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城网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3月5日16时54分将迎来“惊蛰”节气。此时节“数九寒天”结束,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式步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的仲春时节。
“惊蛰”古称“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古人称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为“蛰”。当春天的第一声雷响起时,冬眠的动物被震醒,人们便称这天为“惊蛰”。
▶▶惊蛰·三候
我国古代惊蛰有三种物候特征,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意即桃花盛开、黄莺啼叫、燕子飞来的景象。
一候“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便引出千娇百态。
二候“仓庚鸣”。仓庚为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
三候“鹰化为鸠”。古称布谷鸟为鸠,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到秋天,鸠再化为鹰。
三候还对应着花信: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惊蛰·节俗
●春耕
民谚说“过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日的辛勤耕耘是为了秋日的收获,又是忙碌的时节,一切又是新的希望。
●吃梨
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谐音“离”,人们认为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
●祭雷神
一年之计在于春,惊蛰的到来意味着春耕的开始,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们崇奉惊蛰的节气神“雷神”。过去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贴上雷神的招贴画,摆上供品,或者去庙里燃香祭拜。这也代表着对大自然的一种期待,不希望来年遭遇气象灾害。
▶▶惊蛰·养生
●穿衣应以捂为主
惊蛰时节尽管天气转暖,但气温变化较大,尤其晚上和中午的温差相当大,大家在穿着上要注意保暖。
一些年轻的姑娘们,往往在早春时节就穿起了五颜六色的裙装,这种穿着其实对身体很不利,暴露在外的肢体会因为风寒的侵袭而出现发凉麻木、行动不灵、酸痛等不适。因此,此时节在穿着上还是要以“捂”为主。
●早睡早起去“春困”
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鲜空气,以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悦,同时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保持身体健康。
●心平气和,慎动肝火
惊蛰时节,人的肝气旺盛,往往易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血压升高等表现。
因此,要注意避免过量饮酒、熬夜;随时保持心平气和,不要大悲大喜,戒躁戒怒,否则肝气升腾太快,易患眩晕、中风之病。同时可以每天饮用冲泡的玫瑰花水,以起到疏肝解郁、养颜美容的作用。
此外,膳食搭配要科学合理,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水萝卜、油菜、山药等,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惊蛰后,宜疏肝理气 做这些事情养肝护肝
(1)按时睡觉,不能熬夜。这段时间,树叶变绿,新芽吐绿,一地枯叶。这就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同样,人身上也会产生很多废物,肝脏有解毒之功效。所以晚睡早起,晚上要在十一点前睡觉,否则影响整个人白天的精气神。
(2)精神愉悦,心胸豁达。肝对全身气血的运行具有疏泄的作用,肝能正常疏泄,则全身气机调达、血流顺畅。反之,就会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肝气郁结,疏泄不力,则容易出现郁郁寡欢、忧郁多思、唉声叹气、身体局部有胀闷感等。
另一种是肝气亢盛,疏泄太过,则气血妄行,容易出现脾气暴躁、头痛头晕、两胁或乳房胀痛等。所以,在《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
(3)助阳气。肝在生发的时候,需要有阳气相助,这个阳气不仅是肝生发的动力,还是温煦全身脏腑经脉的太阳,中医认为“肝内寄相火”。所以,在春天气温稳定,有时比较湿冷,还需要保暖,尤其是老人和儿童,不能穿太单薄。有阳光的日子,多外出散步或者打打八段锦疏通经络。
另外,专家还提醒,春季温暖潮湿,细菌、病毒繁殖得快,因此要少吃生冷的食物,最好吃新鲜温热的食物,以保护肠胃,避免感染,护肝养肝。
▶▶惊蛰·诗词
《无题》
近代·鲁迅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有怀正仲还雁峰诗》
宋·舒岳祥
松声夜半如倾瀑,忆坐西斋共不眠。
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
临流欲渡还休笑,送客归来始惘然。
掩卷有谁知此意,一窗新绿待啼鹃。
《蚊雷》
宋·赵时韶
朝来伏地悄无声,入夜轰轰屋底鸣。
堪笑不能惊蛰户,空将胡蝶梦魂惊。
春雷响,万物长
一切蛰伏的美好正在醒来
愿你春安,愿你如意
愿你不负春光,不负自己
(据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等综合,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