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家族置放宅院里的耕读传家石匾
张丰毅主演的电视连续剧《长沙保卫战》里有一个与耕读传家有关的片断,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长沙保卫战即将打响前三个市民到一个大宅子门口思考与商量的情景。
我们需要留意一个现象,近年我国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中呈现了不少与耕读传家相关的内容,《长沙保卫战》只是其中一例。
《白鹿原》是前年非常火的一部电视连续剧, 里面有一集讲到,朱先生领着白嘉轩到了祠堂一块写着“耕读传家”四个字的牌匾底下,叫白嘉轩把牌匾里他亲笔题写的“耕读传家”四个字挖了,或是拿一块布把它蒙上,说是没脸见祖宗。为什么没脸见祖宗就要把牌匾摘了呢?原来啊,“耕读传家”这四个字就是他们白家祖宗的家训,要求白家子孙后代一定要以耕读传家,否则就不是白家子孙。
《白鹿原》里朱先生亲手写的耕读传家牌匾
朱先生要白嘉轩挖掉四个字的就是这同一块牌匾
那么什么是耕读传家呢?
大家一查百度百科,上面是这么写的:“耕读传家指的是既学做人,又学谋生。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我认为这个定义很有问题,它解释了耕田与读书的意义,但未触及“传家”这个“耕读”的目标指向,从而忽略了这个词语的由来与提出者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说未在整体上、关键点上进行阐述,因此这个定义至少是不准确、不严谨、不完整的。
几年来,以耕读传家为路径重塑好家风,慢慢在全国各地形成的声势可用浩大来形容,各基层单位、社区、民间教育机构不断开办耕读博物馆、开展耕读文化节、好家风演讲比赛、耕读传家教育,传统媒体在这过程中非常支持力度很大,比如,央视曾开过《耕读传家》栏目,安徽卫视开办《中华好家风》节目一直热播至今,这两档节目都是由著名主持人杨澜主持,主要专家嘉宾为钱文忠与郦波两位教授。
当然,术业有专攻,学术界关于学术方面可以有不同意见,对于两位教授在电视上关于耕读文化与耕读传家的解读,不少方面我的持保留态度的。
我给耕读传家下的定义:“耕读传家”指的是通过在大自然中劳作并在劳作之余读书学习、创作研究、体悟安身立命为人处世之道,以此建立与传承良好家风,使家族基础扎实至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家族传承方法与文化现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终极目标的缩影与实现的路径。
杨澜在主持安徽卫视《中华好家风》节目中讲述耕读传家
理解耕读传家定义的前提是对“耕”、“读”、“传”、“家”四个字的来源与语境分析。
一、耕
耕,是“耒”与“井”二字组合的会意字,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耒”,可看作犁的前身;“井”,这里指的是田,由于我国周朝初年已盛行具有一定规划、道路和水渠纵横交错的形状像“井”字方块田的井田制土地制度,此处指的即是田地。因此,“耕”的本义为犁田,以犁翻松田土,泛指耕种、农耕之事,这是狭义之耕。
我认为,“耕读传家”语境之“耕”,应回到其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中来,才能对此达到正确的理解,应为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在内的第一产业里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脑力与体力运动,这是广义之耕。至于指代写作、以口谋生、读书、求道的“笔耕、舌耕、目耕、道耕”等“耕”的使用可归为耕读文化范畴,与具体的“耕读传家”情景语境不符,显得过于泛滥,宜弃之。
钱文忠教授在《中华好家风》节目中解读中国耕读文化
二、读
原指读书,“耕读传家”语境里,不能等同于诵读抄写诸如《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儒家经典著作、唐诗宋词、《章氏家训》或《曾国藩家书》之类书本的知识搬运层面,而是人们在阅读、学习、创作与研究等过程中与知识相关活动的总称。
这里的“读”与“知识”,同样不可等同于现在人人皆知的国学,更不能等同儒学,当前国人潜意识里对国学的认识,在经典方面停留于儒家四书五经,在人物方面止步于孔孟朱熹王阳明以及其他廖廖数人,实在是一大误区,可见中国文化在常识普及程度上的脆弱。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三、传
为传授、传递、传承之意,是某种物体、动作、状态或精神的转移、延续。
四、家
家的甲骨文图形是三面及顶上围着的“豕”。“豕”,象形,“猪”的意思,从造字本意来看,“豕居之圈曰家”,是非常温馨的一幕场景:可避免风雨日晒的地方之内蓄养着动物,是屋顶下之人与可视为财产的蓄养众生的共存。“耕读传家”之家则不仅仅是家、家庭,指向的是多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家庭的集合:家族。
郦波教授在《中华好家风》节目中解读耕读文化
耕读这两个字对于耕读传家这个家族传承方法来讲,不能拆分,就像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一样,不能将“知行”拆分,有人认为“认识到了之后去行动”就是知行合一,这是错误的理解。
怎么样?这里颠覆了你对耕读传家与知行合一原先的了解吧?
耕读传家自从1100年前由福建人章仔钧首次写进章氏家训以来,深深影响了我们中国的历史进程,变成我们中国人品格与价值观的一部分,堪称先人留下的为人处世宝典,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代帝王将相对此都很注重,民间更是如此。北宋中期以“耕读传家”为核心内容的家训蔚然成风之后,类似于“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感悟与耕读相关的建筑、匾额、石碑、家书、生活方式、家族传承方法一起成为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刻也最为有效的家训类型。
现在我们所看到影视作品里耕读传家的场景,正是中国几千年来的耕读文化与宗法制度、家族传承方法相结合的情景再现,事实上,根据历史记载,我们的耕读传家传统从上古时代四千多年前的舜帝在历山耕读就已经开始,五代十国时期的章仔钧只是第一次明确把这四个字作为一个整体写进家训,使后世将这四个字作为一个成语使用,形成影响深远的一个文化现象与家族传承方法,只是近几十年,我们差点把它给忘了。
刻有耕读传家四字的门楼,这种情形散见于全国各地
清朝的时候,曾国藩、左宗棠就是以耕读传家治家治军与行政管理,成为一代圣人或成为被梁启超高度称赞的人。
好了,这期我们就讲到这里。喜欢我们这篇文章的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经常一起交流关于耕读传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