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里面有太多的悲伤。歌手朴树曾经说过,如果这首词是我写的话,我宁愿当场去世,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这是对弘一法师诗词很高的评价。
为什么这首歌已经唱了100多年,却依然经久不衰?
我们回顾一下弘一法师的一生,希望你看完之后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1880年生于晚清。他的祖辈父辈从事盐商和官商生意,家境十分殷实,所以生来就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他就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仅能和上层社会的人交流,还能接受最好的教育。
曾经他的私生活很混乱,经常出入梨园,和一些梨园名伶发生恋情,教她们唱腔身段,谈了很多女朋友。按道理来讲,他们这些富家子弟应该很享受这些衣食无忧,灯红酒绿的生活。
但他与众不同,15岁便写了一首诗,叫“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我们每个人的财富,就像草地上的霜,很快就会融化,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像西山落下的太阳,终将落下。隐隐约约,他似乎做了与富贵告别的准备。
26岁那年,母亲病危,他和母亲关系非常好,以至于两人相依为命。但在母亲病重时,他为了让母亲事后安息,外出挑选最昂贵的灌木。但就是在他出门的时候,母亲却与世长辞。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放下自己的人生,而难过的是我们没有做好告别。当最亲的人离开我们的时候,那种痛苦其实是无法形容的。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所以可能是母亲的去世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他决定告别自己之前的26年,漂洋过海去日本留学。在日本留学几年,接触了西方的音乐、艺术和美术,回国后做了老师。当老师的时候教出过后来非常有名的学生,像中国现代画家丰子恺,国画大师潘天寿。丰子恺曾经说过,如果让李叔同的生命重来一次,出家仍然是他必然的归宿。
他在很多领域都达到了巅峰,是一种炉火纯青的状态。可以说他一直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徘徊,但往往是因为他做一件事像一件事,做一件事像一件事,几乎每件事都趋近完美。事实上,当他到达顶峰时,心里非常孤独。不知道躁动的心该何去何从,更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该何去何从。
39岁那年,他有机会在杭州定慧寺断食。现在,它也非常流行,它被称为禁食和保持健康的方法。他在寺庙里住了17天。在这17天里,他受到了香火的影响,看到了出家人的日常生活。他似乎找到了与世界相处的方法,也找到了与自己内心相处的方法。他决定出家。
他的日本老婆一次次去庙里求他,希望他回心转意,他却避而不见,妻子又通过各种关系,终于在一天早上,在西湖的水面上,日本老婆站在船头,看着面前的丈夫,开始说,叔同,叔同,请叫我弘一。好吧,弘一大师,什么是爱?爱是慈悲。
当他说爱是慈悲时,我们觉得这听起来有些矫情和虚幻。但为什么我们把弘一法师的一生描述为”半世繁华半世僧,世间再无李叔同“。
39岁出家前,李叔同的李公子形象风度翩翩地陪了他前半辈子,出家后,人间再无李叔同。这个行走在世间的肉体只是他的一个躯壳,他就是弘一法师。世间再无李叔同,他把自己的小爱融入到大爱之中。
15岁的他敏锐地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繁华终将离去,他却无能为力。26岁那年,他深深地意识到,爱他的人也会离开他,这种痛苦是记忆犹新的。39岁那年,他用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告别了这座大城市。
所以在佛理里面,爱其实就是慈悲。
这时,让我们回到弘一法师写的《送别》。1914年冬天,大雪纷飞。他的好友许焕元,因为支持民运而破产。他跑到李叔同所在的寺院外面,对着院子里面喊了两声。叔同,叔同,我的家庭破产了。我走了,我要走了。连院门都没进,转身跌跌撞撞地走了,雪地上只留下一排深深的脚印。此时走出院子的李叔同,目送着他朋友离去的背影,默默地留下了自己的眼泪。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这样的。我们不断地向自己、我们的身体和我们所爱的人进行告别。面对这些离别,我们总是很无奈。
相遇与离别,既已发生,都有意义。蔡康永在书里写道:“任何人的人际关系,都不可能一律是强韧的,也没有必要一律是强韧的,有很多关系甚至脆弱到出乎我们的意料。”有些人,在不知不觉间,或许就已经见了最后一面。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承诺都会兑现,也不是所有喜欢的人,都能一直陪在身边。
聚散离合,是我们都逃不开的人生历程。经历多了,慢慢地也就释然了。学会善待途径你生命中的那些人吧,即使是我们偶然相逢的路人,却也可能是别人朝思暮念,却永远无法再见到的人。
所有的故事都有散场的那一刻,但故事的内容如何书写,我们总要自己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