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底戈壁滩是一个难得的雨季,春雨敲打在窗户上,正是“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时节,五一小长假,朋友惊喜的打来电话说:“要拉我到乡村原野见证一下河西纯粹的艾灰面”,我在电话里幽默的说:“骗人,又在面粉里掺和一点菠菜叶子糊弄我,我只有十二元稿费,刚够吃两碗牛肉面,请不起客·····”
人总有点自知之明,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有规则,有秩序的社会,莽莽原野已被人所主宰,世界万物被人分为有用与无用两大类,田野里的野菜大多已被农药杀死,马齿笕、车前草、蒲公英、苦苦菜•••••被当做杂草在田野里清除,就是别人家的苜蓿地田野,也不由你随意采摘。
“我们家的梨园,让老屋邻居老婆婆指导,我亲自擀面。”朋友忙着做解释,于是和朋友一家驱车来到了原八一农场四营分厂,好大的一片梨园,我踏入梨园,惊起两支野鸡,野鸡惊慌失措的鸣叫飞出梨园,一阵戈壁风袭来,梨树上的梨花纷纷飘落,梨园里地下的荒草遮盖了灰色的地面,由于梨园效益低,产出与收入失调,梨园处于自然生长状态,所以梨园野草丛生,蒲公英、车前草、艾草•••••铺成开来。
我是一个有自制力的人,四月底是梨花败落的时节,人为的碰撞梨树,梨花飘落影响梨树挂果,我犹豫了一下说:“梨树是有主人的,主人家找上来怎么办?”
“我们家的梨园,你尽管采···”,朋友一边解释,一边从梨树边支起一口锅,我在梨园游玩欣赏风景,朋友几铲子就采集一大堆艾叶,他把嫩艾叶清洗好后,在锅里加入了一碗水,把艾叶放在锅里,煮嫩,然后把煮沸好的艾叶水倒在一个盆子里,对我说:“我到老屋里擀艾灰面”,我也出于好奇跟着朋友。
我们在一个老婆婆的指挥下,做起了艾灰面,朋友在艾叶水盆里掺入了一点蓬灰水和食盐,把艾叶水和面粉掺匀,做成了一个方形面团,老婆婆拿起擀面杖,皱褶的脸上带着微笑,她挥舞擀面杖,指着方形还有点椭圆的面团说:“在面团拐角用擀面杖揉压”。
朋友使劲力气,用擀面杖反复揉压面团拐角,然后把椭圆面团铺成一个方形,然后再糅合,如此反反复复,朋友用擀面杖压了四遍,一个灰绿色面团形成了,艾叶均匀的分布在面团上,洒满了青色的斑驳,点点滴滴如同绿色的翡翠,在阳光下发出绿色耀眼的光芒,朋友用擀面杖压着面团,脸上也渗出细细密密的汗珠,他幽默地说:“艾灰面这么难做”。
老婆婆用指头戳了一下面,笑呵呵地说,“艾灰面揉得还是有点软,还得揉压。”
艾灰面这么难做啊,我将信将疑看着老婆婆,朋友只得将绿灰色的面团扣入盆中,老婆婆抓了一把干面粉,洒在面团上说:“面团柔软后撒一点干面粉再揉压均匀”。
朋友重新把揉软的面团,用擀面杖再压,面团呈现一个个青色的楞波浪,最后面团青色的椭圆面团,朋友把面团擀成薄厚均匀的一大块子,老婆婆颤悠悠把灰面叠成长条,用刀切成里细面条,用手一弹,抓起了一把面条,朋友把擀面杖搭在我的肩膀上,我们两人抬着擀面杖,而我也在观察老婆婆的巧手艺,捏灰面,老婆婆双手攥紧面条,有秩序变换着手势,面条在老婆婆手里变长了,这就是艾灰面。我拿了一根面条,用力一扯,面条有力道。
我才知道,真正艾灰面工序复杂,要花大力气揉面,才能捏好,艾灰面做好后,要做臊子,臊子就是用黄花菜,或者苦苦菜叶切细,做成醋卤子,吃的时候,将煮好的艾灰面捞入碗里,加入醋卤子,香味扑鼻的艾灰面就成行了。
老婆婆揉的面,就是地道正宗的河西艾灰面,五月端午节前夕,河西人家家都会做,在四十岁以上村民的生活中,是一段必不可少的的经历,吃一碗艾灰面,那青青的灰色,可以滋润,熏染三千年河西走廊先民的心灵与精神。
艾为何物?河西艾灰面又从哪里开始呢?
我抚摸着六边形的艾叶,微白色毛绒绒表面,想象艾叶与河西走廊同步共鸣的文明,艾灰面中所蕴涵的厚重的底蕴文化,河西人对祖先和自然的崇拜,蕴藏着河西民族精神的华夏文明传承的符号基因,吃艾灰面内心有一种自豪感和华夏文化认同感。
艾灰面从哪里来?又是谁做的?已无从可考,但有蛛丝马迹可寻,古代是没有蔬菜的,所谓的蔬菜是青菜,野菜的总称,我国蔬菜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神农尝百草的时代,《毛诗》曰“其簌维何,惟荀及蒲”,古代蔬菜的种类主要是野草和竹子的嫩芽。香蒲的茎叶等,最早古人不叫“蔬菜”而叫“菜蔬”。
古代菜蔬还有一个别名叫“馑”,《尔雅》说:“菜谓之蔬,不熟曰馑”,饥馑就是生吃野菜,古人多以猎获野兽,肉食是稀缺的资源,马用来骑乘,牛耕田,杀牛如同杀人,是死罪,猪还在半野生放养阶段,所以在缺乏肉食的日子里,主要喝小米,古人饮食就是在小米汤加一点采集的野菜,碰到饥荒年农业歉收,先民只能以吃野菜为主,吃久了人的会脸露“饥色”,比喻为“菜色“,菜色食菜之色,民无食菜之色”,是判断明君还是昏君的标准之一,《礼记》:“仲秋之月,乃命有司,趋民务蓄菜”。
《史记》《汉书》《后汉书》是华夏文明三个转折时代,《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汉书》“准天地,通阴阳,穷人理,改万方,察盛观衰”,而《后汉书》崇仁义,讲守节,转叙述人物的耿介性情,《后汉书.光武帝纪》写光武帝在饶阳骗食的经过。饶有兴趣“(光武等)至饶阳,官属皆乏食。光武乃自称邯郸使者,入传舍。传吏方进食,从者饥,争夺之••••••”
光武帝手下饿极了,官员们一见到饭食,就强起来,饿极了的人在食物面前是装不出谦谦君子,饶阳骗食的闹剧,体现了光武帝遇到大事不慌,随机应变的一代帝王伟业形象,可见民以食为天。
西汉王朝建立初期,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每到秋末,官府就命令和召集乡民采集野菜,以便过冬,这个遗风得以传承,西汉王朝建立,在近百年的休养生息之后,到汉武帝时,已发展称当时世界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版图最大的封建大帝国,从汉朝汉武帝儒家将《诗经》奉为经典,并教育孩子读《诗经》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汉武帝《诗经》是最贴近自然的经典读物,《诗经豳bin风.七月》的“春日迟迟,采蘩祁祁”,那个“蘩”字萦绕在我的心中,不知“蘩”为何物?幸亏有《诗经》的解读本《毛传》,“蘩”白蒿叶,白蒿叶似艾,上有白毛,今日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蒸。原来《诗经》的“蘩”就是野地里的“艾草”,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在河西击败匈奴。古代祭祀与出兵皆为大事,《春秋》书所谓“有大事”,就是常说的祭祀,《左传》记载:“苹蘩蕰藻,可荐鬼神”,古人祭祀一种物品,艾叶作为香草,可以说是遍地都是,河西地区人口稀少,汉武帝在河西屯田,开始移民实边,调出击败匈奴的60万将士在河西屯田,今天新城子塔尔湾,红山窑水泉子、还有屯田汉代犁铧的痕迹,吃着艾灰面在我脑海中展开了一个广阔的背景,仿佛看见三五成群一些戍卒家属,在河西广阔的原野,在金川河流域、西大河流域,山涧溪流边采摘艾叶奔走在原野的情境,正因为有了戍卒家属,采集艾叶给征战的丈夫做一碗艾面,祈求平安,艾灰面才得以流传,汉武帝在河西屯田,移民实边就有了艾面的雏形,在河西漫长的岁月中,环境由此改变,生命由此繁衍,文明就此诞生,一碗艾灰面在河西大地流传。。
人生的幸运不是在于什么降落在我们的头上,而是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它。吃一碗艾灰面我们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