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直播的时我和大家聊起,这几年我接诊儿童及青少年咨询很多,挺有感触的。
前两年就有个家庭咨询让我印象深刻。
起初来咨询的是上初中的孩子,抑郁、焦虑导致无法上学。后来在一次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父亲表达了做家庭咨询的意愿。
我听到家属主动这样说,心里是高兴的。
因为儿童和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往往和家庭环境、父母互动有关,但能承认这点的家长很少,愿意配合接受家庭咨询的更是寥寥。
我觉得家长主动这么说,至少能看出他们对孩子的重视,对心理学有一定的了解,以及有着做出改变的意愿——这都是好事。
但一切并没有我想得那么顺利。
慢
孩子爸爸开始述说想要做家庭咨询的原因——他认为妈妈总是过多管教,激怒孩子引起情绪波动,影响孩子康复。
在爸爸向我讲述的过程中,孩子妈妈几次出口反驳都被打断,可能毕竟在我这个外人面前,她不想爆发争吵,于是憋着一副忍让的表情不说话了。
直到爸爸说完了,妈妈才对我说:“老师,不想做家庭咨询。”
妈妈说,她的工作非常忙,节奏很紧张,所以一直以来她都过着非常讲求效率的生活方式,也会表现在对孩子的要求上。
而爸爸和她在教育上的观点不同。一直以来都是爸爸和孩子的互动比较好,父子更聊得来。
她觉得既然自己和孩子性格不合,容易发生摩擦,那么为了孩子好,她愿意退下来,以后会减少对孩子的管教,干脆少介入。这样大家就相安无事了。
她不想家庭咨询让她为了配合别人去改变生活方式,怕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里会怎么想,是不是会对妈妈有些评判?
但我看到、听到的是她长久以来的隐忍和无处可诉的委屈。
妈妈当然是爱孩子的,但因为她和爸爸教育方法不同,孩子每天面对着“虎妈”和“猫爸”,自然会和家里“管得松”一些的那个人亲近一些。
爸爸越松,教育理念要求“严”一些的妈妈越会觉得这样下去就糟了,更会去盯住孩子“需要紧”的部分,孩子就更抵触。
你逃我追,三口人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循环。时间长了,妈妈怎么会感觉不到呢?
身为亲妈,孩子跟自己不亲甚至表现得不喜欢自己,而原因是“我为了孩子好”,她怎么能不委屈呢?
甚至在讨论家庭教育的时候,她都没有话语权,说什么都被打断和否定。她也觉得很无力,所以干脆说:既然你们觉得我是“万恶之源”,那我撤出,你们自己来。
在我看来,这当然是不可取的。真这么做的话,只会让家庭关系更加失衡。
慢
父母在教育上意见不合,真是非常常见的。两口子过日子都还有很多分歧,更别提再加上个孩子。
经常有妈妈问我,和孩子爸爸在带娃理念不同,怎么办?为了在教育孩子上保持统一,两个人经常争吵,怎么办?
我想起果果小时候的一件事。
有一次我和老公带果果逛儿童用品店,忽然就被激烈的争吵声打断了。果果受到了惊吓,立刻跑过来抱我的大腿,可见吵架的声音有多大。
我绕过货架一看,是带着孩子的两个家长,一个妈妈(A)和一个爸爸(B)吵起来了。
只见B爸爸气急败坏地说:“你说谁?!你说谁?!”
A妈妈理直气壮用手指着B爸爸说:“说的就是你!小妹妹一直抢我们东西,你这当家长的管都不管,没家教都是家长教的!”
“你说谁没家教?!”B爸爸显然不擅长和女性吵架,虽然很愤怒但只会重复说,“你说谁?!”同时也开始指对方。
“说的就是你,会教育孩子吗?不会教育别带出来!怎么当家长的?!”A妈妈在滔滔不绝之间,原本只是指着对方的手开始有了推搡动作。
店员都跑出来劝架。有的劝他们不要惊扰其他顾客,有的劝B爸爸身为男性退让一步。
C妈妈从货架中跑了出来,不知道是哪一方的朋友:“怎么就这么一会儿就吵起来了?”
原来,母婴店内有个儿童游戏区,A妈妈和B爸爸各自带着女儿在里面玩耍。
B爸爸家的小孩怎么看也不到两岁,正处在物权建立期,觉得全天下都是自己的,会去抢别人的玩具。
A妈妈的女儿怎么看也至少4岁了,可能性格温和一些,被抢了虽然委屈,但又不会表达。
A妈妈在旁边,眼看着女儿一直被抢,很是憋气,又看B爸爸一句话也不管自己家孩子,怒火中烧,觉得“这家长太不懂事了”、“上梁不正下梁歪”、“大的小的都没有家教”,指着鼻子骂起来。
B爸爸又委屈又愤怒,急急地说:“我怎么不懂事了?你让我怎么管?孩子都玩得好好的,我一直在旁边看着……”
A妈妈:“小妹妹一直在抢我们东西,你就看着、就不说……”
C妈妈不知道是哪边的人,只听她说:“这是孩子之间的事情,能不能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最后结果是A妈妈忿忿不平地带女儿离去,孩子噤若寒蝉,满眼是对游戏区的依恋。
A妈妈的教育观其实没什么不对,我相信,如果是她的孩子引发与其他小朋友的冲突,她一定会站出来教育孩子。
B爸爸未必是不懂得规范孩子,或许是身为男性不把小打小闹当回事,以为小孩子发生争抢很正常,只要他在旁边看护保障安全即可。
两个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太一样,这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A妈妈看到B爸爸不管,实在看不下去,可以教自己女儿表达诉求。
孩子说不出来,如果她实在气不过,也可以和蔼地说一句“不可以抢哦!这是姐姐先拿的。”大不了扭头走人,为什么要大吵大闹呢?
因为A妈妈一定要让B爸爸接受自己的观念和方法——我的才是正确的,你的就是错的,你怎么能放任孩子没教养?怎么能一直错下去?!
冲突的原因是,她在把自己的教育观念加到对方身上,认为对方必须认同和接受。
一个家庭的两口子都未必能统一,更别提陌生人了。当然会吵起来啊。
慢
我们很容易觉得,自己从小到大遵照的生活方式就是最正确的。
尤其是为人父母以后,仿佛有了一个合理的渠道和对象来倾泻我们的世界观。但“强迫别人症”,恰恰是我们最需要小心避免的。
想想那些小区大妈,为什么要一直向你灌输她们已经落后千八百年的“中国式育儿观”?
想想咱自己家的老人,为什么认定你穿得太少,给孩子也穿得太少,恨不得捂上大棉裤、二棉裤?
我们总把这些归因于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以为这些言行是上一代人才会有的,但仔细想想,我们自己也没有潇洒到哪里去啊。
上次直播里我也和大家说,我不认为在一个家庭中,爸爸妈妈的教育观念要完全统一。
还是那句话——两个不同的个体,有分歧很正常。
比起给孩子塑造一个“爸妈完全统一”的完美想象(我还开玩笑说过,抱着这样幻想的孩子以后自己恋爱结婚可能会有些艰难),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有意见分歧,其实更真实。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耳濡目染学习到——当我爸妈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他们是怎么解决分歧的。
我的爸爸妈妈是通过激烈争吵来表达意见不合的吗?我的爸爸妈妈是靠着对另一半充耳不闻、我行我素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吗?还是,我的爸爸妈妈会认真聆听对方,考虑对方的感受,也能理性地一起讨论,相互接纳,愿意尝试,做出约定,并付诸行动呢?重要的从来不是“统一”、“一致”,而是让孩子看到人与人之间即使各有差异,但依然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求同存异”,共同生活得很好,将小家经营得很好。
这才是我们当父母的,要传递给孩子的人生智慧。
有妈妈问我,听起来并不容易,具体怎么操作呢?我在直播中给大家推荐了「PET父母效能训练」,里面的“第三法”就是专门讲这一点。
现在疫情,不方便给大家开线下工作坊,我推荐大家先买书来看看。但上次直播后我上网搜,这本书好像暂时绝版了,目前看到的都是高价二手。
所以我也在计划给干脆大家开线上课试试。大家可以先关注视频号「小短腿图书馆」,关注后有直播就会自动显示。
每周六晚上19:30我都会开直播和大家聊天,有育儿问题可以来直播间提问。后续课程消息也会在这里发布哈!
——END——
作者:花时间。微信公众号「慢成长」创始人,国际新闻硕士,四语妈妈,童书译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美国加州PAU心理学研究生。创立公众号慢成长,分享具有国际视野的早教发育、儿童心理、亲子教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