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个月里,来了三次老城厢;最遗憾的就是开始关注这片区域的时候,已经过了它最好的时代。这次换了路线,从拆迁废墟遍布的小南门一直走到尚存一丝人间烟火的老西门,一路上东江阴街菜场、乔家路、望云路、梦花街已经能如数家珍;老城厢的老建筑们将来何去何从?直到走到唐宁书店,才些许有了一种答案。
上海的1.0时代老城厢是目前上海市区的12大历史风貌区之一,它坐落在已经告别历史舞台的南市区。如果说城市CBD的高楼大厦是上海3.0,衡复风貌区和外滩风貌区等地的欧式建筑是上海2.0,那么老城厢里的江南风情民居建筑,就是最初的上海1.0。它们,都是上海。
本土文化聚集地过去,上海县城的城墙内是“城”,道台老爷坐镇其中;城墙外繁华之处是“厢”,城墙边围绕着护城河。如今的地图上能非常轻易地辨别出中华路环线区域,环线内的那个“圆城”,就是过去的老城厢。在近代拆城填河之前,中华路与人民路围起来的那个圈就是护城的河浜;城墙内也是水网纵横,一派都市江南水乡的景象。明清时期的上海,就有着完整的水陆双棋盘格局。
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上海历史的发祥地,它见证了上海从元代建县,到后来成为江南大都会,再到开埠后的风起云涌,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与新生。老城厢也从最初的上海县治,到后来的南市区,以及现在归属的黄浦区;700多年来的历史发展痕迹,它始终代表着上海的文化之根。
因为老城厢的存在,可以确认上海开埠前绝不是由一个孤悬海边的“小渔村”,一蹴而就变身为东方大都市的。就连宋朝在上海设立的“上海务”(上海最早的政府机构部门,帮朝廷征收酒税的办事机构),也绝不是一个小渔村能够托起的。直到现在,老城厢依旧是上海硕果仅存的、呈现上海传统城市生活面貌,体现市井百态的聚集地。
这次的我们,经过了这些地方东江阴街菜市场还没走进菜场就看到了三三两两的附近居民,两手提着装满食材的袋子,采购归来。在已经拆得差不多的小南门,只有菜市场还是依旧热闹“烟火集散地”。这里腊月里那片的“腊味森林”,连电视台都会来报道。随着整片街区动迁的完成,同样在拆迁范围内的东江阴街菜场也进入了谢幕倒计时。地址:东江阴街129-4-6号交通:地铁9号线小南门站
上海电话局南市总局旧址上海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电话电报局,1955年改为上海市市内电话局中华路分局,现在是中国电信办公点,为老城厢区域少数的大型百年老建筑。1920年建成的钢混结构、新古典主义风格。基座正面有一座忘了时间的大钟,时间停留在了10:16分;就和脚下这片土地一样,被按了暂停键。地址:中华路734号交通:11路/324路 大南门站
凝和路、乔家路、光启南路明清至民国初年,乔家路是老上海政治、经济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梓园、九间楼、宜稼堂、乔家栅的“栅”、小南门警钟楼都在沿线附近。从徐光启到爱因斯坦,太多的名人都曾在此居住过。那时候,乔家路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南京路。之前文章特意写过乔家路,这里就不再次展开介绍了。
现在此地是老城厢的空城地带,每次经过都会觉得萧瑟落寞,偶尔会路过一两个搬运家具的工人,代表人们还没忘记这里。
望云路拆迁旧改进度已完成95%。曾经是老城厢典型的熙攘喧闹地带,也是上海县城的主干道。现在不少弄堂已经是人去楼空,只留下了四处流浪的猫狗,以及少数还晾晒着衣服的窗口。走到望云路上的寿康里,仍旧能看到气派的砖雕、拱门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然而网上关于望云路的资料少之又少,更别说路上的某一条弄堂。
今后大家回忆起望云路,也许只能想起已经闭店的望云路生煎了。
静修路、梦花街、文庙路老城厢最后的人间烟火,在静修路、梦花街一带依旧能看到头顶壮观的“万国旗”飘扬,沿街的店铺热火朝天,邻里们倚在墙边说着家长里短。老城厢的市井气息以及所剩无几的人情味,都在这里了。
文庙从去年开始就闭门大修,记忆里淘书的市场、摊位也早已没有踪迹。文庙路上只有沿街几家动漫手办屋和一家卖香酥鸡炸串的店铺还留存着,成为大家追寻儿时回忆的窗口。
这里记录着无数人的童年,也有无数人的梦想在这里启程。我们一方面期待旧改拆迁能让这里的人获得更好的居住环境,但是也不希望这里被改造得面目全非、连怀旧的地方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