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微的皇帝,他出生于钟离县东乡,今安徽省凤阳县,濠水边的一个贫苦农户之家。因为正值元朝末期,农民的徭役赋税繁重,贪官污吏鱼肉百姓,使人民长期生活于水深火热中,所以自朱元璋落地之日起,他就逃脱不了挨饿受困的生活局面。因为朱家一家是元朝顺民,所以被理所当然地编入了固定户籍。元朝的户籍种类十分繁多,有民户、军户、匠户、矿户、入户等多达几十种,不同的户籍向朝廷交纳的赋税也不一样。
朱元璋一家最初便属于矿户中的淘金户,每年要向朝廷交纳一定量的黄金充当赋税,这对本就贫苦的朱家来讲,更是雪上加霜。被逼无奈下,朱元璋的爷爷朱初一只能种粮后把粮食变卖,然后再用钱换得黄金纳贡。在这种繁重赋税的折磨下,没过几年,朱家一家便挺不住了,于是在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8岁时,在爷爷朱初一的带领下,一家老小便北渡长江,逃到了淮河一带的旴眙谋生。可见当时的赋税之重,盘剥之深。
为了谋生,朱家几次迁徙,到朱元璋出生时,已经移居到了钟离镇的东乡,朱元璋便是在这个小乡镇的破庙里出生的。当时正值秋高气爽的收割时节,朱元璋的母亲陈氏想到农田里去帮丈夫播种小麦,不料走至半道便腹中阵痛,无奈下只能走进附近的土地庙进行生产。在元朝时,抑制汉文化发展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因为赋税繁重,农民所获都满足不了一年的吃食,所以家中很少有有文化的人存在,因此在给孩子取名时,也经常按照同辈分的兄弟排行取名,如此既省事又好辨别。
朱元璋这一名字是后来他给自己取的。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因为在家族同辈人中,他是第八个孩子。为了避讳祖、父的名字,朱元璋这一辈孩子的名字便以“重”字开头。可以说朱元璋在家里还是非常受宠的,即便日子过得非常清贫辛苦,他的父母还是坚持把他送进了私塾读书。但是因为后来家中实在没有多余钱财,朱元璋便不得不中途退学,跟随父亲下地务农。虽然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却没有影响他的正直思想,而这要得益于他父母的言传身教。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是一位十分忠厚老实的农民。他一生勤勤恳恳,恪守信条,主张自食其力,用勤劳的双手脱贫自救。他经常对朱元璋说“凡人守分植材,如置田地,稼穑收获,岁有常利,用之无穷。若悖理得财,如贪官污吏,获利虽薄,有丧身亡家之忧。”而这也铭记于朱元璋的内心,因此在后来建立明朝时,特别强调吏治清明。母亲陈氏对朱元璋的影响很大,她一生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对于朱元璋这个小儿子非常喜爱,最喜欢给他讲外祖父抗元的故事,朱元璋每每听闻都非常敬佩,他也希望成为像外祖父那样的人。从幼时起,反元的种子便滋长在了心底。
公元1344年,元朝的至正四年,江淮以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沟塘干涸,土地龟裂,百姓无望,只能求助于上天,希望速降甘霖,以缓旱情。然而事与愿违,天不佑民,甘霖未至蝗虫先到,所过之处庄稼无一幸存。这一年路有枯骨,树无完皮,已经到达了人竟相食的地步,如此又滋生了新的问题:瘟疫蔓延。朱元璋一家虽说贫困,但也生活得其乐融融,然而这场瘟疫却摧毁了这个清贫却知足的家庭。从至正四年四月初六到四月十八,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相继而亡。办理了三桩丧事后,活着成为了朱家人最大的目的。与其抱守一处,不如适当分散,朱家人便各自分开寻找活路去了,只留下了朱元璋,一人孤苦伶仃留在家中。
邻居王大娘告知朱元璋,朱五四有意想让他入皇觉寺为僧。于是在濒临饿死的状态下,朱元璋在汪大娘的带领下来到了皇觉寺,成为了一名普通的行童。行童就是寺庙中的杂工,几乎所有杂活都由他来做,而且每日等他干完活后,其他和尚早已吃过饭了,留给他的也只是一些剩饭。不仅如此,寺庙中的和尚们也经常对他冷言冷语,呼来喝去。这让朱元璋的心里十分不平,原来佛门净地也是如此等级森严,众生平等,只是口头上说的好听,朱元璋便背起包袱,四方云游化缘去了。
朱元璋一路上向受灾较轻的地方走去化缘,他挨家挨户乞讨,受尽豪门冷眼,一路上忍饥挨饿,尝遍人间辛酸。这段苦难的经历,锤炼了朱元璋的毅力,同时也让他更加了解社会世态炎凉和民间疾苦。这让朱元璋在后期统领红巾军以及建立大明方面打下了坚实的民心基础。他统领红巾军时,严禁士兵骚扰百姓,这在当时众多的红巾军首领当中是非常少见的,因此他也要比其他首领更得民心。在建立明朝后,朱元璋十分注重汲取各个朝代的治国成功之道,他非常欣赏陆贾提出的“马上打天下,下马治天下”的治国真理。他把招揽人才,选贤任能当做主要任务,怀着救民于水火的真实情感,朱元璋减赋轻税,创建了一种清明的廉政局面,并且一直延续了好几代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