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和绘画,这两样文人的标配,既相似又关联,每每在一个过程中总能找到另一个行为与之呼应的感觉,颇为有趣,姑且试论一二。
1.写提纲和打大形
写文章大都先写个提纲。就是一篇文章大概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论述?大标题小标题,一二三四点分论之。中间如何衔接转折?结尾如何开放或点题。脉络分明就等着往里填内容了。
画画也是这样,以素描为例。先画出轮廓,用长线条,宁方勿圆。面部按三庭五眼标出眼、鼻子、嘴位置,全身的话按比例画出躯干,确定人物的姿势,动作转折点标出来,大形准确,大致已能看出端倪往下面就不会有方向性错误
2.内容丰富和细节刻画
接下来,写文章就进行描写、记叙或论述,辅以故事例子或引经据典。既要论据充足,言之有物,又不能天马行空,离题万里;既条理清晰,层层递进,又不可颠三倒四,虎头蛇尾。
那码字造句的过程,就好像画画时,用笔一下一下地画上去。既要能铺陈展开,又要收摄精神顾全大局。
绘画同理,在做细部刻画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线条堆积涂抹。每一笔都确定无疑。该繁处不厌其繁,该简处寥寥数笔,达到见微知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分寸这块要拿捏得恰恰好,全在画者对画作的理解,对预期效果的有效把握,配以纯熟的笔力,便能落笔生花,满纸斐然可观。
3.统观全局,完采结尾
一篇文章写下来,总而观之,是否已经切合题意,表述充分,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审度思量之后,该补则补,该删则删,遣词造句加以润色修饰,以保行文流畅,气脉贯通,读之朗朗上口,观之赏心悦目。
结尾最是画龙点睛处,既升华思想又呼应主题,如此方方面面,悉心照料,佳作乃成。
画画接近尾声,就要注意深入塑造和调整画面。整体的黑白灰层次是否合理,重点是否突出,亮暗面、所有细节是否都表现了。在形体准确的基础上,人物的立体感,表情神韵是否出来。
一番审视之后,该浓墨重彩的就让它密不透风,该轻描淡写的就让它疏可跑马。小心收拾整理,做到虚而不飘,实而不结。
4.遇到瓶颈
不管写文还是绘画,都会碰到写不下去和画不下去的窘境,怎么也深入不下去。黔驴技穷,怎么写都象隔靴搔痒,触不到痛处。眼高手低,看得见画不出。
这种时候,除了硬写硬画,也没有别的办法。有时写画完了回过头看,那一部分的确也是全篇最生涩,跟其他最不粘的一块。气息在那断开了,影响通篇的观赏效果。
虽然有点遗憾,但这种跌跌撞撞,生推硬闯过去的尝试,至少它保证了作品的一个完整性,没有让它成为烂尾楼。而且从中你可以探出你的底在哪里,你的短板在哪里。
5.篇幅定劳逸
闲来无事写写随笔,散文,就像画一张小尺幅的花鸟,往往因为是即兴挥毫有感而发,所以还更有活泼灵动的笔趣和率性。
万字以上的中短篇就有点厚重了,犹如一幅中规中矩的肖像或场景画,那就必须考虑布局人物安排,设计动作,跟写文章一样,构思、起稿,创作,修改,定稿,经过一段时间的殚精虑竭,才有成品产出。
至于更大篇幅的作品,那简直是一首浩大的长征组歌。从酝酿筹备到最后完结,不但需要时间的熬煮,更是对体力和脑力的极大考验,或耗尽一生。
作文与作画如此相近相通,作家与画家的境遇却大不相同
曹雪芹花十年时间写《红楼梦》。辛劳和疾病把他折磨得十分衰弱。当他写完八十回的时候,他的一个心爱的孩子得病夭折。曹雪芹受不了这个打击,终于放下他没有完成的著作,离开了人世。
路遥以生命为代价,耗时十年完成了百万字的《平凡的世界》。鲁迅五十六岁去世的时候,事实上就已经完成了他毕生的写作。
写到这里,我发现举不出与作家相当的、因为呕心沥血作画而耗尽生命的画家。梵高,虽然一生不得志,但他是开枪自杀;与梵高同样天才疯子,画风相似,境遇互通的明代画家徐渭,晚年死于贫困交加,并非因画殒命。
而事实是,画家大多长寿,如齐白石97岁,黄宾虹92岁。明清书画家年逾古稀者,更是不胜枚举
对于书画家长寿的秘密,医学家的解释是:书画家创作之时,悬肘悬腕,臂开足稳,使体内微循环良性运转,气血顺畅;而当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作品完成,带给作者的更是一种愉悦享受,心灵得到洁净、思想得到升华、追求得到满足、身体得到养护。
作家等同坐家,虽然伴随激情和欲望,可是却要字斟句酌绞尽脑汁,不似书画家一挥而就的畅快。
伟大的作品往往产生于悲剧,经年累月的案牍劳形,十年磨一剑,踽踽编织悲怆凄凉的故事,不断透支身体和精神,甚至完稿也走不出自己经营的悲剧氛围。当心血化成文字,随之而来的便是油枯灯尽的命运。
所以就出现一个有趣的对比,作家和画家,同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给人印象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貌:一个是苦大仇深的苦行僧。一个却须发冉冉,仙风道骨模样。