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份参加的考试的成绩今天终于出炉了,看到这分数开始还有点不敢相信,毕竟当初考完之后的感觉不是太好,但一想自己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理所应当。
说起考试,那可是我小学时期的最爱,因为在考试前老师一般不布置作业,回家可以直接看电视。可到了中学以后,就不能这么轻松地面对考试了,那时的考试关系着你的班级排名、级部排名、全县排名……考试的成绩直接关乎着你的未来。
为什么会有考试这种东西?
中国的科举制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之后的考试都是它的徒子徒孙。无论古代还是现代 ,考试的目的就是要选取一批人,淘汰一批人。千百年来,中国已经习惯了考试。然而在多年前,一种美国式的“快乐教育”开始在中国流行,吹捧这种教育理念的人认为它可以解放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正是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根本。于是在中国应试体制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们纷纷表示欢迎。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很容易接触到地球另一边的信息。所谓的快乐教育也现出了原形,原来美国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是极不均衡,公立学校的老师或者不会教或者不愿教,就带着穷学生们一起嗨,因为他们知道无论是学生还是自己,很难有出头之日,所以学得简简单单,考得也是简简单单。然而这种教学方式传到中国就摇身一变成了闪耀着“美国梦”光辉的快乐教育。反观西方的私立精英学校的学生则是玩了命的学习,学业压力一点不比中国学生小。所以说,中国这种唯分数论的考试制度相对来说还是很公平的,它给了下层人民一个上升的渠道,让社会阶层不至于绝对固化。
为什么我们要去考试?
没人想成为被淘汰的那一批,作为没有背景的普通人要想过得不是那么普通,就要努力通过一场场考试。考试很难,考试的准备过程更是煎熬,可人们依然要前赴后继地去考。因为不安于现状,这就是我们普通人考试的动力,所以一定认真对待考试,特别是高考和国考这些大考,这是改变个人乃至家族命运的敲门砖。在科举时代的农村,一个家族供养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学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考试是学生时代的一个重要印记,但离开了学校,并不意味着与考试说再见,反而有更多的考试在等着你,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
那些看得见的,如驾考、法考以及各种资格考,代表着你对生活的欲望,这是你奋力拼搏的证明,更是你披荆斩棘的武器。
人生是场连环考
其实转念一想,人生不就是一场场考试组成的吗?试卷上最多的就是选择题,人的每一天就是在不断地选择,选择五点起床,还是七点,选择认真工作还是上网摸鱼,选择看书学习还是刷手机玩游戏……与试卷不同的是,你的选择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对应着一个不同的结果,无所谓对与错,只在于你是否接受这个结果。
如果你能接受,那么无论结果看起来多么糟,对你而言这就是对;如果你不接受,又拒绝做出改变重新选择,那就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