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
一.粽子的由来:
粽子最初是用作祭祖及神灵。从粽子的古称“角黍”可溯其源。“黍”原为中国北方的一种农作物,五月成熟。古人用菰叶包上黍米,成为类似祭坛上牛头的形状,作为祭品,称“角黍”、“角粽”。东晋范注《祠制》中说:“仲夏荐角黍。”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
粽子作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但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则是在晋代,这一时期,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二.粽子的做法:
1.将糯米浸泡半个小时,红豆、芸豆隔夜泡,锅中倒入热水,将粽叶放入开水中烫两三分钟。变软捞出后用清水洗去粽叶表面的灰尘污垢,用剪刀剪去粽叶较硬的梗,将泡好的糯米、红豆、芸豆沥干水分放入锅中。
2.加入40g生抽调味,搅拌均匀,取一张粽叶,底部翻折,做成漏斗形状,放入10g糯米并压实,加入10g五花肉,上面再铺一层糯米并压实,将两边粽叶向中间压紧。
3.将粽叶长的一边折下来盖住缺口,用绳子在粽子中间绕三圈绑紧,将粽子用上述方法全部包好,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摆好,在锅中倒入足量的水没过粽子,大火烧开,转至小火煮三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