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群人,60多年前,他们曾走近雷锋。他们是雷锋生前的战友、同事、工友与雷锋辅导过的学生等。多年来,本文作者自南到北深入许多地方,寻访了这群特殊的知情者,考察遗迹、遗物,察看加密档案,翻阅大量文献,寻找真实的雷锋,寻访雷锋离开的日子里他们的作为,多视角再现雷锋及他们平凡而真切的人生岁月。
一晃雷锋牺牲整整60周年了。这群人,今天忆及与雷锋接触的点滴,依旧激动不已。
接任抚顺市建设街小学校外辅导员后,雷锋与少先队大队、中队干部们合影。季增 摄
乔安山:难以释怀的、永远的痛
乔安山是雷锋生前工友、战友。因为最亲密的战友雷锋牺牲,退伍后的他曾要求调离熟悉的环境,背负着压力的他曾长时间过“隐居”生活,对外不再提及与雷锋间的关系。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公映,让作为主人公原型的乔安山重新回到真实的生活。
衣着简朴,言谈随和,目光慈祥而真诚。被采访那天,乔安山一如往常胸前佩戴着一枚雷锋像章。乔安山视雷锋为“楷模”。他说:“几分钟、几秒钟可以成就一个英雄,而楷模却需要时间的打磨。雷锋就是一辈子做好事的楷模,雷锋的一辈子仅有22年。他做的好事也没有一件是惊天伟业,都是你我他能学能做的平凡事。”
60年过去,乔安山的记忆力也不如从前了,很多事情都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可是那一天的情景却在脑海里变得越来越清晰。言及雷锋,乔安山黯然神伤。
1962年,沈阳军区工程兵工程第十团运输连四班在辽宁铁岭下石碑村的工地施工。
这年8月15日一大早,因为雷锋接到通知要赶回抚顺营区,于是与乔安山连早饭都没吃就上路了。乔安山记得,最初是雷锋开车,走到半路,雷锋下来让自己去开车,说让他多实践,提高驾驶技术。于是,乔安山就把雷锋换下来,一直把车开到营区。“到了营区之后,雷锋对我说,他去连长那报告一声,顺便请示一下自己保养车的事。过了一会儿,雷锋回来了,说先去把车冲洗一下。于是,他指挥我驾驶转弯,我也看不到他,车撞上了一根晒衣服的、铁丝绷直的木杆,木杆撞折,连着铁丝,木杆弹回来正好砸到雷锋的太阳穴上。当我意识到不对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最好的战友牺牲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乔安山不能接受。经过多次审查,有关部门认定此为一起意外事故,让乔安山参加了雷锋的治丧委员会。当时,乔安山和战友负责给雷锋守灵。
次年1月,雷锋生前所在的班被命名为“雷锋班”。听到这个消息,班里战士别提有多高兴了,然而乔安山反而加重了自己的负罪感。尽管组织上作出了“意外事故”的结论,但也无法挽回雷锋牺牲的事实,那是他最亲密的战友。
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乔安山下过岗、捡过破烂、跑过私人运输,但无论日子如何清贫,他都将自己视作雷锋生命的延续。20多年来,他与家人虽然生活节俭,但做社会公益、扶贫解困、捐资助学从不吝啬,常年坚持宣讲雷锋。如今,在乔安山的家里,能够感受到这是一个“雷锋的家”——到处充斥着雷锋的影子:铜像、照片、纪念品……让人感觉到,好像雷锋才是这个家的主人,或者这个家主人的灵魂是雷锋。他们一家三代八口人,被誉为家庭版的雷锋班,并被全国妇联推选为“全国最美家庭”。
孙桂琴:12条红领巾系成大圈绕在坟墓上
孙桂琴是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曾为沈阳军区总医院副主任医师。在她印象中,雷锋叔叔个头不高,十分热情开朗,就像一个“大朋友”一样。
1962年8月15日,是抚顺市建设街小学开学的日子。学校派了孙桂琴等3名少先队干部去请雷锋参加开学典礼。走在路上,孙桂琴与同学就听群众说运输连出事了,雷锋牺牲了。“我们谁都不敢相信。当我们跑到连队才确信再也见不到雷锋叔叔了,我们都失声痛哭起来。全校1000多名师生都沉浸在失去雷锋同志的悲痛中。老师拿起书本,眼泪却先流了出来,同学们为失去亲爱的雷锋叔叔而哭成一片。”孙桂琴回忆说。
雷锋牺牲后,孙桂琴全家5口人扎了5个花圈,以哀悼雷锋。尽管孙桂琴当时只有9岁,但是她坚持为雷锋守灵。8月17日,孙桂琴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雷锋追悼大会。“当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护送雷锋叔叔的遗体走出礼堂时,只见路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圈,大街上挤满了人,就连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奶奶和没上学的小朋友,都来悼念雷锋叔叔这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为他的牺牲流下送别的泪水。”
公祭雷锋同志大会现场 张峻 摄
当时,雷锋埋葬在抚顺市戈布街附近,离孙桂琴家很远,有近20里路。雷锋牺牲20多天后,孙桂琴想念他,便与一个同学连坐车带步行来到雷锋坟墓前,悼念这位可亲的好叔叔。在那里,孙桂琴看到有其他10名小朋友也在悼念,于是提议每个人取下脖子上的红领巾,将12条红领巾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圈,围在雷锋的坟墓上。孙桂琴说,从那时起,她就觉得自己长大了,要像雷锋叔叔那样,怀着美好的理想、追求,坚定爱祖国、爱人民的信念,坚持不懈为大家做好事,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这些年来,孙桂琴以自己的方式纪念雷锋。“每年清明节或8月15日前后,我就回去看看他,悄悄与他说几句话。”
冷宽:“雷锋班”的被命名与“传家宝”的确定
冷宽中将是雷锋生前战友,是雷锋团走出来的职务最高的首长。“我和雷锋有两年零八个月时间在一个团队里。雷锋是经过了历史检验的,不是靠策划炒作出来的。雷锋影响了我们半个多世纪,并且会一直影响下去,凭的是精神。”
“雷锋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见到毛主席,生前他已接到了邀请,当年10月1日登上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冷宽说。遗憾的是,这一切都在车祸中戛然而止。
雷锋牺牲的消息传开后,共青团抚顺市委立即作出了《学雷锋做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的决定。这年10月22日,抚顺市首次举办了雷锋生平事迹展览,两个月时间参观群众达28万人次;12月12日,由陈广生采写的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开始在《抚顺日报》进行连载。自此,雷锋的事迹从抚顺传向全国。
雷锋牺牲后,雷锋所在团团党委决定正式报请命名“雷锋班”。“我随团里的首长一起到雷锋生前所在运输连蹲点,为组建‘雷锋班’做准备,后来由我代笔为雷锋生前所在的四班起草了一份申请书。”冷宽说。
冷宽随团政委韩万金下到雷锋生前所在的运输连四班,对全班战士进行考核、政审,准备申请上级命名“雷锋班”。在确定“雷锋班”成员时,党委成员在是否保留乔安山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大多数同志认为,乔安山虽然出了这么大的事故,但为人老实、工作认真,特别是作为雷锋的助手这一特殊的位置谁也代替不了。冷宽在运输连调查时,全连官兵及四班的全体战士也都希望乔安山能留下来。后经各级党组织逐级申报,国防部最终于1963年1月7日批准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的四班为“雷锋班”。
在抚顺雷锋纪念馆里珍藏着一个“传家宝”,就是雷锋生前用过的10件遗物,也是雷锋精神真实体现的实物。这“十件宝”就是由冷宽当年整理、归纳的。冷宽负责整理雷锋事迹,实事求是地把雷锋事迹归纳为10个方面,选用雷锋生前用过的10件东西,即:雷锋生前学习的《毛泽东选集》,驾驶过的13号汽车,生前用过的冲锋枪,送大嫂时穿的雨衣,训练用过的教练手榴弹,勤俭节约的节约箱,当校外辅导员戴过的红领巾,随身携带的针线包,给战友和群众理发用的理发工具,装毛主席著作、笔记本、钢笔的挎包。这“10件宝”真实地体现了雷锋助人为乐、刻苦学习、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让冷宽终生难忘的是,1964年上级决定重新安葬雷锋。那天,冷宽和雷锋班6位战士抬着雷锋的棺椁从公墓送到新的安葬地。十几公里的途中,两边是自发送行群众,有的围着白毛巾,有的戴着黑纱,有的戴着白胸花,汽车在长长的人流中整整走了两个半小时。
后来,冷宽担任领导职务后,除了本人注重宣传雷锋外,还多次把雷锋生前的战友请到部队,为广大官兵报告雷锋事迹,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易秀珍: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的哀思
易秀珍是雷锋生前的同乡、工友。她曾同雷锋乘一列火车且同编入一个小组,从湖南长沙来到鞍钢化工总厂。易秀珍同雷锋在一起工作期间,雷锋给予她多方面的帮助,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勉励,共同进步,建立了真挚深厚的友情。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牺牲。“一个礼拜后,我从收音机里听到他牺牲的消息。我起初不相信,在这和平的年代怎么会牺牲呢?消息传到我们鞍钢弓矿焦化厂,传到工厂、传到学校、传到全国各地,只要认识他的人都为他落泪。在他牺牲后的日子里,我心里难过极了,不知掉了多少泪。一想到和他在一起工作的日日夜夜,从相识到他牺牲的4年多时间,他的影子总是在我的眼前,他永远活在我心里。”
在辽阳雷锋纪念馆可看到1959年11月10日发行的《弓长岭报》,上有一篇标题为《抢救水泥》的报道,报道了雷锋和工友抢救水泥的故事。当年,雷锋跑回宿舍把自己的棉被抱出来,盖在水泥上,以减少水泥损失。易秀珍回忆,她在帮雷锋清洗盖在水泥堆上湿透的棉被时,发现被雨水浸泡过的棉絮硬邦邦的,怎么烘烤也干不透,于是她把自己被子里的棉絮掏出来,悄悄地塞进了雷锋的被子里,后来还是被雷锋发现,但他也没说破。1960年入伍前夕,雷锋特意将这床饱含工友爱护的被子还给了易秀珍。辽阳雷锋纪念馆开馆时,易秀珍捐赠了这床见证了工友对雷锋深深情谊的棉被。
如今,每年清明节前后,易秀珍都会一个人去抚顺给雷锋扫墓或到辽阳用自己的方式纪念雷锋。雷锋在我心中总是笑眯眯的,是那么阳光、英俊、帅气,作为他的老乡、工友、好朋友,我为他骄傲、为他自豪!
接受采访时,易秀珍有些激动,她说:“雷锋很平凡,但他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光和热全部献给了别人。我一想念他,就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的哀思。”
冯健:心里总觉得他没有死
冯健是雷锋生前的偶像。当年,冯健高小毕业后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带头为社里养猪,成为“养猪能手”,被评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并出席共青团代表大会,两次见到了毛泽东主席。雷锋是在湖南望城县委书记张兴玉的介绍下结识冯健的,雷锋比冯健比小3岁,因为志趣相同,一直叫她“冯健姐姐”或“健姐”。
在湖南省总工会大院内,笔者专访到了雷锋生前崇拜、敬慕的“健姐”。直到雷锋牺牲前,他们保持了6年的交往和通信。“我觉得雷锋对党、对毛主席、对新社会有着朴素的感情,他经常同我讲,没有党,没有毛主席,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他的翻身解放,也没有他的今天。他对我说过,他做梦都梦到过毛主席。”
时至今日,冯健直言不讳称雷锋是好友。“他很阳光,很爱美,很活跃。”雷锋有理想、有信仰、刻苦学习、积极工作、乐于奉献、热情诚恳、乐于助人、热爱生活的优秀品德和言行,给冯健留下了永难磨灭的深刻印象。
在冯健家里,笔者见到了当年雷锋送给她的最后一张照片。雷锋在照片背面,亲笔题写了这样两行字:“冯健姐姐,我永远向你学习。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雷锋 1961年6月4日。”
雷锋塑像 杨擎宇 作
“我们写信就是谈工作,谈学习。他曾谈过他入伍、入党的事,没有谈过自己在鞍钢的生活如何苦什么的,总是在信中说‘健姐放心’。”1962年五四青年节前后,冯健还给雷锋写过一封信,但没有接到回信。这年年底,冯健还是没见雷锋回复过一个字,“我心里觉得有些蹊跷,便向县里一些熟悉雷锋的人打听,也都一无所知。”冯健说,直至1963年2月,冯健读到《中国青年报》刊登的陈广生采写的介绍雷锋事迹的长篇通讯《永生的战士》后才知道,雷锋已在1962年8月15日以身殉职……
噩耗被证实后,冯健像失去亲人一样悲哀、痛惜。她拿出雷锋生前亲笔留言后寄赠的相片,一遍又一遍看,仿佛听到他还在热情地说笑,还在为事业、为他人忙个不停!“我心里总觉得他没有死,他还不到22岁呀!那样年轻,那样朝气蓬勃,那样可亲、可爱的人,怎么就匆匆离我们而去呢?”
冯健说,雷锋的精神影响了她一生。雷锋牺牲后,冯健长期坚持学习雷锋、宣传雷锋,像雷锋那样工作、做人。她不顾年老多病,筹集资金,保障老干部活动开展;机关每一个生病的老干部她都登门或去医院看望慰问;帮助家乡的孤儿上学;帮助农民寻找科技致富的门路;经常做报告,宣讲雷锋精神……退休前,她曾获“全国先进女职工干部”称号。2009年12月,冯健以全票荣获湖南省总工会“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2月,冯健荣获“湖南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雷锋在最后一篇日记中写道:“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道出了雷锋为人民服务的动力来源,是雷锋一生的真实写照。冯健说,雷锋精神的重要方面,在于体现着“大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爱工作、爱生活。“雷锋不是高不可攀的,人人都可以学,人人都可以做。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雷锋精神在今天并没有‘过时’。现在有人说,应该叫‘雷锋爷爷’了。我觉得,还是应该叫‘叔叔’,因为雷锋精神永远年轻!”
作为雷锋的同乡和生前好友,多年来,冯健一直想为他扫墓。2006年10月中旬,冯健与老伴自费由长沙专程前往抚顺祭奠,使这一夙愿终得以偿。她亲手敬献上了一束盛开的鲜花,默哀鞠躬,以告慰雷锋烈士英灵。在参观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时,冯健深情地细看着每件展品,重温雷锋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事迹。“其中,有关反映雷锋事迹的展品,有许多我曾亲见或亲历,感到格外亲切。”物在人亡,令冯健痛心入骨。雷锋的音容笑貌跃然眼前,他那熟悉的声音仿佛又在耳际回响。她强忍欲夺眶而出的泪水,一次次默念着雷锋的英名,久久不想离去。
(余玮,红色作家、雷锋研究专家、文献研究专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2年08月11日09版)
作者:余玮
版面编辑:杨春
新媒体编辑: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