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6月7日傍晚,章太炎吃过晚饭,由夫人汤国梨扶着,一起外出散步,不料忽然昏倒在地。经过及时抢救,他虽然脱离了危险,却卧床不起。13日突然发烧高达40度,14日凌晨,章太炎从口中吐出两块烂肉,病情再度恶化。汤国梨带着弟子们跪在卧室外的空地上,焚香祷告。七点四十五分,章太炎停止了呼吸。亲友们分明看见一团祥光从他的头顶向窗外飞出。汤国梨哭得撕心裂肺,门徒们悲声震天。
章太炎于苏州去世后,国民政府给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用五色旗盖棺。章门弟子们给他在北平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另有一帮“阔人”给他在上海也举行了追悼会,“赴会者不满百人,遂在寂寞中闭幕”。待一切尘埃落定,病重的鲁迅方于10月9日写下《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其中写道: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
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10月16日,即鲁迅先生去世前两天,他再次写下绝笔《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其中写道,我的爱护中华民国,焦唇敝舌,恐其衰微,大半正为了使我们得有剪辫的自由。剪掉辫子,也是当时(指清末,小编注)一大事。太炎先生去发时,曾作《解辫发》一文,名噪一时。
可见师徒情深。
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1869年1月12日),章太炎出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 ,因慕晚明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遂自名绛,号太炎。章太炎曾祖为余杭巨富,父亲官至河南按察使,幼承家学,非常早慧。六岁就能作诗:天上雷阵阵,地下雨倾盆,笼中鸡闭户,室外犬管门。震惊四座。
章太炎从小便是书迷,不谙嬉戏。母亲跟女眷们打麻将,他就在麻将桌旁边的小油灯下旁若无人的读书。
章太炎从小患有癫痫病。十六岁考秀才,忽然在考场上发病,父亲考虑再三,遂命他放弃科考,章太炎从此绝意仕途。后来成名,遂被蔑称为“章疯子”。
章太炎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他说,大凡可怪的议论,非精神病人,断不能想,能想也不敢说。说了以后,遇到困苦挫折,断不能百折不回,一往无前。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有几分精神病。就怕有人自称得了精神病,但是一见富贵荣华,便立刻好了。我要把我的精神病传染给在座诸君,传染给四万万同胞。
鲁迅回忆章太炎说,其人既然是疯子,说的当然也是疯话,大可一笑置之。如果他恰好骂的是自己死对头,便说,章疯子居然不疯。
章太炎的书房,四壁琳琅都是书,室内放一张床,没有一件家具。有时候半夜醒来,忽然想起某书某事,即起床到书架上翻阅,往往通宵达旦,虽在严冬,不知加衣。
有一次章太炎请客,宾客盈门,即将开席,却迟迟不见入席,赶紧派人四下去找,却在厕所发现了他。原来他上厕所时忽然陷入深度思考,竟然把请客吃饭这茬忘了。
章太炎在上海独居,没人给他浆洗衣服,衣服总是油光泛亮,远看似绸缎丝质光鲜,近观方知是陈年老垢。他在日本三年,从来没有换洗过衣服被褥,每当鼻涕蜿蜒而出,便用衣袖擦去。
章太炎在日本讲学,自己不会做饭,每天就拿面包充饥。一天弟子们看见桌子上的面包都发霉了,一问,章太炎恍然明白,原来自己好几天没吃饭了。弟子们只好轮流过来做饭,或者做好给他送过来。
章太炎在日本时,蓬头垢面,衣服经月不换,家里养了一只小松鼠,果壳与干肉狼藉,蚊虫共苍蝇飞扰。
一次,家人见章太炎脚背隆起,以为得了啥病,脱下鞋一看,原来他把袜子底朝天穿上了。
章太炎吃饭,即使桌上摆了千盘百盏,只吃面前一两盘。如果面前没菜,便吃三碗白饭离席。南方人喜欢吃鱼,章太炎虽然生在鱼米之乡,却不会吃鱼,往往连肉带刺一起放在嘴里大嚼,搞得狼狈不堪。
章太炎毫无生活自理能力,出门就回不了家。有时候走出几十步买烟,就把回家路忘了,见人就问,我家在哪里。人们说,你说出你家门牌号胡同号,我告诉你怎么走。章太炎大怒,你怎么连我家在哪里都不知道。
章太炎有一次回家,误入邻居之门,躺在女主人床上呼呼睡去。女主人购物归来,看见一个男人躺在床上,惊声尖叫起来。人们把他叫醒,他一脸茫然,我正卧榻鼾睡,你们何故扰我清梦?
有一次章太炎坐人力车回家,车夫问,住哪里。他说,家里。车夫问,你家在哪里。他说,我要回家,不知道在哪里。车夫为了挣钱,便拉着他在马路上兜圈子。家人见他没回家,赶紧四处去找,找到时他很感激车夫,随手给了五块钱。当时一个人力车夫辛苦拉车一个月才挣三四块钱。车夫拿了钱,飞也似跑了。
章太炎没有金钱观念。他让仆人买烟,给五块钱。儿子做大衣,给五块钱。盖房子,也给五块钱。对他来说,一张钞票只能用一次,从来没有找零之说。
章太炎从北京带了七千块钱去上海娶媳妇(即汤国梨夫人),有人跟他说,带现钱不方便,可以存银行。章太炎欣然同意,便委托此人去办。此人给了他一张3500的存折,他揣在兜里就上路了。
章太炎喜欢抽烟,自己抽廉价烟,招待客人用好烟。讲课时一手拿粉笔,一手拿卷烟,有时候便把粉笔塞到嘴里,引得门徒们哄然大笑。别人抽烟含着烟头,他含入一大截,点着烟没抽几口,便烧着嘴唇,疼的以手拍口,喷出余火,如同表演魔术。
章太炎喜欢吃臭豆腐。满屋子臭的捂鼻子,只有他感觉鲜香扑鼻。有人投其所好,送来臭鸡蛋,臭花生,臭冬瓜等等,求其墨宝,他乐不可支,有求必应。
章太炎给报社投稿,读者纷纷表示看不懂。报社编辑便跟他委婉提议,你写字是自娱自乐呢,还是给别人看呢。章太炎说,我只管写一篇好文章,别人能不能看懂,我可不管。编辑说,这样的话,报社就用不着你了。
章太炎给张小泉剪刀店题字,挥笔写下“张小泉前刀店”。店主傻眼,要他退还百元润笔费。章太炎说,前字的月字旁已经有了刀,何必在下面再加一把刀。老板听了,欣然而去。
章太炎自诩医术精湛,经常给人开药方治病。但他用起药来不计分量,因此谁也不敢吃他开的药。孙中山先生病重,章太炎便给老友开了药方送去,大家听说是章疯子开的方子,都不敢用。有人问他,你的学问当世第一吗。他说,我医学当世第一。
有个姓王的暴发户附庸风雅,请章太炎题字,章太炎看不起他,不给写。此人不死心,出高价托人说情,章太炎不胜其烦,挥笔写下: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王老板很高兴,拿回去悬于高堂,逢人便炫耀,这是章太炎墨宝。时间一长,有心人便看出其中玄机,原来上联没八,下联缺耻,这是讽刺王老板“王八无耻”啊。王老板顿悟,气的七窍生烟。
章太炎有一天带了长女,三女和一个门徒去饭馆吃饭,吃完只带三女回家。三女问,大姐呢。章太炎说,你大姐跟那个门徒走了。原来这顿饭是其长女的成亲宴。
章太炎在日本时没钱花,写了张纸条向朋友借钱:今已不名一文,乞借银元两枚,以购香烟。身边一个朋友说,既然借钱,为啥不多借点,两块钱够吗。章太炎说,我跟此君只有两块钱的交情啊。
章太炎谈娶老婆:别人娶老婆当饭吃,我娶老婆当药吃。
章太炎解释贫与穷的关系:所谓贫者,就是把自己的钱(贝)分给别人,自己不至于一无所有;而穷则孑然一身,连个房子都没有(弃家藏于穴内)。
清华大学组建国学院,本来想请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三位国学大师为国学院教授,王梁先后应聘,但是章太炎跟梁启超素来不对付,且不喜欢王国维研究甲骨文和诗词,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遂将聘书摔在地上,并以足践之,以示拒绝之意。
杜月笙想请章太炎题字,被章太炎严词拒绝。没过多久,章太炎侄儿在上海遇到恶势力搅扰,章太炎闻知,便给杜月笙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出面帮忙解决,杜月笙很快解决,并且亲自跑到苏州跟章太炎汇报,二人相谈甚欢。杜月笙最初叫杜月生,章太炎觉着不雅,便给其改了一字。笙是一种古代乐器,月笙者,月下吹笙也。
章太炎有一次跟弟子们在楼外楼吃饭,蒋介石和宋美龄也到楼外楼吃饭,恰好遇见。蒋介石赶紧打招呼,太炎先生你好吗。章太炎说,很好很好。蒋介石又问,您最近都忙些什么啊。章太炎说,靠一支笔骗饭吃。蒋介石说,我等您忙完了,送您回府,您有什么事可以随时来找我。章太炎说,用不到,用不到。并坚持不坐蒋介石的车。蒋介石无奈,便把自己的手杖送给了他。章太炎对这支手杖还算满意,收了。
章太炎在日本开场讲学,鲁迅和周作人以及许寿裳也想去听,奈何苦于学校上课时间和章太炎讲学时间冲突,便让章太炎弟子(后来成为大女婿)向章太炎请求,另开一班讲《说文解字》。一起听课的有八人,居于陋室,环绕矮几。鲁迅仔细听讲,认真笔记,很少发言。有一次章太炎问他文学的定义,他说,文学和学说不同。学说能启发人思考,文学能促发人感想。章太炎说,你这种分法不对。鲁迅默然不服,出去后跟许寿裳说,先生对文学的诠释过于宽泛。
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期间,身为教育部佥事的鲁迅不怕引火烧身,与同门多次前去探望,章太炎亲笔写了一段庄子的话赠给鲁迅: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上款“书赠豫才”,下款“章炳麟”。
1918年初春,夜色如墨,鲁迅蛰居在绍兴会馆里,手里夹着一支烟,构思着钱玄同交给他的“命题作文”。钱玄同和陈独秀胡适刘半农等人搞了个《新青年》,苦于写不出爆文,打不开局面,钱玄同便经常过来约稿。鲁迅说,漆黑的铁屋子几个人醒了,能打破铁屋子吗?钱玄同说,把大家一起喊醒,就有可能。鲁迅忽然想起一直试图把大家喊醒的“疯言疯语”的恩师“章疯子”来,遂“杂取种种,汇成一个”,写下了绝世名篇《狂人日记》,一炮而红,《新青年》打开了销路,鲁迅重启了新生。“狂人”意即神经病。
世事如白云苍狗。随着时光推移,鲁迅逐渐激进,章太炎却逐渐消隐。鲁迅走出了书斋,章太炎却走进了书斋,二人“渐行渐远渐无书”。
章太炎晚年自撰弟子录,其中却没有鲁迅。钱玄同问其中有何深意,他说,但凭记忆所及,无微言大义存焉。过了一段时间,章太炎重撰弟子录,这次增添了周作人,却还是没有鲁迅。钱玄同大吃一惊,不意竟有启明(周作人字)。如果说第一次写弟子录是记性不好,那么第二次写弟子录纯属故意为之。周氏兄弟同在其门下学习,他能记起周作人,怎么会记不起鲁迅?显而易见,他这是把鲁迅“逐出门墙”了。
1933年晚秋,落叶飘零,鲁迅(估计得知章太炎不认他这个学生之后)跟朋友谈到章太炎说,太炎先生曾教我小学,后来因为我主张白话,便不敢再去见他了。以后如相见,仍当执礼甚恭。自以为师弟之道,如此已可矣。
章太炎晚年之所以将鲁迅“摒出门墙”,主要原因是鲁迅提倡白话文,没有搞古文。章太炎对白话文深恶痛绝。他说,凡称之为诗,都要有韵,现在白话诗不用韵,就不能算诗。正如和尚娶妻吃肉,就只能称为居士,不能称为和尚。可是同样搞白话文的钱玄同和周作人却得到了他的认同,这就令人莫名其妙了。
鲁迅认为章太炎“革命家”属性大于“国学家”属性,还说章太炎教他的《说文解字》全不记得,其实内有深意存焉。鲁迅是以“战士”自居的,他的笔如匕首投枪,刺破黑暗,呼唤光明,“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斗士”精神正跟章太炎的“革命性”一脉传承。他说不记得章太炎教的《说文解字》,意即自己没搞国学而搞了文学,是想“揭露民族病痛,引起疗救注意”,这也是章太炎早年极力践行的。
换言之,被逐出门墙的鲁迅才是真正继承章太炎(早年)衣钵的那个人。
章太炎坚持弘扬国学,他认为国学是面对西方挑战的精神动力。他批评醉心欧化的人,这帮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差很远,所以自暴自弃,他们不晓得中国的长处,就把爱国爱种的心,一日衰薄一日。
章太炎临终立下遗嘱,不因富贵而骄矜,不因贫困而屈节。
我们为什么要读鲁迅?抛开一切高大上评誉不谈,鲁迅文章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便是他异于常人的对社会对人生的敏锐深刻的洞察力。《红楼梦》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鲁迅便是一位能让你“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名师。他的一生饱经沧桑,久历世事,他把所有感悟和理解毫不吝啬地写在诗歌中,散文中,小说中,杂文中,指引你前进的方向,照亮你奋斗的前程。读鲁迅书一卷,胜读他人书万卷。
这套新编鲁迅全集,原价198元,活动价只需99元,每本不到十块钱,喜欢的朋友赶紧入手一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