运,当时南迁定国时,江南一带已有强盛的越国,诸稽国大概在延续了几百年后最终被越国吞并了。
春秋时的越国曾一度在诸稽为都,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着一把越王剑,全名叫“战国越王者旨於睗(shì)剑”,剑身正反刻有铭文,正面:越王越王;反面:者旨於睗。
“者旨於睗”是什么意思呢?“於睗”是越王的名字,是赫赫有名的越王勾践的儿子鼫(shí)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记载);“者旨”是“诸稽”两字各取半边的写法,应该也是最早的写法,“诸稽”是当时越王的氏。看过姓氏的解释就知道,姓是血源,是由出身的部落、国家的名称而来,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身份,是随主人的封地、爵位、官职或死后追谥而来,是可以改变的。这里用“诸稽”作氏,很显然,当时越国的政治中心就在诸稽,越王於睗才会用它来作氏。
诸稽国虽被越国兼并,消失在江南的大地上,但诸稽的姓却传了下来,越王勾践时有个大臣叫“诸稽郢”,是春秋越国五大夫之一。越国兵败吴国被困会稽山上时,诸稽郢曾代表越国去跟吴国谈判降和,这就是《国语·越语》记载的“诸稽郢行成于吴”事件。可见,诸稽为姓的人当时已在越国大地上繁衍生息。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诸稽这个姓氏已经消亡,但诸稽(诸暨)却作为地名被永久保留了下来。
文/堰风
更多方国历史
身世复杂的春秋蕞尔小国——胡国,夹在楚吴之间,竟被聪明误国
神秘消失的聃国——因同姓联姻,违反周制而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